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瓊 涂娟 成新花
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80例術中護理配合及體會
熊瓊 涂娟 成新花
目的 探究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中,應用針對性護理方法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擇需要進行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80例,按照其臨床護理方法不同,將本次研究所有收錄患者均分為2組(n=40)。其中對照組患者均應用臨床常規護理方法進行臨床護理,觀察組患者則應用術中針對性護理方法進行臨床護理,對2組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進行分析與討論。結果 觀察組經臨床護理顯效患者12例,經臨床護理有效患者21例,其臨床護理有效率高達82.5%;對照組中,經臨床護理顯效患者10例,經臨床護理有效患者15例,其臨床護理有效率為62.5%。觀察組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P<0.05)。結論 術中針對性護理方法可顯著提高患者的臨床手術成功率,降低感染風險,值得臨床上進一步推廣應用。
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術中護理;配合;體會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為近年來新型骨科手術,據近年有關統計數據表明,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的臨床并發癥發病率居高不下。進行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具有相似臨床特點,包括年齡較大,體質較弱。患者臨床常見并發癥包括置換關節疼痛、置換關節功能受限等。經有關醫學界認識研究發現,提高此類患者的臨床護理質量可顯著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并且提高此類患者的術后生活質量,本次研究就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中的臨床護理方法進行探究與討論,具體闡述如下[1]。
1.1 一般資料 2013年3月~2014年8月間南昌市第二醫院收錄的需要進行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80例,其中男44例,女36例,患者年齡55~81歲,平均(68±13)歲。患者臨床表現為膝關節疼痛、畸形。對以上患者進行人工全膝關節置換手術,其中行單側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37例,行雙側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43例。按照其臨床護理方法不同,將本次研究所有收錄患者分為2組,每組40例。對以上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臨床表現及其他臨床基線資料進行統計學處理,組間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較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均應用臨床常規護理方法進行臨床護理,常規護理內容包括術前常規心理指導及飲食指導,術中常規檢測患者生命體征、尿量變化及患者意識狀態,術后常規給予患者傷口護理,嚴密觀察患者引流液體顏色及形狀,對患者每天定時進行拍背、翻身。術后2~4周內臥床狀態保持患者髖部外展15°~30°,保持足中立位置。術后1周內保持患者臥床狀態,術后2周鼓勵患者坐起,術后3周鼓勵患者下床輔助行走。
觀察組患者在臨床常規護理方法基礎上應用針對性護理方法進行護理,具體針對性護理內容包括術前1天建議患者洗澡,待術前晚21點后禁食禁水,仔細詢問患者過敏史、疾病史并詢問患者是否帶有心臟起搏器,于手術前2小時由手術室內責任護士對患者心理進行疏導,鼓勵患者進行提問,緩解患者在手術室內壓抑情緒,術前檢查手術中所需要使用器械,包括全膝關節置換器、骨科常用手術器械、止血帶及骨蠟等。手術中麻醉前由責任護士認真核對患者病例、腕帶及通知單,對雙上肢建立靜脈通路,其中一條通路給予抗生素、另外一條通路給予常規用藥。待麻醉成功后,協助手術醫師對患者體位進行調整,患肢腿部結扎止血帶。為避免術中感染的情況發生,要求手術室醫師及護士嚴格按照無菌術進行操作,對所使用手術器械進行合理擺放,要求責任護士熟知每個器械擺放位置,對未使用器械進行遮蓋。對器械護士及手術醫師要求佩戴雙側無菌手套,手術皮膚野內常規消毒,貼手術薄膜巾。術后對紗布及手術器械進行清點,待清點確認后才可關閉手術野。術后需進行并發癥預防性護理,包括術后盡早進行離床活動,逐漸加壓彈力襪,術后不于小腿下及腘窩下單獨墊枕。術后進行疼痛護理,包括定時服用止痛藥,術前進行疼痛教育。除服用止痛藥外,根據患者情況不同進行多模式鎮痛,包括藥物、自控鎮痛及肌肉注射。早期康復訓練以循序漸進為原則,訓練項目包括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運動、踝泵運動、壓腿及其他常見屈伸動作的鍛煉。
1.3 護理效果判定標準[2-4]2組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評價標準根據患者人工全髖關節療效評分標準(Harris)及患者臨床并發癥發生情況分為臨床護理顯效、臨床護理有效及無效三個臨床評價等級。臨床護理顯效:患者經臨床治療及護理后,Harris評分高達80分以上,并且患者無臨床并發癥發生,恢復良好;臨床護理有效:患者經臨床治療及護理后,Harris評分高于60分以上,患者可能出現較輕臨床并發癥狀,未出現嚴重感染;臨床護理無效:患者經臨床治療及護理后,Harris評分低于60分或出現感染等臨床嚴重并發癥狀。護理有效率=(護理顯效例數+護理有效例數)/樣本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對資料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均采用“x±s”進行表示,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經臨床手術護理后,均獲得了較為顯著的臨床護理效果,相比較對照組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比較(n)
根據上表中數據所示,觀察組40例患者中,臨床護理有效率高達82.5%;相比較對照組40例患者的臨床護理有效率為62.5%。2組患者的護理效果差異體現在護理有效患者例數,相比較對照組研究樣本,觀察組患者Harris評分均顯著增高。經統計學軟件對以上2組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進行處理分析,得出組間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即觀察組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情況的不斷加劇,骨關節疾病的臨床發病率成逐年上升趨勢,全膝關節置換術于臨床骨科關節各種疾病的臨床治療有較為顯著的治療效果[5]。全膝關節置換術為近年來新型關節疾患終末治療手段,在臨床中對膝關節各種疾病的治療均有較為顯著的臨床治療效果,但其患者易于出現感染、疼痛等手術并發癥,有效的臨床護理方法可顯著提高此種手術的成功率[6-8]。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應用術中針對性護理方法的臨床護理效果相比較對照組患者應用常規臨床護理方法的臨床護理效果更為顯著。觀察組患者的臨床護理多針對于術后并發癥的預防性護理,包括疼痛護理及功能訓練,經臨床有關人士研究發現,此種護理方法確實能顯著降低患者的臨床并發癥發生率,與本次研究結論基本相符。即術中針對性護理方法可顯著提高患者的臨床手術成功率,降低感染風險,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
[1] 金善玉,崔紅花,武彬.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的術中配合及體會[J].中國實用醫藥,2012,7(7):215-216.
[2] 溫開萍,劉世楨.老年患者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圍手術期護理[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09,6(4):106-107.
[3] 陳進新,周麗.陳燦峨.淺談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的圍手術期護理[J].內蒙古中醫藥,2010,9(2):141-142.
[4] 王美云,許桂琴.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的圍手術期護理[J].當代護士,2008(4):10-11.
[5] 馮雁玲.36例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病人的圍術期護理[J].全科護理,2010,8(10):2568-2569.
[6] 楊艷,張艾.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后感染曠置術的手術配合[J].當代醫學,2012,18(27):140.
[7] 王小藕,姜穩妮.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的護理[J].中國醫藥導報,2009,6(2):84-87.
[8] 李馮偉.膝關節置換術圍手術期的護理體會[J].中國保健營養,2012,8(下):2655-2656.
10.3969/j.issn.1009-4393.2015.34.070
江西 330000 南昌市第二醫院(熊瓊 涂娟 成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