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星
12月5日,中央電視臺2014年“尋找最美醫生”大型公益活動聯手中國網絡電視臺,公開向全國網友征集“白衣天使的最美瞬間”,以展現當代醫師救死扶傷、愛崗敬業、樂于奉獻、陽光開朗、給人溫暖的精神。
“尋找最美”系列公益活動是中央電視臺的一個重要品牌活動,2012和2013年成功舉辦了兩屆“尋找最美鄉村醫生”大型公益活動,推選出了鐘晶、洛松江村、居馬泰等一批堅守在鄉村醫療衛生事業第一線的先進典型,活動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一致好評。
同時,社會輿論對活動體現出的主流媒體主動設置議題、積極承擔社會責任、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做法予以一致肯定。各級政府、社會各界和愛心企業也主動為鄉村醫生提供各種形式的幫助,在全社會形成了關注鄉村醫生、關心農村醫療事業發展的濃厚氛圍。
今年,“尋找最美鄉村醫生”大型公益活動更名為“尋找最美醫生”大型公益活動,活動將在總結和借鑒前兩屆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拓寬尋找范圍,關注的目光延伸到整個醫生群體,在包括鄉村醫生在內的整個醫生群體中尋找“最美”人物,從他們身上去汲取營養、感受責任、體味崇高。
本屆“尋找最美醫生”活動的推選,將以被推選人在醫德、醫術和加強社會正能量等方面的積極貢獻為衡量標準,通過媒體尋找、社會推薦、個人自薦三個渠道廣泛征集。
居馬泰·俄白克,50歲,男,新疆伊犁特克斯縣包扎墩牧區衛生院醫生,醫齡22年。1992年7月畢業于伊寧衛校臨床醫學專業。1992年伊寧衛校畢業生無人愿到阿爾帕薩斯衛生室,可22歲的居馬泰沒拒絕。其后20年縣里派過人,卻沒人留下,因為誰也“不想把命丟在那里”。
包扎墩牧區衛生室位于天山深處的烏孫古道上,巡診路線全都是在天塹危途上,是整個伊犁最險、最偏的地區,人工開鑿的牧道上每年有無數羊、馬墜落山崖。這里方圓2000平方公里內有三大牧場、4000多牧民,居馬泰的小木屋衛生室位于中心點,距最近的牧民家也要翻幾座山、騎兩天馬才能到。居馬泰的工作室是個小木屋,方圓20公里沒電、沒水,只有一臺收音機,夜晚狼群嚎叫不絕于耳。
二十幾年的駐點生涯,翻雪山、過冰河,居馬泰無數次遇險。2010年為救治一名發燒兒童,匆匆趕路,雨雪天氣,馬失蹄墜下山崖,居馬泰摔到巖石上。因沒有任何通訊設備,居馬泰只能拖著傷腿,爬行了10公里路。
2013年,居馬泰獲得“最美鄉村醫生”的榮譽。對于自己的事業,他說:“這個冬牧場路這么險,又沒有通信工具,如果一個孩子發燒,不及時就診,如果一個婦女難產,得不到醫生及時的專業助產,如果一個老人血壓藥不及時送過去,也許就會要了他們的命。所以他們需要我,我也離不開他們。”
安福久,62歲,男,內蒙古阿拉善右旗布賴鎮巴丹吉林嘎查衛生室醫生,醫齡38年。上世紀70年代,嘎查因地方偏遠、氣候環境惡劣、不通公路等原因,一直沒有醫生,牧民生病只能騎駱駝走四五天到醫療點看,或等每年一次醫療隊進大漠巡診。1976年安福久成為嘎查歷史上第一位鄉村醫生。
每年春秋,安福久都要騎駱駝外出,對全嘎查的牧民一家一戶進行巡診。春天的嘎查沙塵暴頻繁,有一次外出巡診遭遇大沙暴后,他迷失了方向,惡劣的天氣和缺水使他失去知覺,牧民集體出動尋找三天才找到了他。
2001年,嘎查開展兒童免疫,牧民王守成夫婦因迷信,不肯讓自己的小孩接種疫苗,安福久先后4次登門耐心細致地做工作,最終贏得了夫婦倆的信任。2003年“非典”期間,安福久白天挨家挨戶分發宣傳資料,宣傳防病知識,晚上對體溫在37.5攝氏度以上的病人進行監測。“那幾個月下來,我們的赤腳醫生明顯瘦了,還生了一場病。”
2011年,他被國家衛生部授予“全國優秀鄉村醫生”稱號;2013年被評為首屆感動阿拉善人物;在2013年的“尋找最美鄉村醫生”公益活動中被評為2013年最美鄉村醫生。
回顧自己的從醫歷程,安福久說:“當醫生不但要專業技能過硬,還要有醫德,要勇于挑起責任,做病人的貼心人。”
不管行醫道路多么艱巨,行醫條件多么困難,鄉村醫生都懷著一顆金子般的心,執著于一種對生命不離不棄的情懷,終年扎根農村,弘揚鄉村醫生“執著堅守、甘于奉獻”的精神品格和高尚情操,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展示著“白衣天使”的大愛形象,詮釋著“醫者仁心”的深刻內涵。
眾多的鄉村醫生承擔著為農村居民提供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的重要職責,他們是最貼近基層群眾的生命守護者。多少年來,他們扎根田野,服務農民,以樸素的情懷、高尚的品格,為發展農村衛生事業和保護農民健康發揮了不可替換的重要作用。
大多數鄉村醫生在外出行醫時都需要克服冰雪、狂風、高原缺氧等惡劣的自然條件,他們在基層第一線譜寫著一曲曲最美的生命贊歌。正是以居馬泰、安福久、周月華等最美鄉村醫生為代表的廣大農村醫生,讓廣大人民群眾得以重新發現人性的真善美,重新審視生命的意義。
在祖國極為艱苦、偏遠、自然環境惡劣的“老、少、邊、貧”地方,一群鄉村醫生用他們真誠、仁慈、美麗的舉止,生動地踐行著治病救人的奉獻精神。始終堅持“有錢沒錢咱都看病”行醫原則的內蒙古醫生王布和,翻山越嶺不分晝夜為村民提供出診服務的瑤族女鄉村醫生蒙超英,捧起生命新希望的高原鄉醫洛松江村……一個個普通卻又不普通、平凡卻又不平凡的鄉村醫生的感人事跡,譜寫了一首又一首人性和生命的贊歌。
“最美鄉村醫生”們的事跡不僅感動著基層群眾,也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基層群眾的生活條件。“最美鄉村醫生”們的人生看起來或許樸實無華,但卻閃耀著一種人性美的光輝。他們中的很多人由于免費為病人看病導致自己債臺高筑,就算收費,也只收取部分醫藥費。
長時間以來,“看病難、看病貴”一直是困擾我國農村醫療衛生發展的突出問題,正是有了廣大鄉村醫生們的甘于奉獻精神,才保證了農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同時也推進了農村衛生事業的發展。因此,鄉村醫生們做出的重要貢獻值得全社會尊重和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