張國亮
【摘要】在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日益滲透到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今天,高等院校如何充分利用校園網的基礎,打造出滿足教學、科研、技術服務、生活服務等校園信息的數字化氛圍,提升傳統校園的效率,擴展傳統校園的功能,最終實現教育過程的全面信息化,是新時期我們必須面對并思考的問題。
【關鍵字】信息化浪潮 數字化氛圍 效率 功能 信息化
前言:數字化校園是以數字化信息及網絡為基礎,融合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通訊技術以及科學規范的管理,解決現在高校信息化建設中普遍存在的教學資源雜亂無章、各應用系統集成性差、信息孤島等一系列問題,真正實現從環境、資源到管理的數字化,構造一個在不浪費原來系統資源基礎上,整合基于各類平臺開發的資源,如教務管理系統、財務管理系統、學生管理系統等一系列孤立的應用系統,實現數據的交互、資源的共享、真正提升校園辦公效率、擴充校園的功能。通過對校園內的教學、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務有關的所有信息資源進行整合、集成和全面的數字化,以構成統一的用戶管理、統一的資源管理和統一的權限控制;通過組織和業務流程再造,推動學校進行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最終實現教育信息化、決策科學化和管理規范化。這種新型的、開放式教育模式提供了適應學習者個性化成長和發展需求的學習環境,并允許其自主選擇多種媒體組合的學習資源、能夠創新的運用和創造資源。
一、數字化校園的概念及發展意義
1.1 數字化校園的概念
數字校園發展歷史可追溯到上個世紀,國外數字校園建設起源于1990年美國克萊蒙特大學教授凱尼斯·格林(Kenneth Green)發起并主持的一項名為“信息化校園計劃”的大型科研項目。簡單總結,數字化校園就是以數字化信息和網絡為基礎,基于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建立起來的對教學、科研、管理、技術服務、生活服務等校園信息的收集、處理、整合、存儲、傳輸和應用,使數字資源得到充分優化利用的一種虛擬教育環境。
1.2 數字化校園的發展意義
我國高等學校大規模的信息化建設大多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并得到快速發展,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提出并強調了要利用信息技術來推進教育的改革。我國數字化校園就是在這一教育改革的理念上提出來的。在隨后的數字化校園建設實踐過程中,數字化校園的理念得到了逐步完善和擴充。
隨著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不僅對人們的學習、生活、工作方式產生巨大的影響,而且會引發高校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學習方式和教學環境等支撐環境建設的變革。因此,基于以上技術的數字校園已成為21世紀高校建設發展的趨勢。我們國家也高度重視教育信息化建設,《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明確指出: “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二、數字化校園的建設方向
1、整合共享。即解決各業務部門的原有應用需求及部門間系統共享、整合問題。
2、深化應用。即在統一應用平臺的基礎上,全面實現各個業務部門的應用信息化的需求。
3、亮點工程。即根據學校現狀及互聯網環境,建設有學校特色且有亮點的項目內容。通過移動校園及綜合查詢系統等的搭建,讓學校信息化建設更具特色及效果展示。
4、挖掘數據。即在已經足夠豐富的應用環境下,利用云計算技術、大數據技術來進行數據統計、分析,最終實現輔助領導決策和實現學校的公眾信息價值。
三、數字化校園的建設目標
學校數字化校園旨在建立統一的、開放的、先進的、安全的、人性化的、承載綜合應用的數字校園系統,實現“網上辦公、網上教學、網上管理、網上服務”,對整個教學、科研、服務等各個環節提供高效的信息化、智能化和人性化管理,為全校師生員工提供快捷、共享、全面的信息服務;實現學校各類資源的整合和配置優化,提高學校的管理水平和辦學效率,使學校信息化應用達到較高水平。具體而言,應實現三個核心目標:
1)建立一套立足于應用建設長期發展的標準體系和應用框架:
2)建立一套貫穿于教學、科研、管理與服務四大核心業務智能化服務模式;
3)建立面向長期發展的技術隊伍和保障體系。
圍繞以上三個核心目標,進一步展開分析,主要達到以下細化目標:
1)智能的環境:以先進的網絡技術為基礎,構建教學、科研、管理、校園生活為一體的一種新型智能化環境。
2)綜合的服務:提供面向師生的綜合信息服務,使得全校師生能快速、準確的獲取所感興趣的服務。
3)優化的管理:將學校的管理和業務流程再造,作為學校進行制度創新、管理創新的重要內容之一。
