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摘要:狂草始于唐朝,其筆勢連綿回繞,活潑飛舞,奔騰放縱,大有馳騁不羈,一瀉千里之勢。高僧懷素是唐代繼張旭之后的又一草書大家,他的《自敘帖》寫的活潑飛動,筆下生風,是“心手相師勢轉奇,詭形怪狀翻合宜”的抒情之作。
《自敘帖》包括蘇舜欽補的前六行在內,前半段敘述懷素的學書過程以及受到的鼓勵,寫的舒緩飄逸,從容不迫。帖中內容還包括當時士大夫對他書法的品評,即當時的著名人物如顏真卿等對他的贊頌。如“開士懷素,僧中之英,氣概通疏,性靈豁暢,精心草圣。積有歲時,江嶺之間,其名大著。”
一、一代草書之冠冕
懷素(737—785),唐朝人,字藏真,僧名懷素,俗姓錢。懷素學書非常辛苦,曾多方求教,他初學歐陽詢,曾得史部侍郎韋陟的賞識,曰“此沙門札翰,當振宇宙大名。”之后師從張旭弟子鄔彤,得張旭筆法,并遠追“二王”。懷素是繼張旭之后的又一草書大家,其草書稱為狂草,與張旭齊名,人稱“顛張醉素”。張旭書肥,用筆上中鋒提按頓挫強烈,并兼之以側鋒闊筆,線條有粗有細,有骨有肉。懷素繼承張旭筆法,發展狂草,他減少用筆動作的變化幅度,多用中鋒,減少側鋒,書法瘦勁。在字的造型、筆畫連帶方面加以秩序化、規律化,行與行之間聯系趨于簡化。黃庭堅《山谷題跋》里有云“懷素草書,暮年不減長史,蓋張妙于肥,藏真妙于瘦,此兩人者,一代草書之冠冕也。”張旭、懷素都師法自然,充分抒發個性,強調性靈的草書。
二、懷素草書藝術特色
《自敘帖》中講懷素字形字勢的,則有張禮部云“奔蛇走虺勢入座,驟雨旋風聲滿堂。”《自敘帖》中,線條如驚蛇入草,迅疾難擋,可謂筋書,如“固”、“蕩”、“敢”三字,中鋒用筆,線條柔韌而富有彈性。衛夫人《筆陣圖》中認為“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圣,無骨無筋者病。”“點”,應似高峰之墜石,“豎”應如萬歲之枯藤。懷素草書,筆力堅實有勁,線條富有彈性,勁健有力。黃山谷說:“懷素草,暮年乃不減長史,蓋張妙于肥,藏真妙于瘦,此兩人者,一代草書之冠冕也。”
《自敘帖》中,講懷素書法風格的,則有李御史舟云:“昔張旭之作也,時人謂之張顛。今懷素之為也,余實謂之狂僧。以狂繼顛,誰曰不可?”張公又云:“稽山賀老粗知名,吳郡張顛曾不面”。許御史瑤云:“志在新奇無定則,古瘦漓驪半無墨。醉來信手兩三行,醒后卻書書不得。”戴御史叔倫云:“心手相師勢轉奇,詭形怪狀翻合宜。人人欲問此中妙,懷素自言初不知。”懷素草書突破傳統,狂放不羈,一氣呵成,于狂放恣肆中體現真情。其外在形式則表現為連綿不斷,盤旋回繞,《自敘帖》筆法精妙,錯落參差,跌宕起伏,氣勢開闊。
草書注重抒情性,懷素在草書書寫過程中將其狂放不羈的性情發揮的淋漓盡致。蔡邕《筆論》中曾言“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后書之。若迫于事,雖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夫書,先默坐靜思,隨意所適,言不出口,氣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對至尊,則無不善矣。”孫過庭《書譜》中提到“達其情性,形其哀樂。”懷素狂草以瘦勁、細挺的線條為主,妙在多骨微肉,用筆迅捷利索。如帖中所說“語疾速,則有竇御史冀云:粉壁長廊數十間,興來小豁胸中氣。忽然絕叫三五聲,滿壁縱橫千萬字。”《自敘帖》在書寫中用筆力度掌控得當,充分體現了筆畫的骨力之美,以及字體筆法的靈動性,筆勢連綿,如疾風驟雨,一瀉千里。
三、宗教對懷素草書的影響
《自敘帖》中“懷素家長沙,幼而事佛,經禪之暇,頗好筆翰。”可以看出懷素平時佛法與書法兼修。他的草書是宗教與書法藝術的完美結合,唐朝時期,佛教依靠書法來宣揚,又對書法產生影響。釋貫休在《懷素上人草書歌》里寫到: “ 師不談經不坐禪, 筋骨唯于草書妙” 。懷素用書法來闡釋他對佛教精神的理解以及對禪宗本質的追求。
宗教對懷素草書的影響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用筆瘦硬
《懷素別傳》云“吾觀夏云多奇峰,輒常師之。”“其痛快處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一一自然。”懷素草書師法自然,在創作上,他排斥濃厚的情感,追求簡淡枯索的意味, 超乎悲歡之上, 深刻地表達了禪宗的境界。懷素書法用筆瘦硬, 在紙上少有頓壓,在情感上亦沒有悲歡的高潮和低潮,他拒絕和外界作密切的接觸, 與生活現實維持著一個距離,只在這距離上冷觀世界。
(二)行筆迅速
禪宗主張不立文字、以心傳心, 講究“言語道斷” ,懷素的草書借寫字的迅速來表現他的反書法特質, 他的草書是純速度, 點畫初成,筆鋒便要逃離文字的束縛。蘇渙在《贈零陵僧》中稱懷素“興來走筆如旋風,醉后耳熱心更兇。”他性格豪放超脫,瀟灑勁逸,不愿被佛門戒律和世俗陋見所左右,禪宗的精神促使他書寫時揮灑自如,帶字欲飛,他將自己的情感融入筆端充分的表現出來。
【參考文獻】
[1]衛夫人.筆陣圖.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
[2]孫過庭.書譜.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
[3]蔡邕.筆論.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
[4]鐘明善.中國書法史[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1
[5]徐利明.中國書法風格史[M].北京: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
[6]朱關田.中國書法史.隋唐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
[7]王鏞.中國書法簡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王鎮遠.宣和書譜.中國書法理論史[M].合肥:黃山書社,1990
[9]熊秉明.書法與中國文化[M].文匯出版社.1999
[10]喬志強.中國古代書法理論解讀[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