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壯波
現行教育體制是什么,我說不清楚。它應該怎么選擇魯迅的作品和怎樣進行教學,誰的意見能夠成為主導性的意見?誰是最后拍板定案的那個人?的確有個體制的問題。即使完全按照周氏父子的意見進行選擇,也未必沒有人以同樣的理由而非議。但是,怎么介紹魯迅,魯迅的作品,在學校,是老師的事。作為60年代的中學生,雖然不能代表和沒有資格代表那個時候的中學生,但是,對于40年前讀魯迅的事仍然殘存著一些記憶。
回憶起來,非常感謝我的中學老師。我和許多人讀魯迅、知道魯迅是在中學時代。通過課本上魯迅的文章知道的魯迅。他的小說如《狂人日記》《阿Q正傳》《孔乙己》《祝福》《藥》等,具有強烈而深刻的思想感情色彩。有人甚至認為《阿Q正傳》寫出了中國人的靈魂。靈魂是什么?是精神,屬于意識形態。其他文章印象深刻的有《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紀念劉和珍君》等。哪篇不反映魯迅那鮮明的是與非、熾熱的愛與憎?像直面人生,正視淋漓的鮮血,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走的人多了就是路,等等,等等。這些,固然在學生時代沒有深刻的體會,但也足以引起震撼。
有的人或許不喜歡他那些用血寫出來的文字,那些尖酸刻薄的語言,也不能指望誰都喜歡和能夠記住他的話。即使是在今天,也沒有哪個老師對于學生有那樣的要求。但是,這具有震撼力的語言卻深深地刻在腦海里!當走向了社會,面對社會的殘酷的時候,他是那樣的給予你力量!那樣的力量,不是任何一篇文章都能夠給予的。有的文章,年輕時候的閱讀和晚年時候的閱讀,學生時代的閱讀和工作之后的閱讀,是有不同的感受的。
這,不是魯迅的文章發生了變化,而是讀者的認識和關注的問題是變化的。這樣的感受,或許不只是我一個人。今天,之所以寫這樣無法預知它的命運的文字,說不上是在沉默中爆發,只是不想在沉默中滅亡!人生苦短,來日無多,不想把那些已經形成,屬于思想、觀念、意識形態的東西帶進墳墓。其中,魯迅的話不僅激發出了寫作的勇氣與動力,而且是批判的武器。
在網上還看到,有一“80后”作家在接受采訪時說:記憶最深的課文都是魯迅的。
另外,據首屆上海市中學生現代文閱讀大賽組委會在上海市20所中學千余名中學生中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誰是中學生最喜歡的作家?魯迅的得票率占了9%,遙遙領先于其他作家。這是2006年發生的事。
究竟誰的調查具有權威性,可信性?這或許并不重要。許多人,包括我,對于魯迅的認識不會受他們的調查結論所左右的。
我是從中學語文課上知道魯迅、了解魯迅。相比什么人的調查,我更相信我自己的感覺。從初中到高中,從年輕到年老,在文學家中,記憶最深刻的仍然是魯迅的文章。在這一點上,我這個“40后”的普通公民與那個“80后”的作家的感覺是一樣的。那時候,沒有產生出“怕周樹人”的感覺。因為,沒有理由怕他。如果說有什么怕,要說“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對我是確實的。即使對“文言文”,即現在的所謂“國學”,所怕的也僅僅是“背誦”。因為,只要是“文言文”,老師都要求“背誦”。或許是我的大腦中主管“背誦”的那部分沒有“開發”出來,我一生都對“背誦”發怵。不管是語文課文還是數理化的定理定義還是外語。對于作文,那時候老師并不要求學生非要模仿和學習“魯迅筆法”。這些其實都與魯迅沒有關系。現在我可以肯定地說,如果沒有中學時代對于魯迅及其文章的了解,就沒有我現在對于魯迅的“發燒”和“癡迷”。走到這一步,真不知道是應該感謝中學時代對于魯迅的了解和閱讀,把我引到了魯迅研究之門,還是應該埋怨教育體制在把魯迅引進中學教育的同時,把我引向了“歧途”。這,當然只是個人的體會并不具有普遍性。但是,我并不是一個特別和獨特的中學生,因此,我相信,我自己對于魯迅的感覺可能不僅僅屬于我自己。
