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夢潔,趙青青,李晶
摘? 要:從2009年華中科技大學開通微博到現在,高校微博已經發展成一個數量龐大的群體。作為高校的官方或準官方傳播平臺,高校微博的傳播效果如何,一直是人們非常關注的問題。本文在問卷調查的基礎上,對當前高校微博存在的學生滿意度差、缺乏個性彩色等問題進行了集中的梳理,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應對策略,希望能夠為改進高校微博傳播工作盡一份綿薄之力。
關鍵詞:高校微博;存在問題;解決辦法
中圖分類號:G2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5)01-0047-02
2006年3月,blogger創始人埃文·威廉姆斯創建的新興公司Obvious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個微博網站Twitter,因其傳播信息便捷、快速,短短幾年內便風靡全球120多個國家。迄今為止Twitter大約有15億個注冊賬戶,其中9.55億個賬戶依然存在[1]。幾乎在Twitter爆發的同一時期,中國版Twitter就爭先恐后地亮相,飯否、嘰歪de、酷摩等等,粗略一數已不下十家[2]。2009年隨著新浪微博的開通,微博的影響力實現了裂變式的增長。2010年新浪、搜狐、騰訊、網易等各大門戶網站先后大張旗鼓地開通了自己的微博,這一年也被稱為中國的“微博元年”。截至2012年12月底,新浪微博注冊用戶數已超過5億,同比增長74%,日活躍用戶數達到4620萬[3]。“春江水暖鴨先知”,大學生群體在運用新媒體方面有著非常敏銳的直覺,2009當新浪微博還在公測時,11月24日華中科技大學在新浪微博上開通了首個官方微博,拉開了國內高校開設官方微博的序幕。截止到 2012 年 12 月底,全國已有 425 所高校開通了官方微博,院系級官方微博達到1148個,部處級官方微博為1943個[4]。高校微博的開通給師生的生活帶來了許多的便利,比如可以隨時隨地接收到最新的相關資訊、可以就自己關心的話題發表意見等等,但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許多問題,比如“僵尸粉”多,用戶逐漸流失等。本研究希望通過量化的手段,對高校微博的使用現狀做一個細致的分析,找出主要的問題,并嘗試提出一些應對的方法和策略。
一、研究的對象與方法
為了兼顧到學校的層次、地域、專業等諸多因素,我們選取了位于西部的重點高校——蘭州大學和位于中部的省屬大學——中北大學作為問卷調查的對象。課題組成員在兩校各隨機發放50份調查問卷,收回92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85份(中北大學41份,蘭州大學44份)。涉及到的學生:大一學生4人,大二學生33人,大三學生41人,大四學生7人;男生50人,女生35人;理工類學生29人,經管類學生5人,人文社科類學生49人,藝術類學生2人。在85名學生中,經常使用微博的占31人,偶爾使用的有34人,而從不使用的有20人。
二、問卷調查發現的問題
1.高校微博內容不能很好地滿足學生的要求。在此次調查中我們發現,23.1%的人認為他們所關注的高校微博只是偶爾更新,41.0%的人認為其所關注的微博雖然時常更新,但更新的內容卻與其微博名稱不符,僅有33.3%的同學認為高校微博時常更新,且更新的內容基本都是他們所需要的。更新速度很慢,更新的內容隨意是當前困擾高校微博的兩大難題。北京某大學的官方微博甚至只在開通第一天發了一句“大家好”后,就再也沒有更新[5]。同時大量的“舊聞”、“舊事”也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最終導致學生對高校微博失去興趣。此外,管理人員根據個人喜好更新微博內容,導致微博內容雜亂、缺乏主題。高校微博不同于個人微博,通常代表了高校的某個部門、某個組織或社團,因此高校微博在內容方面應有一定的范圍,突出自己的“身份”,大量轉發其他微博的內容或者發布管理員個人感興趣的內容,導致學生關注該微博時得不到他想要的內容。正因如此,調查顯示只有三分之一的學生認為他們所關注的高校微博能滿足他們的需求。所以高校微博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2.高校微博的信息溝通平臺作用沒有得到有效的發揮。建立在WEB2.0基礎上的微博是一個高效的雙向互動平臺,傳授雙方及時互動、互相影響是微博傳播的一大亮點。可惜的是很多高校微博的傳播仍然停留在單向傳播的狀態,缺乏與關注者的良性互動,對關注者的意見或建議幾乎不予回應。此次調查發現,有30.8%的學生偶爾會提一兩個意見,但是從來沒有被采納過;有48.7%的學生因為擔心與代表“官方”的博主發生沖突,幾乎不提意見;還有12.8%的學生因為他們的意見得不到尊重而從不提意見;僅有7.7%的學生經常提意見。長此以往,學生必然會漸漸喪失通過微博交流的興趣,高校微博最終演變成傳播官方信息的一個簡單工具。
