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旭華



陜西漢唐石刻博物館藏有一尊北魏時期的佛造像殘碑。石碑上半部殘斷,僅存三分之二強;原碑四面刊刻,碑陽已不存圖案,唯存三面。此石碑側面尤為精美,且保存較好,碑陰及另一側則漫漶不清,然碑側殘存之發愿文數行為此碑之命名及斷代提供一些信息。
碑陰 ?上部殘存釋迦像之衣擺,有一跣足尚能清晰看到,左部造一思維菩薩,菩薩右側龕內佛弟子尚清晰可見。菩薩下方造比丘像,題名:比丘法遷一心供養。佛龕右部菩薩及供養人皆已損毀(圖1)。
佛龕下部分為四欄:
第一層為沙彌供養像及題名,從右至左依次有:沙彌法深一心供養、沙彌僧□一心供養、沙彌僧延一心供養、沙彌法相一心供養,余皆不清;第二層刻牛車人物三部,題字兩行,右行題:阿姑長花旱花乘車;左行題:祖母楊如乘車;第三層亦刻牛車人物三部,各部之間界刻題字兩部四行。右題:生□□□文羊圯(yì)手乘車;左題:伯母如□高文乘車;第四層刻騎馬人物及山林圖樣,左側有題字,然已漫漶不可辨識。
此碑面題刻多為女眷姓名,故應為碑陰。其背應為碑陽,已全被磨平。
右側拓片 (圖3)
此側斷面高約60厘米,寬24厘米,刻發愿文,殘存文字九行約150余字,今錄之如下:第一行:……岸塵 ……暝三千□□以;第二行:……郁保千言舍利炳為□像 興塔者形已勞而不辭弘經者神有;第三行:……子 孝弟(通悌)彰于宗族信義著于鄉黨于是三郡宗室舉君為宗;第四行:……分 賜黃□褐 一具后為中堅將軍龍驤府長史除石城令君歷誠;第五行:……悲號朝野痛惜三良靡贖九原不歸□賢飾墓文昭素;第六行:……□臣同官宜君露 岸四縣令平西將軍北雍州治中別駕從事史;第七行:……也□信兮哽咽敬為亡弟石生誓畢家財造茲一像機;第八行:……也湛乎猶釋迦之在祗恒敬 然□□□陽定居本;第九行已漫滅不存一字。
左側 (圖4、5、6、7)
殘高105厘米,寬24厘米。上部殘存佛站像半軀,立于蓮花臺上。蓮花臺下刻席紋隔水,隔水下刻題名兩層,騎馬人物儀仗兩層,共計四層。
第一層從右至左存文字八行,依次為:第一行:……在達……第二行:高祖諱燕姚朝鎮……(以下殘損)第三行:軍金紫光祿大夫除平信;第四行:清水二郡太守領民首;第五行:曾祖諱但圣世清泥軍主;第六行:督護寧夷縣事;第七行:祖諱秀北地郡中正孝文;第八行:巡境殿會土豪寧遠;其右側應有第九行文字,然已殘損,一字不存。
第二層左右各造人物一尊,皆手持笏板相向而立,其身后有擎傘者,然皆殘,人物中間題刻文字五行,依次為:父諱生征虜將中散大夫征西府長史除石城縣令贈北地太守;同堂兄廣進龍驤將車騎府中兵參軍后除石城縣令。
第三層刻騎馬人物造像,有扈從三人,一人擎傘二人打旗,右側一人已損,殘存雙足。左下角亦有一寸許騎馬人物像,置于大像高抬馬蹄之下。左上角有題字二行曰:魏石生乘馬時。
第四層亦為騎馬人物像,扈從二人,一人擎傘,一人執旗,所不同者左下角刻一馬,馬背站立一鳥。題刻文字一行:魏廣進乘馬時。
關于命名
此碑右側第七行曰:“信兮哽咽,敬為亡弟石生誓畢家財造茲一像。”可知此碑是為一個叫“石生”的人造立的,造碑者為其兄長。另據右側畫像題名可知此造像像主姓魏。依北朝造像命名通例,一般以出資人姓名作為造像碑的命名,然此碑出資人姓名已殘損,無法考稽,故而可求其次,既然此碑是為一個叫“魏石生”的人造立的,此碑故可命名為“魏石生造像”。
另第八行曰:“湛乎猶釋迦之在”,可知此碑為佛教造像碑,故而可進一步命名為“魏石生佛教造像碑”。
斷代
此碑之左側題名第七行曰:“祖諱秀,北地郡中正,孝文巡境,殿會土豪、寧遠……”史載太和二十年(496年)八月,孝文帝巡幸嵩岳。……次年四月(497年)孝文帝巡幸長安,時像主之祖父魏秀得到了孝文帝的殿會。中正是一種考察官員是否盡職的官,一般由年齡較長者擔任。而北魏時期,男子一般十五六歲即已婚娶,以由推之,此時之像主或已誕生,像主其父或已經成人。
公元499年,北魏宣武帝繼位,其在位17年,公元515年去世。宣武帝時,北魏國力盛極一時,史載武帝非常喜好佛法,每年常在宮中親自講論佛經,廣招僧眾,辨明義旨。僧人將這些活動記載在冊,撰寫了《內起居》,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宣武帝如此崇信佛教,使得下面的官員、百姓也都更加篤信佛教。到了宣武帝延昌年間(512-515年),北魏各州郡的僧尼寺廟共有一萬三千七百二十七所,僧徒不計其數。
宣武帝之后其二子元詡繼位,時其只有六歲,實權掌握在其母靈皇后胡氏手中,魏收所著《魏書》載:“魏自宣武以后,政綱不張。肅宗(即孝明帝元詡)沖齡統業,靈后婦人專制,委用非人,賞罰乖舛。于是釁起四方,禍延畿甸,卒于享國不長。抑亦淪胥之始也,嗚呼!”北魏王朝從孝明帝元詡始,開始走下坡路,后明帝為其母靈后毒殺,北魏政權亦土崩瓦解。
此碑右側發愿文前兩行曰“……岸塵……暝三千……郁保千言舍利為□像興塔者形已勞而不辭,弘經者神有……”第五行“……悲號,朝野痛惜……”等等即說明當時佛事興盛,而像主亦為朝廷所重,此境況最與宣武之世合。
另宣武延昌年間佛事達極盛,即公元512—515年間,若孝文巡境時像主已出生,此時像主年齡應在二十至三十歲左右。
北魏時期,人若亡故,一般由其子立碑祈福;若其年幼,尚未成年,則由其父母為其造碑祈福;若其成年后亡故,其子尚幼小,或無子嗣,則由其兄弟立碑造像。此碑即是兄長為亡弟所造,故像主最有可能是方在盛年而故去,這又與推測此碑造于宣武時期相符。
至此,推斷此碑造立于北魏宣武帝時,若再大膽一點,則最有可能是宣武帝延昌年間造立。
故此,可命名此碑為《北魏魏石生佛教造像碑》。(責編:高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