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珺妍
摘要:隨著我國國民經濟實力的提高,帶動城市建設中涌現出豐富多彩的城市開放空間。廣場作為城市公共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成為提高城市空間質量的重要途徑,進而全國從南到北掀起了大規模的城市廣場建設的高潮。伴隨著大量的廣場建設,也帶來了許多值得研究和探討的問題。特別是在城市廣場設計中有關地域特色方面研究,相對滯后,加之缺乏必要的設計手法致使在解決相關問題的理論與方法方面缺乏必要的科學性。 正是針對目前城市廣場設計存在的問題入手,緊密結合廣場的地域特色實踐進行研究的,對城市廣場的地域特色設計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人們對生活方式、城市形態和生存空間有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城市廣場作為城市形象的代表,已經成為城市中最具魅力的公共空間,在城市建設與市民心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城市廣場的建設是全國各地城市建設的重點,但是由于在傳統文化認知、價值觀念定位、環境規劃等方面的因素,城市廣場建設設計面臨著嚴重的地域特色危機。
一、城市廣場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一)傳統城市廣場空間景觀特色的喪失
傳統城市廣場空間是歷史的產物,是特定的民族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創造和積累的文明的成果。隨著經濟的發展、文化趨同現象嚴重以及人們思想形態、生活方式的改變,傳統的城市廣場空間與景觀賴以產生和發展的條件的逐漸喪失,特別是近年來在傳統廣場空間改造中,出現建設性破壞現象,建造過程中無視傳統空間環境特性,盲目的加大城市廣場空間尺度與建設規模,嚴重影響了傳統廣場空間風貌,造成城市廣場風格的雷同。 另一方面,廣場原本并不是中國土生土長的一種城市空間要素。中外建筑、城市史學家一般都認為,雖然中國古代建筑和城市建設在外部空間的規劃設計方面有過輝煌的成就,但那主要是表現在宮殿、陵寢,以及大型園林等的院落空間布局上,而從未產生過歐洲城市傳統意義上的廣場——即“市民中心”的城市廣場。就此意義上來說,如何從形式和內容兩個方面來創造現代中國城市的廣場地域特色建設仍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二)廣場設計定位缺乏科學的依據
城市廣場設計的目標是為市民提供一個健康、舒適、愉悅、有活力的空間與景觀環境。要實現這個目標,要求廣場空間與景觀設計要滿足不同使用者的多層次的需求。同時人的多層次需求也包括不同地域條件下受地域文化、生態環境、社會習俗等因素的影響,造就的需求的多樣化。然而國內許多城市廣場空間景觀設計卻忽略了人的心理、行為的需求多樣化,特別是人在廣場空間中表現出的不同文化的心理認同感的要求,而單純追求形式美或片面的追求功能,出現了內容上的單一化、空間形式上的程式化以及景觀上的貧困化,使得廣場空間環境生硬、冷漠,缺乏人情味,不能使人產生歸屬感和參與感。因此也直接造成廣場地域特色的定位失誤。
(三)生態環境的破壞
在城市廣場設計中,對于生態環境的破壞主要表現在兩方面:首先是對規劃項目地形的忽視或認識程度不足,導致規劃結構的不合理,容易形成對基地地形的大填大挖。在山地地形條件下,有的甚至將整個山頭夷為平地作為平地規劃,嚴重破壞了山體的自然特征;其次植被的迫壞。植被是廣場建設中寶貴的自然源和財富,自然植被一方面是廣場綠化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圖1所示),茂密的樹林可以形成廣場優美的環境,是天然的景觀要素;另一方面,植被可以涵養水源,調節城市片區小氣候,吸塵去污。然而目前的廣場建設中普遍存在著對自然植被的破壞,這不僅表現在數量的減少上,同時為了求新求異,大量本地植被的消失和外地植被的引入,造成南北廣場的趨同,抹殺了廣場植被可持續發展,直接造成了廣場地域特色的缺失。
二、城市廣場設計中的地域特色設計方法探析