3.高校微博缺乏鮮明的個性色彩。高校微博作為高校人文精神的重要載體之一,此次調查中發現53.8%的學生認為高校微博應該凸顯自身特色,加強專業色彩;有64.1%的同學認為高校微博應該提供學習、交流的平臺。特別是對于剛剛升入大學的大一新生,還沒有擺脫中學老師全程陪伴的學習習慣,沒有適應高校的學習生活,他們希望通過建立高校微博這個交流平臺,更多地與老師、學長交流,獲得學習、講座等方面的信息。調查中我們還發現,在這個娛樂信息過度泛濫的時代,不少高校微博也深陷其中,大量轉發相關娛樂信息,甚至卷入到一些娛樂事件中,將原本簡單的高校微博變成了娛樂話題的集中地,甚至演變成了娛樂話題本身,這種娛樂化傾向應該引起我們的警惕。
三、關于高校微博建設的若干思考
1.努力滿足學生多元化的要求,搭建學生思想教育的新平臺。大學生正處在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特殊時期,思維特別活躍。特別是進入新世紀后,年輕人更讓老一輩看不懂了。金錢、愛情、誠信等詞語常讓人反復思考[6]。現任長沙軟實力教育企業總裁劉興奇長期致力于大學生教育培訓工作,在他最近出版的《大學生的墳》一書中,對當代大學生的種種思想困境進行了認真的梳理,其中許多問題都引人深思。高校思想教育是大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現有的教育內容、手段已經不能滿足當代大學生的實際需要,我們應積極借助高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積極地與學生互動,聽取學生的困惑,為他們答疑解惑。曾經南京理工有個“weillion110”的學生粉絲向南理工官方微博反映:女生宿舍電表限電不能用電吹風,這讓長發女生很痛苦,甚至用了“要呼吁女孩子都剃和尚頭了”等激烈的表述。南理工微博及時做了回復:“真是沒當家不知道柴米油鹽貴呀,為了自己吹個頭就讓學校拆個樓,等你自己結婚成家或者管理一個單位時就知道了”[5]。這樣俏皮的回復,將學生們的關注點轉移到如何更好地解決學校限電的問題上來,取得了積極的建設性成果。
2.培養學生的公共意識,為落實高校章程、建設現代大學添磚加瓦。我們正在步入一個媒介化的社會,各類媒介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有學者認為,媒體是在國家發展與社會公眾發展并重的前提下,通過民主協商實現組織與個人的雙贏,兩者之間不是簡單的灌輸與接受,而是一種基于民主的互動[7]。就高校而言,目前我國各類院校正按照教育部的部署積極推進大學章程建設。大學章程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指導大學運行的指導準則,如何避免大學章程淪為一紙空文?高校師生的參與是關鍵,如果缺乏了學生的參與,大學章程中的許多內容都無法實現。而要實現這種互動,高校微博是重要的途徑之一。可惜的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新鮮感的消退,不少高校微博內容干癟、信息陳舊,成了個無人問津的“爛尾樓”。高校應該利用微博便捷、及時的傳播特點,將高校的政策、決策等及時傳達給廣大教職員工和在校學生,方便大家隨時隨地獲取信息,并積極參與到其中。
3.強化日常管理,謹防學生操作失當引發不良社會效果。隨著BBS、微博等網絡媒體的興起,網絡成為民眾了解大學、學生討論共同話題的重要空間。有學者將當前高校輿情的現狀歸結為:(1)自媒體的草根特質釋放大學生網民的個性表達,網絡文化狂歡考驗教育智慧;(2)微傳播的“蝴蝶效應”放大大學生網民的傳播能量,信息“核裂變”擠壓輿情應對空間;(3)全民圍觀的“廣場效應”激發大學生網民的參與熱情,網絡問政倒逼輿情治理模式創新[8]。由于微博的便捷性使微博成為學生意愿表達的首選渠道,但高校微博與個人微博的不同之處在于其“官方”和“準官方”的性質,它們代表的不是某個人,而是高校的某個部門、社團或者高校本身。由于數量眾多,很多高校微博引入學生負責日常的維護管理工作,如果學生使用不當極易造成網絡群體性事件。比如2014年5月初隨著杜汶澤爆粗口,辱罵大陸網民事件的不斷發酵,其參演的《人家小團圓》受到廣大網民的抵制。就在這個時候,中山大學學生會、中山大學逸仙時報兩個微博先后發表了力挺電影的言論,在風暴口迅速形成了網絡群體性事件,遭到大量網民和本校學生的嚴厲批評。本來一個校園文化事件,最后演變成了一個波及校園內外的公共討論議題。
4.強化高校微博特色,突出學術色彩。我們生活在一個注意力稀缺的時代,每天一睜眼就陷入到信息的汪洋中,不管你是否愿意,這種信息“轟炸”在所難免。各類傳媒構成了一個立體的傳播網絡,原本冰冷的城市開始有了生命力,有了智慧[9]。因此,注意力成為當今最寶貴的稀缺資源之一。對于熟悉掌握各種傳播媒介的高校學生而言,這種稀缺性更加明顯。想吸引大學生的關注,兩三天容易做到,但是兩三個月非常難。只有堅持從微博的定位出發,強化具體微博的專業化內容,突出高校微博的個性色彩,才能吸引學生的長期關注,才有利于微博的正常、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責任編輯:東方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