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鴷
摘要:隨著中國整體綜合國力的增強,中國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各行業中都刮起了一場文化風,在設計的各個領域內都隨處可見中國傳統文化的影子,其中展示設計的發展對弘揚當今中國傳統文化,發掘城市文化特色具有重要作用。
在當下物質資源極其豐富的世界,人們已經需求的越來越多,在已有的物質的基礎上,人們更多的是反思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對于傳統文化的渴望也更為迫切,國家的民族文化和現代展示設計的結合,使展示設計更加具有文化內涵和民族精髓,更走向國際化,并無形中走進人們的生活和內心深處。通過敘述展示設計中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闡釋其在展示設計中的重要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歷經五千多年的歷史,其元素多種多樣,內涵也極為豐富,這些元素如今已經被廣泛運用到各個展示設計中,影響著現展示設計作品的含義和內容。展示設計在推動國家精神文明建設和城市發展上起著重要作用,在弘揚中國民族優秀特色文化,發掘豐富的文化資源,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市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現代展示設計進入中國的時間較短,且西方文化強勢性滲透和同化,導致現在的展示設計更像一個舶來品。其一味強調現代數字科技的應用、營造視覺沖擊力和震撼力,失去了其內在的韻味和特點。要改善這個問題,展示作品就必須融入內在有韻味的東西,因此,將我們本國家的民族傳統文化融入其中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從世界目前各個國家領域的設計看,意大利、法國、芬蘭及日本這些設計大國,他們的設計無一不是基于民族文化之根的設計。文化貴在繼承和發展,繼承的是歷史所積淀的精華所在,而發展即是創新,新則就代表著與時俱進和活力。新文化從來就不是無本之術,他的誕生總是在母體文化即傳統文化中孕育的,任何一種創新都是在文脈中生發并發展的,不管它是以漸變的方式或是別的不同方式來表現。只有立足于文化的精髓和民族的深厚根基,才能了解新文化的、時代文化的發展方向,民族文化是任何設計走向現代的堅實基礎,任何設計都依附著民族文化之精髓而存在。同時,設計之民族性是獨立于其他民族的顯著標志。美國拉斯維加斯各具特色的建筑景觀設計和室內設計就是多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正因為其有所不同,才有了文化存在的價值和理由。文化傳統是民族凝聚力的力量所在,是人民心中認同的根本,民族精神的依托。無論當代設計是否發展,設計中的文化取向和文化內涵都是設計成敗的關鍵之一。
展示設計是隨著社會文明和社會發展的進步,國際地區間的文化交流,商品經濟的日益繁榮,伴隨著設計的流行而發展起來的一個行業,他基本包含了文化交流、地域特色展示、會議交流和商業展示等幾個方面,是一個有組織、計劃、主旨的實施過程。展示業能夠促進一個國家、地區、城市的文明進步與繁榮,也體現著一個國家、地區和所在城市的文化底蘊、文明建設和經濟發展交流,他對本地區的對外發展和提高經濟效益,加速招商引資使其全面走向繁榮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民族文化是一個國家和地區幾千年的淀積,其輝煌的藝術精髓,是在該地區民族特有的文化背景下體現出來的智慧的結晶。展示設計者在深刻理解民族文化基礎上融入現代的思想理念,把不同時代、文化傳統、文化氛圍中的人,在深層意識中連接起來,設計師在設計的醞釀、提煉和加工中,具有民族性藝術特色的工藝制作方法、原理、符號、和色彩以及某些表現方式,被運用到現代設計中并輔助以現代科技手段、新型材料和工藝流程,使作品有更深刻的思想共鳴和視覺感染力,在無形力量的軀使下,民族血液和精神力量得以升華。
當今的展示設計創作者更應該從文化精神層面來思考自己的作品,啟發觀眾的想法和思考,傳承并發揚我們的民族文化,把我們的設計作品結合中國傳統文化拓展到世界中去,以大膽創新的精神,深厚的民族歷史情感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以民族文化根基為基礎,尋求新的創作方法和創作材料,使設計理念和傳統文化完美的結合到一起,把個性化,人性化的語言結合思想,用設計語言來創造展示空間,設計出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符合人們愉悅心情的展示空間環境。
當今信息時代的快速發展和工業文明,給人們帶來物質上的富足,但卻未能滿足我們精神上的需求。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炎黃子孫幾千年來優秀文化的融合匯聚、共同創造。民族文化內容博大精深且源遠流長,這是其它理念所無法替代的。據記載,展示設計在中國的發展必追溯到《周易·系辭下》:“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其中說道我國關于商品展示形態最早的確證文字記載。早在商周時代,就有了第一批通過展示來營銷的商人,又如《左傳·襄公三十一年》中“百官之屬,各展其物”,對于悠久的展示產業起源,我們不應該舍本逐末,一味的“拿來”,應該從我們的傳統文化中不斷挖掘、發展、創新。
