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
摘要:中國美院象山校區是王澍先生2007年在杭州進行的成規模的校園建設實踐。文章以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作為研究對象,從選址布局、材料美學、空間處理、場所精神等方面去分析校區的環境營造。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轉塘鎮,因為美院的到來,這個小鎮變成了著名的藝術創意產業園,可以說美院給這個小鎮注入了新的靈魂和生命力。美院象山校區顧名思義,依著象山而建,在校園中,能享受到山聳水環,風景優美的環境,同時也能感受到外形多變,立面豐富的建筑,猶如漫步江南水鄉一般。青磚、白墻、竹子、茅草等材料在整個校園中多次出現。整個校園將中國傳統的空間概念、傳統的詩意和審美展現的淋漓盡致。
一、選址與布局
在進行象山校區的選址規劃時,沒有選擇政府規劃的大學園區,而是選擇了在杭州南部象山邊緣的一塊土地。盡管選擇在這里建造校區會存在基礎設施不足、交通不便等不利因素,但依照中國的文化傳統,在建筑選址時,環境中的山水甚至比建筑本身更加重要。王澍先生曾說過:“中國的山與建筑的關系,從來不是景觀的關系,而是某種共存的關系。”正因為這種理念,美院新校區便依著象山破土動工。
這座校園,一半是建筑,一半是自然景觀,是一座名副其實的 “山水田園”,校園的中心是蔥蔥郁郁的象山,山腳下一彎流水趟過,三十多座建筑順著水勢面山而建,建筑群隨山體扭轉、蜿蜒。象山腳下的這片空地原是一片平坦的水稻田,王澍先生運用了中國傳統園林建筑中的“平地起坡”的方法,順著山勢和水勢做出坡度。他曾說過,中國人蓋任何房子都會講究勢。整個校園像極了江南的丘陵地貌,站在象山腳下望去,此起彼伏,景外有景,難以窺得全貌。
二、獨具一格的材料美學
區別于現代建筑的鋼筋混凝土、玻璃幕墻等材料,校園中的材料使用真是別具一格。中國傳統建筑大多采用木、土、磚等作為主要的材料,現在這些材料都可以循環再利用起來,于是王澍從華東各省搜集了700萬塊的各式樣的瓦片、磚、甚至家里破碎的瓦缸片,都拿來作為建筑的主要材料。這些瓦、磚片可以砌在建筑外立面上,也可以當作園路的鋪地,還可以堆疊在伸出建筑的挑檐上。這些材料都是有歷史、有故事、有記憶,用了它們建筑仿佛從建造的那天開始就有了上百年的歷史。有些瓦片看似不完整,有些許破碎,但是就像村子里的老路,石板被磨得掉了皮,這就是時間與記憶的含義,也正能體現出王澍對歷史和傳統的迷戀。這些材料不光有歷史,還環保,厚厚的磚瓦,在酷熱的杭州夏天,起到了隔熱效果,少了一些混凝土的炙熱,多了一絲涼意。江南建筑中常見的磚、瓦、泥、竹、茅草都在這里有所運用,讓整個校園充滿江南意蘊,不管是色彩還是質感都能很好的融合在自然之中。這也是探索的一種新的鄉土營造模式,怎么樣將民間傳統的建筑材料和建造工藝與現代的設計手法、設計理念相結合。
三、空間處理與校園功能
校區內的建筑大都采用合院式的布局。有四合、三合、或缺一角,隨性的布局。有的合院在面對象山的時候是完全開放式的,在建筑內就可以欣賞蔥郁的山脈。圖書館的合院,缺了一個角,在缺角上種了些樹木,營造出一個小的室外空間,供學生休憩學習。中國傳統的合院尺度是非常小的,使用功能也非常私密,但是校園中的合院尺度很大,是非常大膽的設計。在每一個合院中,都用磚塊砌起一個基座,來達到地勢的變化,就像一個下沉院落,將空間進行了分割。這些下沉的院落靈感來源于傳統建筑中的“天井”,院落中或種著桂花、或種著翠竹,地面上鋪著青磚,很好的營造了一個傳統意蘊的院落。
空間處理得再好也需要有校園功能,這一點象山校區也是做得很好的。因為這是一所藝術類的大學,更需要營造一種優美、閑適的景觀環境來進行藝術的創作。當師生們走在校園中的小徑、走廊時,周圍的景色能激發他們的創作靈感,當他們駐足象山腳下、建筑外廊時,眼前的景色可以幻化成紙上靈動的畫面。校園中種著高粱地,種著菜葉子,有著面積不小的魚塘,這些在別的校園中是不可能感受到的。許多建筑都有通到屋頂上的樓梯,屋頂的瓦面上圍著由竹子編成的圍欄,放置一些石桌椅,便成了適合學生散發藝術靈感,老師教授課程的好去處。這些景致都是美院獨一無二的象征與美景。
四、場所精神
場所精神是場所的特性和意義,是環境特征集中和概括化的體現。它是一種總體氣氛,是人的意識和行動在參與過程中獲得的一種場所感。一個大型的校園就像一座小城市,校園里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活動。空間體驗及在學生生活學習過程中建立的場所感、秩序感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從以下三點闡述場所精神:1、地域感。杭州地處江南,校區里面到處可見江南名居中常見的磚、瓦、泥、竹子等建筑材料。還采用了單邊外廊、挑檐等形式,也體現了江南名居的特色。在植物方面也采用了當地轉塘鎮的一些鄉土植物使在校的師生深深感受到了地域文化和地域精神2、文化性。校園一進門的巨型香樟大樹、草坪上立著的領導人碑刻,用火車頭改造的咖啡館,無不顯示了校園的文化性。3、交往性與參與性。同學間、師生間的交往能促進大家對學校的認同感和場所感。校區內的設計非常注重尺度感和歸屬感。寬大的草坪、筆直的小道都是大家交流的好場所。不管是合院式建筑圍合出的下沉院落還是特別設計的蜿蜒的建筑外廊都是學生交流學業的好去處。前文提到的建筑屋頂也是一個獨特的交流場所。校園內開墾的幾塊菜地,院落門前種的高粱地,大面積的魚塘都能增加學生對于校園景觀環境的參與性。能使他們切身的參與到校園環境營造中去。
五、結語
整個象山校區就像一幅寫意的水墨畫,黑白之間,展露出美感。校區內大面積的白墻黑瓦盡顯中國畫的意蘊,校園完美得將藝術校區融入自然景觀中。也許它會有許多的爭議,為了美觀,為了藝術,拋棄了使用功能等等這一系列的問題。但我們姑且就把它看做中國傳統與現代激烈沖突中誕生的另一種“烏托邦”吧。
【參考文獻】
[1]王澍.中國美術學院轉塘校園設計[J].世界建筑,2005(08)
[2]王澍.設計的開始[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3]李凱生.轉象的建筑[J].時代建筑,2005(04)
[4]王澍.那一天[J].時代建筑,2005(04)
【作者單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