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廖安亞 劉晉飛
斯輕如鴻毛,何大賣天下?
文 廖安亞 劉晉飛
前幾年,書市上的超級暢銷書一水的重口味,如《狼圖騰》《鬼吹燈》《東北黑道往事》,或獸、或鬼、或流氓,都是生猛的角,鎮宅的腕,一聽便覺了不得。這兩年反倒怪了,銷量過200萬冊的超級暢銷書《誰的青春不迷茫》《從你的全世界路過》,都是輕口味的東西,或日記體散文集,或枕邊小故事集,內容輕若鴻毛,文風不著邊際,卻火的近乎要自焚了。如此沒邏輯的事,就像神仙下凡來作案,別說找線索了,連根線頭都摸不著。不好找也要找,一本書能火,一定是有意或無心地號準了社會的某條脈,暗合了自媒體時代的某種傳播規律,不研究使不得。
《誰的青春不迷茫》的作者叫劉同,是一檔職場選秀節目的評委兼傳媒行業的高管。書是其處女作,節選了他近十年來比較有紀念意義的日記,加個批注,集結成冊。說白了,此書其實就是一個三線電視名人站在職場成功者的角度,以提點當下年輕人之名,煽情回首往事。
此書為什么會大火,細細分析,有如下三大優點:
一是書名起得好,概念做得好。《誰的青春不迷茫》書名很棒,酷炫、自我,還是具有高認同感的簡單完整句,“誰的青春不迷茫”,太對了,迷茫是青春的永恒主題,這樣的書名自然是適合各種自媒體傳播通道。本書主打的概念也棒,是奮斗小青年如何用10年時間逆襲人生,150萬字的北漂紀錄,跨度十年的自我對話,鮮活、真實的成長見證。這個概念準確地切中了無數在青春黑暗迷茫中撞破頭的年輕人,讓他們誤以為找到了自己青春疼痛的代言人;讓他們認為,作者和他們都一樣,經歷過期盼未來,掙脫過去,當下使勁的樣子,最終破繭化蝶,實現夢想。如此貼地氣、暖人心的概念,只需20多元便可盡情觀享,簡直太值了。現在賣書,其實是賣概念,概念好了,才能有強大的傳播可能性。當大家都聽到了你的叫賣聲,你的拐就不愁賣啦。

劉同著《誰的青春不迷茫》書影
二是本書將充滿疼痛感的文藝范兒打磨得極好。世道太平,生活安逸,年輕的軟蛋漸漸多了起來,其鮮明的特征便是少小年紀便酷愛懷舊,吃喝不愁卻倍感疼痛。本書成功迎合了廣大年輕軟蛋們自感疼痛的閱讀心理,字里行間打造出一派充滿疼痛感的文藝范兒。如“盤旋城市的橋像四周環水的島,一場雪花就鋪成一個冬天,漂泊大雨也可以比作上天哭泣”;“每一次低頭,都是對自己的肯定”;“我們不是變得現實,而是更能接受現實”;“你覺得孤獨就對了,那是讓你認識自己的機會”……如此酸不拉幾強喊疼的句子比比皆是,成功營造出有熱銷潛質的疼痛文藝范兒。
三煽情地講述大白話哲理。作者認為“我很好”,不是指你終于熬到了有了錢,有了朋友,有了人照顧的日子,而是你終于習慣了沒有錢,沒有朋友,沒有人照顧的日子。“我很好”是告訴他們,你越來越能接受現實,而不是越來越現實。我沒有你們想的那么脆弱,離開你們,我一樣能過的很好。作者還有另一大重要哲理:最初我們迷茫,是不知道要去哪兒。知道了,我們還迷茫,是因為不知該如何去。最終去了想去的地方,我們仍迷茫,因為我們不知道該如何留。留下了,還是迷茫,只因為我們想留的更久一點。這樣的哲理你初聽會覺得很對,多聽幾遍會覺得很煩,因為實在是太簡單了。
本書的缺點很多,揀擇重要的說說吧。
