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平
智能化,無疑是人類智慧高明的外延。在2014年騰訊WE大會上,眾多演講嘉賓為大家展示了技術發展在未來的諸多方向和可能性,比如深度學習、人機交互、空氣觸覺、腦機接口、生命基因、太空探測、生物感知、智能環境……
人性,才是智能化的最大入口;而它的出口,則充滿種種神跡。我們要做的,就是無限深入人性和坦然面對神跡。
對人的理解永無止境。這種理解,既有外向型拓展,也有內向性深掘——前者的代表人物有20世紀原創媒介理論家馬歇爾·麥克盧漢,他認為一切的技術都是人體的肉體和神經系統的延伸;后者的代表人物有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他認為存在于無意識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動力,是支配個人命運、決定社會發展的力量。而美國的社會學家瑪格麗特·米德,則在對人群做了深入的內向型觀察調研的基礎上,將人類文明進行了外向型的歸納總結,創造性地提出了“前喻文化”、“并喻文化”與“后喻文化”,影響深遠。
騰訊WE大會致力于探索和分享互聯網和科技界最前沿的思想和技術,是中國連接世界的跨界創新平臺。這個大會充分展現了個人外向型拓展的無限可能,無論是在空間還是時間上,無論是在聽覺、視覺還是觸覺、味覺上。比如:“奇點大學”聯合創始人Robert (Bob) Richards博士,他率領團隊研發的太空車MX-1將在2015年開啟太空首航,這將帶給人類一個全新的未來;來自日本的生物感知技術研究者Tomonori,展現了其團隊的產品——仿生貓耳朵、仿生狗尾巴等,它們能檢測人的腦電波并將相應的情緒表現出來;Lumenous公司的三維掃描、虛擬現實的射擊槍、手勢控制、新型空氣觸覺交互技術,讓使用者不用穿戴任何裝置就可以感受到虛擬的物品,體驗動態變化的物品質感;加州大學電子工程和神經科學副教授Jose Carmena,通過在鼠類上植入腦機接口研究大腦神經回路,嘗試用“意志”來控制類似機械手臂等其他生物機械設備……
通過技術的力量,可以將人的控制欲望通過手勢、聲音、腦波延伸出去。而在延伸人類的同時,更需先向內理解人的本身——人體與人性。對人性的理解,諸多心理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都做了深入有益的研究探討,這種研究是科技發展最宏大和最本源的驅動力。
其實兩者是互動互生的。人類同樣在借助科技的力量達到對自己的理解,比如世界上最大的基因測序公司——華大基因,本著用基因科技造福人類的目標,專注于人類DNA基因研究,輸出全球一半以上的測序數據能力,他們期望不久的將來可以免費地為人們檢測基因,并建立基因數據庫。
《時代的變換:互聯網構建新世界》從科技換代、媒介延伸、人文更新三個維度,對中國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進行了深入解讀,系統地梳理了互聯網行業技術在網絡、硬件、軟件和應用四個方面的演進,以及媒介的承載方式、信息傳遞效率、信息含量和信息透明四個視角的變化,另外對比分析了年輕一代的“數字土著”在思維方式、時間感、空間感、目標感四個維度上的不同。
正如本書所大膽預測的一樣:人類正在向數字星球遷徙。這是人類的智慧延伸出來的新世界。在這個全新的數字星球上,我們已經看到并即將看到種種奇跡,它們將大大超越現有科技水平與人類經驗的范疇?!胺凑叩乐畡?,弱者道之用?!毙〉狡髽I管理,大到人類發展,都存在著混沌的灰度空間,甚至完全空白的未知領域,變化與柔韌是我們應具備的應對利器。這是一個有益的開始,但僅僅是開始,因為人類要永遠面對一些課題:我們昨天來自哪里,我們今天在哪里,我們明天要去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