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茂林
摘 要:臺灣地區的保險業在經歷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后,其風險管理呈現出向全面風險管理發展的趨勢,即由過去偏重負債面風險管理向資產負債并重的管理轉變,更加重視風險管理文化建設和多層次、全面覆蓋、全程監控的風險管控體系建設,以及對風險的量化管理;金融監管部門在制定規則、監督管理和統籌協調等方面也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臺灣地區保險業實行全面風險管理的經驗和做法,對大陸保險業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 鍵 詞:臺灣;保險業;風險管理;經驗;啟示
中圖分類號:F840.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3544(2015)01-0074-03
臺灣地區的保險業在經歷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后,臺灣地區的金融行業監管機構——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于2009年12月31日頒布了《保險業風險管理實務手冊》。該《手冊》作為臺灣地區保險公司開展風險管理工作的監管要求和標準,旨在為臺灣地區保險公司開展全面風險管理工作提供指導,從而提升臺灣地區整個保險行業全面風險管理的水平。臺灣地區保險業的全面風險管理工作起步時間早,經驗豐富,對于各項具體風險的管理機制亦更加細致,為大陸地區保險公司開展全面風險管理提供了參考和借鑒。
一、 臺灣地區保險業全面風險管理的發展趨勢
(一)由過去偏重負債面風險管理向目前資產負債并重的管理轉變
全球金融危機后,臺灣地區保險業遭受較大沖擊,導致資產負債表發生重大不利變化。一方面,保險業所持有的金融資產出現大幅價格下跌,處在極低利率、惡化的投資環境下,導致投資資產減值、資產投資報酬率下降等諸多問題。另一方面,過去一直重視負債面的管理,但舊有保單沉重的高預定利率,導致出現嚴重的利差損。 上述的不利變化最終導致保險業資產負債表中所有者權益的大幅下降。 從臺灣地區壽險行業的統計數據來看, 整體所有者權益的凈值由2007年底的約4330億元臺幣,降至2008底的約2220億元臺幣,減少了近五成。
同時,2008年金融危機后, 部分外資保險公司退出臺灣保險市場。 一方面是金融危機沖擊全球資本市場,外資保險公司的資本水平大幅減弱;另一方面,過去20年累積太多高利率的儲蓄型保單,臺灣保險業陷入嚴重的利差損。由此,一些外資保險公司紛紛出售在臺灣所設公司, 以免被迫進行無底洞般的連年增資。
總體來說,針對臺灣地區保險行業的風險管理,以往監管機構與保險公司更加重視負債面, 金融危機讓監管機構與保險公司感受到資產面(金融資產大幅下跌)風險管理的重要性,紛紛重視與加強資產面的風險管理, 從而開始強調資產負債兩端的整體管理。
(二)強調風險管理文化建設
臺灣保險業強調風險管理文化是成功推動風險管理工作的關鍵, 并將風險管理上升到公司經營戰略層面。公司投資及業務會同時考慮報酬及風險,建立風險管理參與決策的機制。同時,保險業的風險管理文化為系統運作, 即風險管理不僅僅是風險管理部門的職責,從董事會到業務單位均應參與及負責,從而建立全方位的風險管理文化。
風險管理文化必須由上而下才能有效建立。董事會對重大風險事件負最終責任;在董事會中除有業務報告,同時加入風險報告;重要投資決策,需有風險管理部門意見;保險商品銷售,對可能涉及風險的處理說明需得到風險管理部門的認可。
風險管理文化中強調,風險管理不是公司的裝飾品或是附屬品,更不應當成為祭品。
(三)重視構建多層次的風險管理管控機制
臺灣保險業重視“從上到下”構建多層次的風險管控機制,從而建立全面覆蓋、全程監控的管控體系。首先,制定最高層面的風險管理政策, 作為開展風險管理工作的指導文件,明確公司風險管理的組織架構、管理職責、風險文化、管理流程和績效考核等。其次,第二層面分別針對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操作風險、保險風險和資產負債匹配風險等制定相應的管理規定。再次,第三層面針對公司各類資產分別制定具體的管理規定;同時,擬定其他整體面的風險管控辦法,具體涉及風險限額管理、流動性、集中度、經營危機應變和緊急事件通報等方面。最后,制定標準作業程序,將標準操作流程和實施細則統一描述出來,用來指導和規范日常的風險管理工作。
(四)廣泛使用風險計量工具進行量化風險管理
臺灣保險業風險管理實踐中廣泛使用各類風險計量工具,以此量化公司經營中面臨的各類風險,提升風險管理工作的科學性。目前采用的主要風險量化技術包括:市場風險采用在險價值法或條件尾端期望值法,同時結合敏感性分析和壓力測試。信用風險采用預期信用損失法或信用損失分配估計法,同時結合壓力測試。操作風險主要借鑒銀行業的經驗,采用基本指標法、標準法和高級計量法,其中高級計量法又可以分為內部衡量法、損失分布法和計分卡法。保險風險一般采用保險精算技術中的各種計量方法進行管理。