4)科學的決策:提供可定制的、智能化的綜合數據分析應用,為學校各種決策提供最基礎的數據支撐,實現科學決策。
5)資源的共享:通過數字校園中各個應用系統的緊密聯結實現資源共享、信息共享、信息傳遞和信息服務,從而提高教學、科研和管理水平。
6)創新的模式:通過數字校園的建設.探索出一條結合目前主流信息技術和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具有明顯學校特色的,以服務為本的信息化建設之路。
學校數字化校園建設的總體目標,可高度概括為:利用先進的網絡技術、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和教育管理理念,在先進、高性能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之上,構建先進、開放的數字校園支撐平臺,在此基礎上,開發和整合網絡基礎應用系統、電子校務系統、教學服務系統、移動校園應用系統、安全與運維服務系統以及綜合應用信息服務系統的多層次應用。項目的實施,將實現數字校園應用、資源及服務的高度整合,為學校的教學、科研、管理與生活提供先進、完善的數字化平臺,實現學校的戰略目標,最終達到提升學校綜合實力,建設成為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型地方院校的目的。
四、數字化校園建設存在的幾個問題
4.1 教育理念的轉變及技術的應用
在數字化校園的建設過程中,應該屬于網絡的普及及網絡資源的使用,是信息化教育的體現。在校園數字化剛剛起步的今天,校園的數字化建設往往容易忽視的問題是傳統的教育理念的轉變,而重視校園網絡化的技術問題。這樣就不能很好的發揮校園的數字化作用,甚至適得其反。現代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方法都要隨著信息化的發展而得到改變,在教學過程中達到教學相長。
4.2 軟件和硬件的相互協調問題
數字化校園建設當中,有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重硬件輕軟件。硬件和軟件相互補充和協作才能更好地建設現代信息化校園,才能更好地被老師和學生所接納和利用。重設備輕資源無疑是嚴重的問題,不能夠使學生更好地去利用數字化帶來的便捷;教學軟件使用不足,教學資源不足,互聯網上有些資源庫缺乏權威性及正確性;還有些資源過于陳舊而不能跟上現代的教學步伐,不能與現在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相呼應。另外資源的利用率低也是校園數字化建設過程中存在的一個問題,利用率低的一個首要原因就是使用者的信息素質不夠高,對于信息的了解相對匱乏,不懂得如何利用數字化解決問題,而我國對這方面的培訓人才不多,不能及時地將數字化問題進行解決。
4.3 校園內外相互配合不足
校園數字化的最大優勢就是資源共享,使師生在信息化過程中學習到更多的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數字化校園的管理者應注重對網絡資源的建設與運用。但有不少的校園數字化建設的過程中對校外資源的引用相對較少,這樣就影響了教師和學生對資源的把握。在校園數字化建設過程中應該注重校內資源和校外資源的有效利用,做到在分類上、整理上的檢索工作更完善,這樣會有利于教師和學生更有效的利用數字化校園的資源。
4.4 教學系統的建設不足問題
數字化校園建設的直接目的就是支持教師的教學、支持學生的學習,從而提高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效率,以此來為國家和社會培養更加優秀的人才。目前很多學校在數字化校園的建設過程中過于注重校園管理的數字化而忽視了教學系統的數字化。與學生學習息息相關的教學系統建設應該是對課堂的教學、教師的備課、學生的成績、學生的自我學習方面做相應的規劃和調整。加強課件資源庫和電子圖書、網上教學、網上考試等等教學系統的建設。
五、總結
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的進步,對現代化的教學提供了更多的資源和支持。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對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方法的改變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人才是各個國家之間競爭的重要力量,人才培養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這就要求我們社會和學校對數字化校園建設提供支持和幫助。校園的數字化建設是一項長期的丁程,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必須清晰地認識到方向,利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用現代化的教育理念武裝教育隊伍,這樣才能營造出一個完善的信息環境為教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