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海
傍晚,夕陽的余暉斜射進窗子里,照在小琳的臉上。小琳抬起頭,看了看我,笑了,笑得那么自然。我明白,這笑是發自內心的。在心的枝頭,已是春風蕩漾,綠意無邊——小琳真正融入到了這個群體中來。
【緣起】
那是一堂關于家庭成員的品德課,同學們爭先恐后地在介紹自己的家人,唯獨小琳的表情很沮喪。
我輕輕地走過去,摸了摸她的頭,小聲地問她怎么了。
她抬起頭,眼里卻噙著淚。說了一句讓我異常揪心的話:我的爸爸媽媽離婚了,沒有人會再愛我。
剎那間,我心疼不已。從此,這個大眼睛的小女孩讓人格外憐惜。
有一天放學前,我注意到小琳一臉的喜悅,還不時向其他同學得意地說:今天我爸爸來接我!
放學后將近半小時,班上學生都走光了,可小琳還留在班上。我問她:你說今天爸爸來接你的呀,怎么還沒走?小琳“哇”地一聲哭了:我爸爸又不要我了,老師,你會不會不要我呀?
原來,這一天媽媽單位有事,就讓爸爸來接,可粗心的爸爸卻偏偏把接孩子的事情給忘了。要知道小琳已經好久沒有見過爸爸了。我把她送回家,一路上她沒有說一句話。
父母離婚后,小琳一直與媽媽生活在一起。媽媽工作忙,無暇顧及她。她逐漸變得沉默寡言,孤獨而缺乏自信。
媽媽認識到了小琳性格上的缺陷,在少年宮給她報了名,學拉小提琴。一是希望她能學一技之長,二是想通過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多交流,讓她孤獨的心得到舒展。
只是小琳并沒有像媽媽設想的那樣,她變得越來越封閉,瘦弱的身影總是顯得那么苦澀與沉重。
【情景描述】
“六一”節快到了,少年宮組織小提琴班去龍川廣場演出。小琳的媽媽找到我,說小琳死活不肯去。
中午放學前,我留住了小琳。“你知道嗎?你是我們學校唯一去參加表演的呢。你為班級和學校爭了光!明天陳老師想親自去廣場看你的演出,為你加油,你能給老師一個驚喜嗎?”
小琳看著我,半晌沒有開口。我知道她內心的糾結。說實話,小琳很清楚我對她的關心,她雖然言語不多,可卻敏感而細膩。她猶豫了很久,終于點點頭。
第二天,我早早地就去了。小琳在后臺做準備,她看見我,揮了揮手。我微笑著對她豎了豎大拇指。
或許是因為我在場的緣故,那天小琳的表現非常出色,她投入的表演,贏得了臺下一陣陣的掌聲。
表演結束后,我和小琳的媽媽一起走上前去向她祝賀。她哭了,淚水肆意地流。母女倆緊緊地抱在一起。那一刻,天很藍很藍。
為了讓小琳樹立起信心,班級的“六一”聯歡會上,我向同學們作了隆重的介紹,并且讓小琳現場為大家拉了一首小提琴曲。
那天的氣氛出乎意料的好,婉轉動聽的琴聲剛落,雷鳴般的掌聲便經久不息地響起。小琳站在臺上,眼眶里有晶瑩的淚光閃爍。
自此以后,我在班上成立了一個器樂小組,小琳當教練,每周由她指導大家拉小提琴。小琳漸漸走出了陰霾,她和同學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多了,人也變得越來越自信。從那以后,她已完全融入到集體中來,母女間的關系也更加融洽了。
【反思】
有人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原動力。愛是照亮學生心靈的燈燭,是通往學生心靈的橋梁,是打開學生心靈的鑰匙。”
在我們的教育生活中,常會遇到來自于不同家庭生活背景的學生,這些學生由于特殊原因,個性很獨特。或者孤僻冷漠,或者性格乖張。怎樣對這些孩子進行教育,讓他們變得和常人一樣積極、樂觀、向上,是每個老師教育藝術的體現。可是,無論哪一種教育方式,最關鍵的還是愛,要有一顆愛孩子的心,要懂得如何去愛,要會愛。
沒有愛,沒有情感,就沒有教育。對學生給予了愛,就能產生巨大的感染力和推動力,會激起學生內心情感的波瀾。在老師的關愛和溫暖下,學生的自信心會重新喚醒,他們會逐漸擺正自己的位置,變得合群,變得陽光。
小琳因為父母的離異,過早地體會到了人生的悲涼。在她的心里,她感覺得不到父母的愛了。于是她像一只離群的孤雁,寂寞獨飛。是那次小提琴演奏讓她感受到了被人關注,被人關愛的幸福。使她受傷的心靈得到了撫慰,于是心中便有陽光朗照,那滿樹的枝頭便綠意盈盈了。
(作者單位:江蘇揚州市江都區仙女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