城市廣場空間景觀設計的地域原則是:廣場空間景觀設計應充分考慮到設計地段的自然地理環境、社會文化以及經濟發展的地域特征。在設計中強調地域環境的特點,使城市廣場空間景觀因展現不同的環境,體現特有的文化與習俗,孕育了地區特有的場所精神,而富于個性與特色。由此,筆者認為地域特色廣場中的設計理念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歷史環境中廣場設計理念——體現地域特色表達方式
珍惜歷史遺存,保護優秀傳統的廣場空間景觀環境,發掘和利用寶貴的人文景觀資源,例如西安的鐘鼓樓廣場(如圖2所示)。將其建設成為旅游景點和市民的文化生活基地。特別是對于外地的觀光者來說,尋求各地景觀環境中的歷史性、地方性差異,是最有刺激性的。在保護與開發利用這些傳統廣場空間景觀環境中值得注意的是保護它的歷史信息不受破壞,對其周邊環境須加以控制,突出廣場空間景觀的個性。
(二)體現人性化且富有地域特色的設計理念
在廣場空間景觀組織中,要貫徹以人為本的原則,以人的物質、精神、心理、生理、行為規范諸方面的需求滿足為設計目的,追求舒適和有人情味的空間環境。人們希望通過各種行為活動,獲得親切、舒適、愉悅、平等、安全、自由、有活力有意味的心理感受。同時由于人的需求的多樣性、人的心理的不定性、行為的復雜性,要求城市廣場空間景觀具有多樣性、包容性和選擇性。主要包括整體空間尺度的人性化設計、空間化整為零的設計方法、綠化環境的人性化設計三方面的設計理念。
(三)可持續發展理念下的廣場地域特色設計方法
可持續發展是一個綜合、動態的概念,是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統一。持久、穩定、協調、綜合、可行是可持續發展的五大特征。這一思潮的發展影響到政治、經濟、技術、社會、人文以及建筑與城市各方面。結合可持續發展思想,體現在地域條件下廣場空間景觀設計中,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第一,整體優先的設計,景觀環境的塑造,應注重形體時空的整體性,地域空間結構的秩序性,人的活動的整體性。第二,生態優先的設計,注重與自然進程的結合,對地域特色資源的保護,廣場空間景觀設計應從生態學角度出發,把人與廣場、自然結合起來綜合考慮。
(四)與地域文化親和的設計理念與方法
文化是特色的靈魂。一個沒有特色的廣場必定是沒有文化性的廣場。現今很多廣場之所以出現千場一面、個性不突出的弊端,就是因為在城市廣場設計時沒有注意到突出城市廣場的文化性。城市廣場的設計要能夠反映地域特色,充分挖掘地方自然與人文特色,并注意對城市歷史積淀和文化底蘊的保護,將其融入設計構思中。城市廣場的設計要突出大眾文化。因此,廣場的建設要適合大多數人的需要,廣場的文化應該是一種大眾文化,要立足于本地、能夠為廣大市民所理解和接受。為此,城市廣場的建筑小品和雕塑,要反映當地居民的生活特色和精神風貌,那些只有作者自己才明白的抽象的所謂現代雕塑,不應該出現在市民廣場內。
三、結語
本文正是針對目前城市廣場設計存在的問題入手,緊密結合廣場的地域特色實踐進行研究的。從認識層面去辨析廣場地域特色的成因、進而研究廣場構形因素和空間特征的富有地域特色表達方式,提出在地域條件下各構形因素的變化模式和空間特征的差異性;從方法論層面探析城市廣場中地域特色的設計方法;以及從技術手段層面提出解決問題的城市廣場設計可行方案,對城市廣場的地域特色設計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劉婷婷.地域特色在城市廣場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內蒙古農業大學,2012
[2]潘春亮.現代城市廣場設計中地域文化元素的表現探析[J].大舞臺,2013(05):119-120
[3]張軍,高鶴翔.文化符號在現代城市廣場設計中的應用——以哈爾濱阿城區市民廣場設計為例[J].華中建筑,2013(05):96-99
[4]周予希,聶海濤.地域文化在海濱城市廣場設計中的應用初探——以連云港“在海一方”廣場設計為例[J].大家,2012(16):76-77
【作者單位:遼寧師范大學海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