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圓桌:農業眾籌
背景:“眾籌”,顧名思義就是“群眾籌資”。這一概念興起于2009年的美國,一個名為Kickstarter的眾籌網站在紐約上線,這家網站致力于支持和激勵創新性、創造性、創意性的活動,通過網絡平臺面對公眾募集小額資金,讓有創造力的人有可能獲得所需資金來實現夢想。這種相對新穎的商業模式讓Kickstarter在美國迅速走紅,并迅速超過2007年成立的Indiegogo,坐上全球眾籌行業的頭把交椅。2011年7月,中國首個眾籌平臺點名時間上線運營,眾籌模式被正式引進中國,“中國式眾籌”一詞由此誕生。
編者:2014年是公認的中國“眾籌元年”,“眾籌”的概念對很多人來說已不再陌生,但是在最傳統的農業領域進行眾籌,尚屬新鮮。2014年,在互聯網金融的推動下,農業眾籌迎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嘗鮮眾籌(農業領域的垂直眾籌平臺):
“供養農業”農業眾籌的終極信仰!
無論是談愛情,還是談農業眾籌,最終都是需要建立穩定且長期的信任。愛情有了長期的信任,就擁有了一份安全感,從而最終步入婚姻的殿堂;而農業眾籌如果能夠真正地在消費者與農業經營者之間建立長期穩定的信任依存關系,那就完成了它的終極信仰——“供養農業”模式。
人類最早是要通過農業勞動才能維持生存的,但隨著城鎮化的大發展,社會分工的形成,有一部分人就可以不用參加農業勞動也能生存。當大量的商業模式進入我們的生活,城鎮化建設越來越完善后,購買成為一種生活的必須動作,而對于農業也不例外。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舌尖上的安全擔心,食品安全問題備受關注已經不是一年兩年,打蠟蘋果、轉基因的油、毒牛奶這樣的新聞報道層出不窮,人們開始有些恐慌,到底如何才能健康生活,誰能真正給我們安全無公害的食品,這也正是農業眾籌產生的驅動力。
陳杰(大家種創始人):
農業眾籌如何起飛
2012年北京市農業總產值是395.7億,2013年國內互聯網零售額是1.8萬億。早在11年,我就關注眾籌領域。那個時候眾籌在國內不溫不火,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2013年。突然在2013年下半年,眾籌爆發了。當時我們就判斷,或許在2014、2015年,眾籌和農業會是很有前景的兩大方向。
大家種網站是典型的農業+互聯網的模式。在2014年3月份,我們提出了F2F(family to farm)的概念,有別于國外的fquare和agfunder,大家種的農業眾籌既不是股權眾籌也不是公益眾籌,而是消費型眾籌。在我看來,F2F是對O2O 的一種延伸和擴展。但是不同于O2O,F2F更像是一種生活方式。
我們希望通過眾籌的方式,將Family和Farm很好地聯系在一起,并且眾籌不是直接的消費,而是讓市民以主人的姿態參與到農場的生產和管理,所得收獲再回報給市民,讓大家的一日三餐健康自然放心,杜絕以前冰冷而不透明的買和賣的關系。
同時,農業眾籌還有一個巨大的優勢就是提高農業流通效率,讓Family和Farm建立長期穩定的聯系,保障雙方的權益,從而規避中間商的操縱和商業欺詐,并且能夠給遠離農業的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農業生產體驗。
最后,大家種還將在這一機制上發揮互聯網能力,建立family和farm的大眾點評,強化社會化活力,形成農業垂直眾籌的新農業體系。
鄭風田(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
眾籌農業的未來在哪里?
其實有兩股大潮在驅動著“眾籌農業”的形成與發展:天性與安全。其一的驅動力是人類的天性與本能。人類是起于農業勞動,從本能上來講需要補一補這方面知識與經歷的不足。目前不少城市居民還難以分辨麥苗與韭菜花的區別,這是一大遺憾。按道理講,城里中小學應該安排一些“學農”課,讓孩子們能夠到鄉下到農村去體驗一下農耕文化,親自操作一下。但遺憾的是,目前的信息時代,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高考分數,不少學校的學農課也漸漸被取消,這一缺憾難以彌補。
另外一股驅動力是舌尖上的安全擔心。我國不斷出現的食品安全丑聞,讓城里的消費者成為驚弓之鳥,一些有閑一族或者有錢一族希望通過自我勞動與自我體驗來滿足這一需要。于是不少城市居民到郊區租地,成為新農人,也成為目前我國剛剛興起的一景。
農業畢竟是一種很專業化的活動,種子、技術、灌水等還是需要一些技能的。所以專業化的服務形式開始出現,那就是社區支持農業、農夫集市、集體農莊等。
眾籌農業形式多樣,如果要進行產業化,要商業的力量,則需要專業的力量。上海的多利農莊就是這種模式,發展很迅速。大眾參與的眾籌農業,未來要想進一步做大做強,有不少需要改進之處:包括要進行必須的標準規范,還要有專門的外部監督,否則會出現信任缺失、一個老鼠壞鍋湯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