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暉



人物畫,是繪畫題材中的一個強項。歷代畫人物的畫家諸多,出類拔萃、獨樹一幟的亦不少,如清代名震南北的“揚州八怪”中的黃慎就是其中之一。
黃慎(1687-約1770年),原名盛,字公懋、躬懋,康熙六十年(1721年)更名慎,雍正四年(1726年)更字恭壽,號癭瓢山人(簡稱癭瓢子、癭瓢),別號東海布衣、蒼玉洞人、糊涂居士等,清福建寧化(今福建屬縣)人。雍正初年起,長期寓居揚州。出身微賤,幼年喪父,受命于母而學畫,始拜同里畫家上官周為師。由于其折節發憤、堅持不懈、嘔心鉆研、勤學苦練,終于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他精詩文,善書畫,多才多藝。書法上宗法唐書法大師懷素,以草書取勝;繪畫上,則以人物畫為最,并兼工山水、花卉。尤其在中年以后,擅長運用狂草筆法作畫,意韻天成,形成一種粗獷之中見精煉的獨特風貌,達到了“畫到精神飄沒處,更無真相有真魂”的爐火純青境界。所以,他的人物畫為畫壇所推崇、人們所喜愛。
黃慎的《拈花老人圖》(圖1)是幅紙本、設色、寫真與寫意相結合的水墨畫,畫面縱167厘米,橫79.5厘米。展現的是一位面貌粗豪、健壯厚實的老人形象。以粗獷瀟灑的手法、不為形似所拘的筆調,塑造了一位須發披散,頭戴草環,腳穿草鞋,身著褪色舊布袍,腰攜酒葫蘆,右手持木拐杖,左手拈美艷花朵的生動樸素、情趣有加的老人。拈花的左手之下,像似還有個布袋,袋中還裝著盛開的花朵,即從別地“拈”來的花。拈花、集花、觀花,表達出“老人”對花觀賞的人生樂趣,體現出其審美觀念上的獨鐘情愫。這種筆墨簡括、形神俱足的畫風,正是黃慎人物畫的絕妙處,耐人深思,讓人暇想。“拈花”老人的上空,是一派掩蓋天靈的懸崖;腳下,則是野草叢生的土嶺,上上下下均有一種看云作霧的意態,標示出畫中之人是來自山野民間、樸素無飾的老者。這正是黃慎人物畫塑造的形象,除神仙、佛像、歷史人物之外,更多是從民間生活中取材的特點,表現出黃慎的現實生活情操、以民為本的意識理念,內容新穎、形象生動、形式活潑,當是黃慎人物畫中最有價值的部分。
畫面左上方,有畫家以他最得心應手的狂草體所書款識(圖2)。此“款識”乃是一首耐人尋味的七言題畫詩:吞云作霧遍天涯,不問人間路幾賒。攝著草鞋霜雪健,手中都是十洲花。后署“乾隆九年六月寫于芝山堂。寧化黃慎”。下鈐“黃慎”白文印、“癭瓢”朱文印。
精妙而膾炙人口的題畫詩,在向賞畫者指點迷徑。說畫中“老人”“攝著草鞋”在風霜雨境里健步。此“攝”字,古與“躡”字通,作“吞云作霧”般的“遍天涯”地行走。“吞云作霧”,原為“吞云吐霧”,指修道者絕谷養氣之狀,源出《梁書·沈約傳》的《郊居賦》。“遍天涯”行徑中也“不問人間路幾賒”。此“賒”,古也作“賒”,這里作遙遠解,即不問路途之遙。“遍天涯”的目標,則是“手中都是十洲花”,即“拈”到“十洲”之中最美的花。此“十洲”,是傳說中地處八方大海里的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長洲、元洲、流洲、生洲、鳳麟洲、聚窟洞,都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從神仙之地,“拈”出神仙之花,可知其“遍天涯”之行的艱辛與不易。因為只有信道、修道者信仰神仙和神仙之境,所以畫中的拈花老人,當是位來自民間的道徒抑或居士。其實畫中之意,正是畫家藝術情操的表達:為了繪畫藝術上達到盡善盡美的目標追求,他也像拈花老人那樣,敢于在風霜雪境中健步“遍天涯”,去“拈”出神仙之地最美的“神仙”之花,而不問這種追求的“人間路幾賒”。詩、畫相配,意韻無窮也。
黃慎既是畫壇名家,又是著名書法大家。其師宗晉、唐、五代、宋、元各大家,楷、行、隸、篆各體樣樣精湛,尤以草書為最。他得唐代草書大家懷素精髓,又能師古而不泥古,還能不趨時尚,敢于標新立異,自成一家風格。《中國清代藝術史》論其草書是“點畫紛披,散而有序,極古勁之致,得物外之趣”;《中國書畫》則評其草書“實開書道中興之先聲”。評價可謂高矣!此題畫詩的狂草書法,正是黃慎“不趨時尚,敢于標新立異”的范例之作。
詩、書、畫緊密配合,相得益彰,三位一體般地共同將《拈花老人》推至頂巔地位。
“乾隆九年”,即甲子年,公元1744年。可知此畫、此詩、此書,皆是黃慎五十八歲上的作品。
黃慎對自己的繪畫,人生中還有個自評自判的習慣。凡是他認為的得意之作,均自作題畫詩于其上;次者,則不作題畫詩,僅標出作畫的年與月;再次者,而只署“癭瓢”二字。此《拈花老人圖》,不僅有“癭瓢”鈐印,又有“乾隆九年六月”年月之標,更有七言題畫詩,足見此畫在畫家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時至今日,尚能欣賞到此畫,可謂幸事也!(責編:李禹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