一是文風扭捏累贅,還很重復,有前戲做得過長,被捉奸在床之嫌。書中言必勵志,話必感恩,整本書像是在ICU病房里寫的,氣若游絲不說,一股子遺言范兒。看得出作者努力想把自己的搞得很文藝,其實卻把自己整得很膚淺。幸好,這是一個膚淺的時代,靠膚淺也是能賺大錢的。
二是沒有邏輯。固然日記體散文,卻沒有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而是做到了形散神更散。一個過來人站在30多歲的角度回顧20多歲的時光,講述成長的感悟,可以是一個故事與思考并重的編排方式,也可以是傳記式的結構方式,無論如何,每一篇要保持相對完整和獨立。結果呢,本書中的篇章因為原搬日記,沒有前因后果,純是私文字加私點評,看得人不著邊際。
三是簡單幼稚、連篇累牘地販賣夢想。作者費盡嘰歪之詞,苦勸年輕人談一場說散就散的戀愛,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號召年輕人以二百五的精神實現夢想。其實夢想跟六合彩似的,沒點運氣,真是不行。另外,對于很多人而言,所謂夢想就是欲望,達到了一個就又期待更高的。初中時想找班花校花,高中時想上清華北大,大學時想干點動地驚天的事來成為校園傳奇。掛著夢想的羊頭,為功名利祿而寡廉鮮恥地奮斗,這樣的夢想其實是垃圾。因此,請不要輕率地鼓吹夢想。
四是一旦把書讀細了,便有種被侮辱的感覺。全篇有種鮮明的氣質,便是在說,你看我很成功,你看我很有品位,你看我比你強,我不驕傲,我繼續努力,我氣死你,我就是很有錢,我不在乎,我得瑟給你看。作者這種端著、裝著的情懷,真的可以把有點素質的讀者侮辱到。
總而言之,看完此書,你會覺得作者的青春其實不迷茫,反倒很幸運,很早就確定了自己的方向——電視事業,而且在他工作過程中還有這么多人幫助。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不知所云,離題萬里。這便是此書的真諦。
《從你的全世界路過》是今年另一本大火之書,號稱是微博上最會寫故事的人張嘉佳獻給你的心動故事。本書最初以“睡前故事”系列的名義在網上瘋狂流傳,幾天內達到150萬次轉發,超4億次閱讀,引來電影投資方的巨資搶購,轉瞬便簽下其中5個故事的電影版權。每1分鐘,都有人在張嘉佳的故事里看到自己。
這書為什么牛,當然也是有原因的:
一是作者將想象力與橋段功夫結合得非常完美。作者本身是個不錯的編劇,總是能寫出充滿想象力的故事發展與意料之外的情節橋段。比如,女孩A一直默默喜歡朋友圈中的已婚男人B,B發現老婆出軌且準備把財產轉移到自己戶下,很氣憤,遂與老婆斗。B是畫家,某次開畫展賣畫賺了30萬,丈母娘前來索款,B斗累了,決定把所有財產都給老婆,自己凈身出戶。很快B的前妻再婚,一對狗男女在酒吧遇到B,一起玩游戲,B輸得慘不忍睹。姑娘A挺身而出,與狗男女夫妻比喝酒。喝到一半,狗男女中的奸夫不勝酒力落荒而逃,那個前妻喝掛了,見奸夫跑了坐在地上哭。朋友都大呼姑娘A威武,B卻跑過去抱著前妻然后把前妻送回家。到了最后作者才發現,B開畫展賣出去的30萬的畫,其實是姑娘A買下來的。姑娘A掏了30萬買了畫家B一幅畫,然后畫家把錢給了背叛自己的那一對奸夫淫婦。

張嘉佳著《從你的全世界路過》書影
人物關系發展出乎意料,情節有反轉,并再次反轉。可見有想象力的故事,永遠是有賣點的。這是本書成功的最關鍵因素,充滿想象力的故事,以及讓故事情節發生反轉的橋段。
