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博
摘要:戲曲文化是中華藝術的一塊璞玉,是音樂、舞蹈、表演、敘事、美術、音樂、舞臺、服飾等多種藝術的有機融合,并且具有良好文化環境,與多種藝術相互碰撞。時至今日,戲曲仍舊以其豐富的藝術元素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成為中國藝術工作者取之不盡的靈感源泉。由于特有的民族性、審美性和觀賞性,戲曲中豐富多彩的故事可以作為我們動畫創作、推動動畫產業發展的素材寶庫。
早在2003年以戲曲劇本改編的動畫《梁山伯和祝英臺》為大眾所了解,故事腳本和劇情主線就是根據傳統的民間戲曲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改編的。這個經過多個戲曲中排演過的經典愛情故事,故事大概情節是東晉末年,祝家有女祝英臺女扮男裝到杭州區求學,途中偶遇梁山伯,他們在書院同窗三年結下了深厚的友情,后來師母在梁山伯那里知道祝英臺是女兒身的真相,并前往祝家求婚,但是勢力的祝父決意將女兒許配給馬文才,梁山伯回家之后日夜思念祝英臺,終因郁郁寡歡,患病而亡。祝英臺獲悉這一情況后悲痛欲絕,在被迫出嫁馬文才的途中,祝英臺特要求前去梁山伯的墳墓前祭奠,祭奠時,突然電閃雷鳴,驚雷劈裂墳頭,祝英臺投身跳入梁山伯的墳墓中,瞬間奇跡出現,梁祝二人化為蝴蝶成雙成對。
其實整個劇本基本是忠于戲劇原著的,而且在當時國內的動畫電影中間也引起了巨大的反向,但依然叫好不叫座,究其原因除了形式上沒有走出自己的風格之外,內容上的缺乏創造力才是真正造成其失敗的原因。
動畫劇本創作中需要創新,更具要具體的方法。
一、求同存異法
在劇本創作上不能簡單的拷貝,或者照搬劇本,傳統戲曲固然經典,有著許多值得我們傳承下去的文化精神,但是作為一件藝術作品來說,如果單純的抄襲挪用,做的再好也只能說是一件完美的復制品,而藝術的精神就在于創新,與眾不同。
所以在創作過程中,我們要把握原劇本使用中的“度”,不能過度的依賴劇本,否則觀眾對傳統經典過于熟悉,觀眾已經先入為主,會產生倦怠甚至是反感情緒。可以適度的采用一些小的技巧手段處理劇本。
(一)小人物塑造
《花木蘭》這部動畫是根據傳統的常派豫劇《花木蘭》進行改編的,而其中“木須龍”一角是原著中沒有的,是進行改編的時候憑空創作出來的,這種小人物的角色塑造為整個動畫增加了許多娛樂的氣氛,這也是迪斯尼管用的伎倆,之前的動畫電影獅子王也是增加了原版莎士比亞戲劇中沒有的“彭彭和丁滿”兩個角色,而使得整部動畫變的更加的靈動。
(二)“小插曲”的設置
由于整個劇本大部分相同于傳統劇本,所以在一些小的細節上,我們可以增加一些原作中所沒有的情節,這些情節可以賦予現代人的價值觀,使得作品看起來更加的“接地氣”,更有甚至,我們可以再對白中加入一些“流行語”。這一手段我們在迪斯尼的動畫作品中屢見不鮮,例如TV動畫《獅子王》中除了原本歌劇莎士比亞筆下的主角辛巴之外還加入了一個森林之王巴克沙的角色,使得動畫不僅區隔于之前的動畫,并且故事性上更加貼近受眾也就是兒童的生活。
(三)結局推翻法
一部動畫劇本中最重要的就是他的結局,觀眾們觀賞動畫的時候對結局也是最為期待的,所以一個好的結局能夠打破動畫的沉悶,對于戲曲動畫尤其如此,因為傳統經典戲曲中許多結局已經廣為人知,所以在劇本中我們不妨跳出原有的思維,為劇本重新設置一個新的結局,這樣強烈的反差更能夠吸引觀眾,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怪物史萊克》中運用了無數傳統動畫劇本中的角色,但是這些角色的命運與性格在新的劇本中得到了新生,使得觀眾們看到一個熟悉又不一樣的新角色,讓人忍俊不禁。
二、老樹新枝法
由于戲曲中的故事就劇情來說已經乏善可陳,比如一些豫劇樣板戲中的許多價值觀和世界觀與當代的一些觀點有所不同,或者相對來說不夠先進,所以我們在創作的時候大可以借用一些傳統的人物元素,但是在創作劇情的時候,安插新的劇情主線,并且引入新的價值觀,在人物對白中也可以加入時下的流行語等等來使得作品更加的接近生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有時候流行語的濫用反而會給人營造出一種復制、惡俗的效果,并且這些流行語都具有時效性也就是說很容易被人們遺棄,由于動畫的制作周期等原因,在使用這些語言的時候應當慎之又慎,把握好使用的度。
三、虎頭蛇尾法
對于戲劇劇本的改編我們還可以通過嫁接的方式,例如由夢工廠制作的《怪物史萊克》就是通過不同的故事,進行相互的配合協調,劇本之間的穿插,來完成一個新的劇本。劇中有天天連講臺詞也會睡著的睡美人,有活潑可愛的木偶匹諾曹,將白馬王子從英勇正義改編成自負自戀的性格,讓人捧腹。通過這種多個劇本之中的人物通過統一劇本走到一起,一方面通過推翻以往的角色形象給觀眾不同的感受,并且也可以引起觀眾的新共鳴。
四、結語
戲曲動畫在內容上兼具了動畫的思維方式和戲曲的傳統藝術風格,通過改編和創作的形式將其呈現,而不是粗獷拙笨的為發揚文化而喧賓奪主,使得其失去應有的價值和地位。在網絡視頻爆炸的時代,利用好這樣的形式能夠提升動畫的藝術價值,即豐富了動畫內容又提高了動畫質量,從而加快我國動漫產業發展的步伐。
【參考文獻】
[1]朱劍.中國動畫藝術研究[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2
[2]王國維.宋元戲曲史[M].上海:中華書局.2011
[3]許正林.歐洲傳播思想史[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5
[4]朱文相.中國戲曲學概念[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