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維
摘要:古彩瓷作為康熙時代最主要的一個釉上彩門類,很大程度上受到陳洪綬的影響。從傳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古彩造型從陳洪綬作品中吸取了養分,所描繪的物象以一種裝飾性的面貌在繪畫中表現出來的,線條優美,語言樸素,造型獨特,象征性強。
陶瓷藝術的發展,常常受到其它門類藝術家的影響,陳洪綬作為明末清初極具影響力的大書畫家,其作品對古彩瓷的影響較大。探索這些影響,一方面撥開了古彩瓷裝飾方法的形成原因,另一方面也可以“鑒古以知今”,對當代陶瓷的創新提供一條可參考的途徑。本文試將古彩瓷與陳洪綬的繪畫藝術進行對比研究,以分析陳洪綬繪畫對古彩瓷裝飾的影響。
一、陳洪綬的生平與繪畫成就
陳洪綬,明末清初著名書畫家,字章侯,幼名蓮子,一名胥岸,號老蓮,別署小凈名,晚號老遲、悔遲,又號悔僧。浙江紹興府諸暨縣人。陳洪綬年少師事劉宗周,曾得藍瑛傳習,成年后又師從著名學者劉宗周。崇禎年間,陳洪綬召入內廷供奉,明亡后入云門寺為僧,后還俗以賣畫為生。陳洪綬堪稱一代宗師,他的作品有《九歌》《水滸葉子》《博古葉子》《西廂記》插圖等,他還工詩善書,有《寶綸堂集》。
陳洪綬最擅人物、精于花鳥、旁涉山水。他主張師法古人,集眾長為我所用,入古出新自成一派,畫風高古,造型古雅,筆墨奇中寓巧,善于用不同的筆墨描繪不同的對象,塑造了自己的繪畫形式和技巧,成為開辟新風、頗具影響的藝術大師。時人評:“老蓮人物,深得古法,不意山水亭榭,蒼老潤潔,亦復不讓古人。”著名的《九歌圖》《嬌紅記》《水滸葉子》《博古葉子》等就是其作品的典型代表。
二、陳洪綬繪畫對古彩裝飾的影響
(一)構圖的影響
陳洪綬繼承了中國傳統文人畫的思想和理念。它的繪畫藝術講究虛中有實、虛實相生,在畫面構圖方面注重“計白當黑”的中國繪畫構圖原則。正如傳統圖案中的雙關法,注重正形與負形,即實體和空間都統一。而在古彩陶瓷作品中,在構圖上也深深受到陳洪綬的影響。比如清初古彩“平湖秋色”瓷盤所繪山水,將山石、樹木等物象處理的相當統一,使得其成為一個非常完整的形狀,與所留空白環環緊扣,這與陳洪綬的山水構圖非常相似。
陳洪綬作為當時文人畫家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常常是在一幅畫面中詩、書、畫、印相統一。他在其繪制的宋江肖像邊上題贊:“刀筆小吏,爾乃好義”,畫武松的時候又在邊上題詞曰:“申大義,斬仇頭,啾啾鬼哭鴛鴦樓。”這種詩、書、畫、印高度統一的作品,實在是難能可貴。而這一點也被古彩瓷裝飾所借鑒,比如康熙古彩《宋江》瓷盤所題款與陳洪綬的題款一樣,這種出奇的相同,絕非偶然。
(二)造型風格的影響
陳洪綬主張人物個性的塑造,用線勁爽,極見功力。比如他畫的林沖,一手捉刀,束發無冠,頭部半側,眉頭緊鎖。觀者能真切地想象到“豹子頭誤入白虎堂”的情節。可以說陳洪綬刻畫的形象,有著獨特的風貌,給觀賞者留下了強烈的印象。這一點,古彩瓷也受到其影響,比如清代古彩“御制耕織” 盤中所描繪的耕織人物,造型突出,線條凝練,與陳洪綬人物造型非常相似。且陳洪綬常常將作品中的樹木處理的形式感極強,這一點同樣影響到了古彩瓷的藝術表現。
陳洪綬所繪稿本線條方折遒勁、個性鮮明,充分發揮古人的“十八描”來適應不同人物的性格。《飲流齋說瓷》曾記錄:“康熙畫筆為清代冠,人物以陳老蓮、肖尺木;山水似王石谷、吳墨井;花卉似華秋岳,蓋諸老規模沾溉遠近故也。”古彩瓷作為康熙時代最主要的一個釉上彩門類,很大程度上受到陳洪綬的影響。從傳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古彩造型從陳洪綬作品中吸取了養分,所描繪的物象以一種裝飾性的面貌在繪畫中表現出來的,線條優美,語言樸素,造型獨特,象征性強。
(三)技法的影響
古彩瓷裝飾常常從陳洪綬繪畫中借鑒繪畫風格與技法。如康熙古彩人物瓷板所繪《西廂記》故事與陳洪綬的《西廂記》插圖版畫的處理方式幾乎一致,又如古彩“三國演義”天球瓶與陳洪綬所繪《三國演義》中“三顧茅廬”表現技法極其相似。陳洪綬所繪《西廂記》中“驚夢”一幅,這樣恍惚的段落全都躍然紙上,頗有洛神賦的風味,畫里表現人物夢境的方式與眾不同,以簡約的現實部分襯托出左上側充滿動感的奇特夢境,精彩地把現實和夢境兩個不同場景交織在一起,充實而明快。再加上夢境里溫柔美麗的女子與身材高大的人物突出對比,使得畫面極富節奏感,讓人有一種空靈的視覺感。而清初古彩《西廂記》瓷盤中“驚夢”的場景描繪與陳洪綬這幅作品極為相似,在技法的表現上如出一轍。另外此時期瓷器上的花鳥、植物、山水繪畫,都從陳洪綬作品等中得益不少,有的更直接取材于其作品,如康熙古彩花鳥盤中鳥的造型與陳洪綬所繪的鳥十分接近,可見陳洪綬作品對古彩瓷表現技法的影響。
三、結語
由于陳洪綬在繪畫史上的地位和影響,近年來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而陳洪綬繪畫對古彩瓷的影響卻較少有學者關注。細致地研究陳洪綬繪畫對古彩瓷的影響,將有助于我們理解古彩瓷藝術,也將為當代陶瓷藝術創作以及陶瓷理論研究的發展提供一種可參考的模式。這一點如果能夠引起大家的重視,對當代陶瓷創新是大有裨益的。陳洪綬臨摹古代歷代大師的作品,卻不拘泥于某家某法的束縛,造型遠追晉唐,又從民間版畫中吸取藝術的營養,而古彩裝飾又從陳洪綬繪畫藝術中吸取了養分,脫出了寫實的限制,在具有很強的裝飾性意味的同時又避免了板滯和純粹的圖案化。相信在當代陶瓷藝術家的共同努力下,陶瓷藝術必將綻放出最美麗的光彩。
【參考文獻】
[1]程金成.中國陶瓷美學[M].蘭州: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
[2]翁萬戈.陳洪綬[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
[3]黃涌泉.陳洪綬年譜[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60
[4]汪慶正.景德鎮彩繪瓷器[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3
[5]孔六慶.中國陶瓷繪畫藝術史[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景德鎮陶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