展示設計中主題的制定是文化性思考的結果,在一些國際性的大型展示活動之后,都會有一些優秀的展示設計佳作。細細分析其獨到之處,都與其和民族文化傳統相聯系。被譽為20世紀杰出的建筑設計大師之一的米斯,在他1929年設計的巴塞羅納博覽會德國館中,雖然只存在了8個月,但是成為20世紀建筑史上的經典。米斯用鋼筋、玻璃、大理石等現代材料設計的德國館,其設計全面體現了他的設計思想,其簡約的藝術設計風格和視覺形象給整個博覽會帶來了清新之氣。這種風格的文化傳統是與德國民族的理性精神一脈相承的。同樣,在2000年汗諾威世界博覽會上,荷蘭館以一座“環保三明治”的三層建筑物完美展示出了尖端科技在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方面所作出的貢獻。這是與荷蘭一貫重視生態保護以及發展高端科技的文化傳統所分不開的。
由此可見,文化本身是一種具體的、生動鮮活的存在,但文化內核卻只能是一種高度抽象的哲學概括,這種抽象的哲學概括又必須為具體的、生動鮮活的文化現象所證實。對于文化傳統的精神內核,我們要挖掘它的內在,從民族文化傳統中汲取其豐富的營養,尋找靈感不應該只停留在形式層面,將傳統的文化經過現代設計思維的選擇和消化再加以提煉和深化,在具體的展示設計項目中將之深化成既親切又陌生的美感。
在我們專業所做的項目中,我們必須根據項目所需要的主題來規劃我們所要設計的思路,這里就需要運用到各種元素,這些元素必須通過中國傳統文化所發展和傳承下來的歷史和圖片中搜尋并提煉,從而運用到我們的展示設計項目中去。例如找尋一些關于東中西的文化元素,我們會尋找關于中國,東方,西方各個地方代表的國家元素和城市文化,從而運用并設計到我們的項目中。另外,借助文化的底蘊,現代的展示設計都表現其特色。中國的文字和圖案是現代展示設計中最好的選擇。中國傳統元素如“鴛鴦圖”系列的圖案在結婚的主題上具有說服力,“鴛鴦戲水”在兩性中也運用的也較多。
我們可以看到,在空間展示的設計上,我國大部分設計師都是使用天圓地方,人于圓中的觀念,持有“人與自然必須和諧統一,共同發展”基礎上按自然規律辦事,所以在一些建筑物設計時也大多根據山勢進行構造,思考過程中也充分體現設計中的美感,表現出一幅令人沉浸的湖泊相連,堤島穿插,山環水抱的美景。相反,西方設計師則非常關注針對完全不同的人文環境的空間設計,西方文化的環境強調滿足人們的個人需要,強調設計幾何學中的統一美、簡潔美、對稱美和奇異美的內涵及表現方式,即使是設計中的一草一木,也被修剪得極其簡潔完整。
很久以前,拿破侖對于中國的振興早已進行了預測,法國人也一直非常重視中國的文化,在巴黎也曾多次出現中國風潮,西方人一再敏感預言中國文化藝術的復興。我國具有悠久的傳統和絢麗多彩的文化,為我國展示設計提供眾多可以借鑒的題材和靈感,因此,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展示設計將在世界范圍內受到青睞是無可非議的,用現代設計語言將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表達出來,將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相結合,使人們真正理解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本來就包涵的本質和特色。
要繼續保持我國展示設計多元化的特點,不僅要加強與世界上其它國家和地區間的交流和溝通,也要努力學習世界先進的展示活動經驗,在展示活動中融合國際領先的設計理念,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思想的融合。在另一方面,也要深入挖掘和深入探究并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以后,科學技術得到迅猛發展,中國的傳統文化具有了一定的發展機會,優秀的展示設計能促進世界和國家及地區間的信息溝通,不僅提高生活品質,提升營銷水平,而且增強了城市及作品宣傳力度,給人以美的享受。我們預計,展示藝術的發展將會潛力無窮,而且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并將愈發顯示出它特有的藝術魅力。因此我們更要提升自身對于傳統文化的認識,培養一定的藝術細胞,掌握世界先進的設計理念,將世界先進數字技術與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有機結合。
任何偉大的創造都離不開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文化底蘊。傳統文化在現代設計中通過分解與重構,已儼然成為新的展示設計表現語言,和高速涌現的時尚元素相結合,在簡約現代的展示設計中呈現出典雅大氣,個性鮮明的設計風格。優秀的展示設計,是視覺傳達、個性風格、創意表達、審美韻味方面的完美結合,運用不同的模式和方式協調傳統和現代之間的關系,通過文字、圖案和色彩等視覺傳達要素,將其巧妙而和諧的融合,以此創造出優秀的展示設計之作。
【參考文獻】
[1]丑巖樺,展示設計中的民族文化特征[J].藝術百家,2010(01)
[2]錢碧紅,李克成,基于文化思考的現代展示設計[J].美術大觀,2008(12)
[3]張小溪,王培.民族傳統文化在展示設計中的應用[J].中國包裝工業,2013(10)
[4]高陽,中國傳統裝飾與現代設計[M].福建:福建美術出版社,2005
[5]李倜,中國傳統裝飾元素在展示設計中的運用研究[J].美與時代(上),2012(09)
[6]陳哲,中國傳統紋飾在現代裝飾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安徽:安徽工程大學,2010.6.
[7]薛亞男,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展示道具設計中的應用[J].青年文學家.2012(21)
[8]潘力.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商業展示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現代裝飾(理論),2012(08)
【作者單位:上海大學數碼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