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
綜合護理干預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分析
張偉
目的 探討綜合護理干預應用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對生活質量的影響及應用價值。方法 選擇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2例,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對照組給予西醫常規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綜合護理干預,記錄2組護理情況。結果 觀察組治療后左心室舒張末內徑(51.31±3.04)mm,左心室射血分數(52.13±6.48)%;對照組治療后左心室舒張末內徑(54.92±4.97)mm,左心室射血分數(48.79±5.03)%,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體力限制評分(9.31±2.43)分,社會限制評分(4.52±1.87)分,情緒評分(6.41±2.03)分,癥狀評分(5.34±1.79)分;對照組干預后體力限制評分(13.48±4.22)分,社會限制評分(6.21±2.96)分,情緒評分(9.57±4.26)分,癥狀評分(8.53±3.08)分,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綜合護理干預應用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能夠提升患者左心功能指標,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大力推廣使用。
綜合護理干預;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生活質量
慢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數心血管疾病的最終歸宿,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是由于各種心臟結構或功能異常導致心室充盈和(或)射血能力低下而引起的一組臨床綜合征,慢性心衰在老年人群中的發病率極高,且具有反復發作、病情不斷惡化、死亡率高等特點,嚴重的降低了患者生活質量[1]。老年人群由于身體各項機能落后,長期臥床容易引發感染、褥瘡以及深靜脈血栓等并發癥,部分患者由于缺乏關懷伴有焦慮、恐懼等負性情緒,目前臨床治療模式朝向社會-心理-生理的綜合模式進行轉變,更加注重改善患者心臟功能、提高生活質量等方面,不再是單純的減輕患者癥狀[2]。為了探討綜合護理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本研究采用綜合護理干預應用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取得了滿意的護理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102例患者均為北華大學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2014年3月~2015年3月治療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照系統隨機法分為2組(n=51)。納入標準:患者均有心血管疾病病史,休息或者運動時出現呼吸困難、乏力、下肢水腫等體征,伴有心動過速、肺部啰音、頸靜脈壓力升高以及外周水腫和肝臟腫大的體征,伴有心腔擴大、第三心音等體征[3]。所有患者年齡在
60~90歲之間,均自愿參加本臨床試驗,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排除合并有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患者,排除合并有惡性腫瘤患者;除外精神疾病患者,排除妊娠期、哺乳期女性。
觀察組男32例,女19例,年齡64~89歲,平均年齡(78.37±4.13)歲,病程8個月~9年,平均病程(4.55±1.34)年。對照組男33例,女 18例,年齡 63~88歲,平均年齡(78.53±4.21)歲,病程10個月~11年,平均病程(4.62±1.42)年。2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經統計學檢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干預方法 對照組給予患者西醫常規護理方式,根據醫師開具的醫囑為患者進行臨床護理。觀察組患者開展綜合護理干預模式,一是護士要積極評估患者心理狀態,加強和患者溝通,鼓勵老年患者說出內心感受,通過轉移注意力、病案教育等給予患者勸說與安慰,幫助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告知家屬應給予積極的支持,讓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二是為患者營造溫馨舒適的環境,通過在走廊、病房掛上照片、詩畫等布置環境,保證病房光線的充足和空氣清新,護士執行護理操作做到四輕,從而減少機體耗氧、減輕心臟負擔。三是開展飲食和運動護理干預,飲食上指導患者宜清淡、易消化、富營養,多食用蔬菜和水果,禁煙限酒,避免飲用濃茶與咖啡,少食多餐;運動上根據患者的情況個體化指導患者開展合適的運動,要以輕體力、有氧運動為主,合理安排活動與休息,解釋即使心功能恢復也應盡量從事輕體力活動,避免重體力勞動,建議患者進行散步、打太極拳、練氣功等運動。適當活動有利于提高心臟儲備力,提高活動耐力,改善心理狀態和生活質量。一旦運動過程中有心慌、氣促要立刻停止運動,減輕心臟的負荷,并以此作為限制最大活動量的指征。四是開展體位護理干預,一般叮囑患者取半臥位或者坐臥位休息,減少機體耗氧量,幫助患者處在放松狀態,必要時給予墊上靠枕,定時翻身拍背變換體位、防止局部長時間受壓出現褥瘡。五是藥物護理。使用利尿劑的護理,遵醫囑正確使用利尿劑,觀察尿量及水腫消退情況,并注意有關副作用的觀察和預防。如排鉀類利尿劑最主要的副作用是低鉀血癥,從而誘發心律失常或洋地黃中毒,故應監測血鉀及有無乏力、腹脹、腸鳴音減弱等低鉀血癥的表現,同時多補充含鉀豐富的食物,如深色蔬菜、瓜果、紅棗、菇類、豆類等,必要時遵醫囑補充鉀鹽;使用洋地黃類藥物,一定按時按量服用并注意觀察洋地黃中毒表現。
1.3 觀察指標 采用超聲心動圖記錄患者治療前后左心室舒張末內徑和左心室射血分數變化情況。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從體力限制、社會限制、情緒和癥狀4個維度進行生活質量評定,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質量越差。
1.4 統計學方法 采取SPSS l9.0軟件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數和例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心功能指標變化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左心室舒張末內徑減少,左心室射血分數提升,上述指標同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心功能指標變化比較(±s)