不用調查研究,我還知道,有的人并不知道魯迅是誰,有什么著作,或者說不清楚他都有什么著作。即使是現在,我也背不出魯迅著作的篇名。甚至連他的雜文集的名字都記不全、記不牢。在上個世紀,根本就沒有關心和留意過魯迅研究的情況。留意和介入是進入21世紀之后的事。
魯迅的小說和雜文,是奠定他在文壇上的地位和文學家身份的重要作品。這些作品,不僅是文學家的魯迅的文學作品。而這些作品中,也同時反映了思想家的魯迅的思想和他思想的深邃。
在當時,別的同學怎么認識魯迅,因為沒有交流,不得而知。在我自己,也只當他的小說,是故事,也只當魯迅是個作家、文學家,與課本上的其他作家、文學家的區別,在感覺上語言特色不同,寫的內容不同。如高爾基的《海燕》、趙樹理的《李有才板話》、夏衍的《包身工》等都是現在仍然有記憶的作品,即使如此,在當時也絕沒有現在那樣的認識。對于革命家的魯迅知道的還真不多,對于思想家的魯迅理解的并不深刻。主要是因為老師講的也不多,有的即使講了,也不能理解。對于介紹魯迅的課外書和研究專著也沒有見過,就不要說讀了。筆者現在關于“意識形態化”了魯迅的認識,是這幾年讀魯迅之新得。是那些“人化”魯迅,企圖淡化魯迅的“意識形態”的那些研究家讓我重新認識了“馬克思主義化”了的魯迅,“意識形態化”了的魯迅。如果說以前僅僅知道毛澤東給魯迅頭上戴的是什么帽子,現在悟出了一點毛澤東為什么要給魯迅戴那樣的帽子。是“優秀的魯迅研究者”和周氏父子的認識強化了筆者對于魯迅的“意識形態”方面的認識和“革命化”的魯迅的認識。
中學課本選擇魯迅的文章,并不僅因為文章的文學價值,還因為他的文化價值。是他通過文學藝術的形式,描述了他生活的時代的人物風貌。那樣的文化內涵,脫離了那個時代的人們,或者沒有脫離那個時代,而對于那個時代沒有深刻的了解和思考,是創作不出來的。文藝的社會影響力與標語、口號、政治報告是不同的,是不能互相代替的。因此,魯迅是不可替代的。新文化運動的發起人陳獨秀、胡適需要魯迅那樣的文學家的配合,需要魯迅那樣的文學家通過他們的創作實踐和創作成果證明新文化之新。事實是,魯迅之所以在那個時代脫穎而出,不僅是因為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現實,把它揭露出來給人們看,他還反映了新文化的活力和被人們接受的程度。研究文學史的人們應該知道,在當時,誰的文藝作品比魯迅更深刻,影響力更大、更廣呢?在過多少個世紀之后,當人們學習那段歷史的時候,大概不能只讀史志,那太抽象,太枯燥。或許還要讀點魯迅的文學,包括小說,從那里人們可以看到辛亥革命之后人們的精神風貌,可以增強人們對于那個時代的感性認識。到那個時候,人們看重的或許就是他的文化價值,他的文學所承載著的文化信息。他的表現形式,恐怕就是其次的了。這,或許是魯迅的文學不朽的原因。當階級斗爭“熄滅”了的時候,或許就不會有人去談論“戰士的魯迅”了。即使是談論,也是作為歷史存在而研究。
學習魯迅,從中學生開始。這是具有遠見卓識的戰略決策。了解、學習中國文化,舊文化固然不可或缺,卻不能不了解和學習新文化。了解和學習中國的新文化,就不能不了解和學習它的代表人物魯迅的作品。在宣傳魯迅、學習魯迅方面,沒有誰比中國共產黨做得更多、更好。在這個方面,恐怕還不能把他的“實用價值”與“思想價值”“文化價值”對立起來,絕對的分開。魯迅的思想價值和文化價值,對于中華民族本身就是有用的。他的“實用價值”就體現在他思想的價值和文化的價值。如果魯迅的思想和他的文學沒有那方面的價值,一文不值,恐怕也就沒有人去理會他的思想和他的文學了。具體到每個人,每個學生學的怎么樣,學到了什么,不全是宣傳的事,不是中學課本的事,不是老師的事,主要還是自己的事。老師,輿論,只起引導作用。龍生九子,各有不同。一個母親生出來的兒子周樹人和周作人還不一樣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