二是語言非常有畫面感。作者編劇出身,描寫手法獨特,能用簡約的文字描摹出清晰的畫面感,緊緊抓住讀者的注意力。甚至,他會在你覺得人物線索好像有些亂了,理不清關系,突然就又有前面的句子出現了,像是歌詞一樣,返回來讓你再讀一遍。用影視剪切手法講述他的故事,比如在《初戀是一個人的兵荒馬亂》里:
我問姜微借了一千五百塊。
我把這十五張一百塊壓在枕頭底下。
沒有錢去吃飯的時候,不碰它。
沒有錢去網吧的時候,不碰它。
又比如在《三朵金花列傳》里:
三朵金花回來工作的一個月,
每天打字的時候,眼淚就會流下來。
所以她打不了字。
每天喝水的時候,眼淚就會流下來。
所以她吃不下飯。
每天開會的時候,眼淚就會流下來。
所以她沒有業績。
但是經理一分工資都沒有扣她。
文字很爽利,快節奏的敘事,沒有什么前戲,直接拉燈直奔主題,機槍一樣突突突砸下來,總有幾顆子彈命中笑點或淚腺。這種畫面感極強的文字風格的確實是種高超的能力。
這種文字的最大力量在于,其每一段每一句都排滿笑點和淚點,最大限度地消滅尿點和槽點,作為讀者不用太費勁去思考,只要跟著文字走就可以了,這樣做的好處,是作者對讀者擁有極高的控制力,成千上萬的讀者跟做集體操似的,在一段文字的同一個位置鼻子發酸,在同一個位置開懷大笑,一二三哭,一二三笑,分毫不差。讀者的情感同步率越高,作者的口碑就越好。
缺點嘛,當然也是很突出的。
首先,寫短篇小說,故事真實不真實倒是次要的,故事中的事可以假,人物要真。人物的行為要符合性格心理的發展變化,人物的性格心理變化要符合一般的邏輯,這樣的人物才是小說中的真實與立體。從這個標尺上考量,張嘉佳的故事有點太飛了,看一遍覺得還不錯,再看就看不下去了。
其次,三觀頗有點不正。現在很多暢銷書作家都喜歡玩瀟灑、玩個性、搞些大尺度的情節。但瀟灑不是裝出來的,更不是拿撒潑當個性、拿偷窺當炫耀、拿意淫當真槍、拿頹廢當青春,這實在是有點偽娘方式的做作與自欺其人,官方說法為三觀不正。以喝酒為例,在《從你的全世界路過》中,光是喝酒、醉醺醺、酒后吐真言的橋段就至少出現在10多篇文章中,讓人不禁懷疑作者最強大的究竟是文筆還是他和朋友們迷一樣的肝功能。
再次,干貨少,水貨多。全書分7個章節,每章只分布有一到兩篇這樣的好文章,也就是說這樣的內容只占整本書的六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左右,其中包括茅十八的導航儀,管春和阿毛的糾結過往、劉大黑的虐心事跡等等……除去那六分之一,剩下的內容實在有湊字數騙稿費之嫌,那里面有說教、有抱怨、有絮叨、有心靈垃圾、甚至有夢囈一般的獨白……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一千個讀者,讀來讀去始終只有一個張嘉佳。這就是經典作家與暢銷書作家的區別,是娛樂讀者千秋萬代,還是娛樂讀者一年兩年的區別。
我曾固執地認為,一部小說的好壞,取決于三樣東西:經歷,文筆和故事。在劉同和張嘉佳的文字集體操里,我們在同一地方被感動得稀里嘩啦,第二次讀,可能就索然無味,如果要尋找其他的淚點,張嘉佳們會作攤手狀:對不起,請嚴格按照我為你設計的路線行走,在指定位置領取為你精心打造的感動。謹此期待,作者與讀者共同進步。
責任編輯/胡仰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