表1 2組患者心功能指標變化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t=4.4251,bP=0.0000;t=2.9077,cP=0.0036
組別 例數 左心室舒張末內徑(mm) 左心室射血分數(%)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1 58.36±6.53 51.31±3.04ab 43.28±3.4552.13±6.48ac對照組 51 58.34±6.49 54.92±4.97a 42.95±3.51 48.79±5.03a
2.2 2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觀察組干預后體力限制評分(9.31±2.43)分,社會限制評分(4.52±1.87)分,情緒評分(6.41±2.03)分,癥狀評分(5.34±1.79)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s)

表2 2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s)
注:與對照組比較,t=6.1154,aP=0.0000;t=3.4471,bP=0.0006;t=4.7822,cP=0.0000;t=6.3949,dP=0.0000
組別 例數 體力限制 社會限制 情緒 癥狀觀察組 51 9.31±2.43a 4.52±1.87b 6.41±2.03c 5.34±1.79d對照組 51 13.48±4.22 6.21±2.96 9.57±4.26 8.53±3.08
慢性心力衰竭屬于臨床上最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均較高,本病隨著年齡的增加呈現上升趨勢,且男性發病高于女性,有報道稱國內成年人中有近400萬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患病率達到了1%左右。由于病情不斷進展惡化以及體能受到限制,反復住院給患者造成的經濟壓力與精神負擔嚴重的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WHO將生活質量定義為不同文化與價值體系中的個體對于所關心的生活目標、期望和標準等有相關生活狀態體驗,目前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傳統的針對治療疾病的護理模式已經向以患者為中心的醫學模式[4-5]。目前臨床針對心力衰竭的得治療一方面要防止疾病進一步惡化,另一方面要著重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有研究顯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質量要遠低于其他類型心血管疾病的慢性病患者。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老年人中發病率較高,主要是由于老年患者伴隨年齡增長身體各項器官出現不同程度衰退,適應能力較差,因此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負擔,目前針對心衰臨床主要采取綜合治療模式,可以顯著緩解患者臨床癥狀,但是護理效果同樣不容忽視,護理措施可以讓患者了解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讓患者在內心上感受到重視,增加了患者疾病的自控能力。本科對患者開展了綜合護理干預,通過心理干預和健康教育可以讓老年人群樹立足夠信心,克服對于心衰恐懼,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可以主動配合治療;通過飲食和運動護理干預能夠讓患者掌握正確的飲食與運動習慣,通過學會對疾病監控了解復發指征,更好的預防疾病的反復發作并可以及時就醫;此外本科還為患者提供了溫馨舒適的環境以及服藥干預在患者生理和心理上支持和關心,有效的改善患者心臟功能與生活質量,促進患者康復[6-8]。本院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對患者開展了綜合護理干預,通過心理、環境干預讓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情,積極配合臨床治療;通過體位的干預、藥物服用干預等提升患者治療的依從性,改善不良生活習慣,強化了臨床藥物治療的效果。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治療后左心室舒張末內徑(51.31±3.04)mm,左心室射血分數(52.13±6.48)%;,上述指標改善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聯合綜合護理模式能夠有效地改善老年患者心臟功能。觀察組干預后體力限制評分(9.31±2.43)分,社會限制評分(4.52±1.87)分,情緒評分(6.41±2.03)分,癥狀評分(5.34±1.79)分,上述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聯合綜合護理干預能夠提升老年患者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綜合護理干預應用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能夠提升患者左心功能指標,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大力推廣使用。
[1] 張連英,周國光綜合護理干預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黑龍江醫藥科學,2012,35(6):80.
[2] 邵志華.護理干預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2,20(9):1533.
[3] 黃希,汪艷麗,張錦佳.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護理干預及生活質量評價[J].西部醫學,2014,26(1):105-106.
[4] 李世華.護理干預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黑龍江醫藥科學,2013,36(4):39-40.
[5] 賀婷.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護理行為與其生活質量的相關性[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3,30(13):22-25.
[6] 肖萬玲,易云蘭.延伸護理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和生存質量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4,14(6):68-69.
[7] 劉春紅.臨床護理路徑在心肌梗死致心力衰竭急救過程中的應用價值研究[J].中國醫藥科學,2013,3(22):122-123.
[8] 林建娟.護理干預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負性情緒及應對方式的影響[J].當代護士,2013,20(3):20-21.
10.3969/j.issn.1009-4393.2015.34.068
吉林 132011 北華大學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四療區 (張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