(五)風險管理委員會扮演決策與督促者的角色
臺灣保險業在推動全面風險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視風險管理委員會的作用,在風險管理體系的構建中優先考慮設置成立風險管理委員會。風險管理委員會作為董事會下設的專業委員會,對于公司全面風險管理工作的推動發揮“大腦”及“指揮棒”的作用。風險管理政策的制定、風險管理標準及風險偏好體系的建設、公司整體風險管理機制的發展、重大的風險決策、跨公司部門的協調與溝通等等,均需要風險管理委員會行使決策者的角色, 公司日常風險管理工作的推動亦需要其督促。
二、 臺灣地區保險業全面風險管理經驗的啟示
1. 首先需樹立正確的風險管理理念。 從臺灣保險公司的實踐來看, 目前風險管理的發展基本還處于保護資產負債表的程度, 側重合法合規、 損失控制、風險計量等方面。而國際領先金融集團風險管理的工作重點,已經達到風險與收益、風險與戰略的整合階段,此亦是未來風險管理發展的方向。而就保險行業來看, 經濟資本的應用將成為未來風險管理的發展方向。 經濟資本是在綜合了風險管理最新的研究成果而發展起來的一整套風險管理體系。 保險公司可以利用經濟資本的技術,描述、量化和管理公司所面臨的風險, 同時, 保險公司還可以運用經濟資本, 加強風險管理和資本管理, 使資本分配更有效率,使績效評估更加合理和完善等。
2. 優先成立風險管理委員會, 規劃與推動公司風險管理工作。一般來說,風險管理應當納入公司的戰略層面。 風險管理委員會是風險管理組織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公司風險管理體系的最高控制和決策層。 風險管理工作要對保險企業經營管理產生真正意義的影響力, 及早成立高層面的風險管理委員會可謂不可或缺,勢在必行。只有公司治理層面首先明確風險管理委員會的地位與權責, 相關工作推動的阻力才能減少,工作的有效性才能保障。此點亦是風險管理工作“自上而下”的屬性所決定。
3. 重視風險文化的推廣。 一流的企業離不開一流的風險管理, 一流的風險管理離不開深入人心的風險文化的支撐。回顧過去,近十幾年風險管理在技術方面取得長足進步,但在更基礎層面上,即有效的管理、有力的第一道防線及健全的風險文化等方面,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可以說,如果保險企業沒有樹立風險文化,員工缺乏風險意識,再完美的風險技術或模型都將形同虛設, 國內外一系列金融機構破產的案例亦證明了此點。因此,保險企業推動風險管理工作必須將風險管理文化作為重點之一。
4. 構建“從上到下”全面覆蓋、全程監控的風險管控體系。 保險企業的風險管理源自其最高層的需求,應當“從上而下”推廣。風險管控體系從上到下依次需關注風險管理政策、 針對各主要風險分項管理制度、 針對主要風險項下各細化風險點的管理辦法等方面。保險企業需要逐步建立針對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操作風險、保險風險、資產負債匹配風險、流動性風險等分項風險管理制度與流程。在此基礎上,需更進一步細化風險管控辦法,比如,針對市場風險,可以進一步依據投資品種分別制定相關的分項風險管控辦法;針對操作風險,亦可以進行管理制度的分項細化。最后,通過標準作業程序予以規范。
5. 重視風險量化技術應用, 以此提升風險管理工作的科學性。一般來說,如果不能準確評估某個機構或某類資產所面臨的風險大小,就無法設計、選擇和實施準確可靠的風險管理策略,也就無法有效開展風險管理工作。從某種意義上來看,風險計量的水平決定風險管理的水平高低,沒有準確可靠的風險計量方法就難有高超的風險管理水平,此點對于金融企業包括保險企業尤為重要。因此,保險企業風險計量技術的引進與應用應當成為風險管理工作的核心之一。
6. 不可忽視公司所處發展階段對于風險管理工作的影響。各保險企業發展階段不同,推動風險管理工作的側重點應當存在差異。在公司的初創期,不應該忽視風險管理, 要為公司以后的發展打下堅實而穩固的基礎, 此時的風險管理工作主要是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組織架構,培育與推行風險管理文化,建立全員參與的風險管理意識, 規范人員行為和管理流程。在公司的成長期,風險管理技術要與技術發展相匹配,細化每一類別風險的管理措施,從定性和定量兩個方面展現公司的風險狀況, 為各種重大決策提供決策依據。當公司發展成熟后,應建立整合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使用經濟資本等技術工具,真正讓保險公司成為管理風險的機構, 通過管理風險為股東和客戶創造價值。
(責任編輯:盧艷茹;校對:龍會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