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燦成 王魯峰
(東莞市城建規劃設計院,廣東 東莞 523122)
城市空間管理的實現途徑探索
——以塘廈鎮138片區環市北路沿線用地開發建設指引為例
謝燦成 王魯峰
(東莞市城建規劃設計院,廣東 東莞 523122)
隨著城市化快速發展,人民對城市空間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城市設計缺乏法定化管理的條件下,本文以塘廈鎮138片區城市空間管理為例,探討城市空間管理的核心控制要素與控制方法,作為城市空間管理的實現途徑的借鑒。
城市設計;城市空間管理
從現行的法定規劃體系來看,控規最微觀,是城市規劃的“施工圖”,責任重大[1](俞濱洋,2015)。然而,現行控規不分地區特點采用千篇一律的指標體系,只能滿足開發建設的基本功能,無法體現城市特色與控制內涵,缺乏對空間品質的考慮,易造成城市景觀混亂。
而在城市設計層面,由于人們對城市設計的基本概念、內容與成果形式并無統一認識,也缺乏對管理特性與方法的深入理解,編制成果的內容、深度與形式五花八門。總體上,在現有制度環境的約束下,我國城市設計的運作主要依靠行內行外(自覺或不自覺地)共同遵循的一些非正式規則[2](唐燕,2009),缺乏嚴謹的圖文闡述及對操作性的考慮,缺乏與規劃管理的現實需求特別是建設項目行政審批這一核心工作的對接,技術成果難以通過行政管理程序轉入相應的法定規劃管理依據中,只能束之高閣。
如何強化規劃管理,強化城市設計的可實施性,引導城市空間有序發展?本文將結合《塘廈鎮138片區環市北路沿線用地開發建設指引》項目,探討城市管理中對整體空間形態的控制方法。
規劃區位于東莞市塘廈鎮中心組團,處于塘廈新行政中心與老城之間,區位優越,現狀以舊工業為主,建設混亂,面積約220公頃。2012年,塘廈鎮138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通過審批,片區發展有了法定的規劃指引,對規劃區的定位為東莞市東南片區中心、塘廈新城市商貿休閑核心區。然而,塘廈政府認識到,只有傳統的控規控制,片區的城市空間質量難以保證,而作為塘廈未來主要的對外展示窗口,加強規劃區的城市形態控制勢在必行。
由于城市設計范疇很大,內容形式多樣,本次規劃僅限于討論城市中某個片區內的城市空間視覺美觀問題,簡化控制要素,保證控制的可實施性。其主要作用包括以下兩點:第一,作為項目地塊規劃意見書的附錄內容,對具體項目的建筑設計提出最低風貌要求;第二,作為審批管理報批方案建筑造型方面的依據,供政府規劃管理部門參考。主要目標:引導環市北路沿線用地有序開發建設,形成塘廈的主要門戶區域,避免城市建設的混亂與無序!
就目前國內來說,城市風貌混亂主要在于兩個問題:第一,片區建筑群作為一個整體來說缺乏統一,各個項目建筑的體型、色彩、高度、風格,各自為政;第二,建筑群作為一個群體來說缺乏整體清晰的特色。必須解決這兩個問題,才能實現一個統一美觀的城市風貌。
本規劃著力于解決建筑群的統一協調問題,提出基本控制要素,規范各項建筑群的風貌影響要素,建立美的基本秩序。在本規劃中,僅選擇了最重要的六大風貌影響要素進行控制:公共開放空間、建筑群控制、建筑主色調、建筑高度、建筑風格、慢行系統。
本區域的公共開放空間包括四種:城市廣場、休閑公園、開敞綠帶、道路綠化帶。具體管理要求如下:①按“公共開放空間概念方案”規定的位置和尺度設置各種公共開放空間;②加強地塊內部與公共開放空間的聯系,公共開放空間應形成“點、線、面”結合的布局模式。③城市廣場應形成宜人的尺度,布置適當的城市家具,形成市民散步休憩的主要空間,是集聚人氣的區域。④休閑公園以綠化為主,局部設置親切自然的小尺度交流空間。⑤開敞綠帶:是片區的南北綠化軸線,應布置適當的城市家具,以綠化為主,局部設置親切自然的小尺度交流空間。
規劃區建筑群控制,應強化城市商貿休閑核心區的總體定位形象。提出以下管理要求:①沿環市北路高層建筑嚴禁出現屏風墻的空間效果,高層建筑連續面寬不宜大于60米,并形成高低錯落的空間效果。②山體與水庫、山體與環市北路之間,應加強對建筑布局的控制,預留空間廊道。③環市北路沿線應形成統一協調的空間效果,要有總體概念,統一中求變化,主次分明;
建筑物的色彩是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元素,協調的色彩及材質搭配對形成和諧的城市景觀有促進作用,因此,在主要景觀界面應加強對建筑色彩的控制。具體管理要求為:①建筑群主色調以灰、白、藍色系為主,禁止以大紅、大紫等彩色為主的建筑群出現。②裙樓商業容許出現彩色系,但比例不宜超過5%。
建筑高度的控制引導,對城市形象塑造具有重要意義,本片區屬于城市門戶區域,是城市對外的形象展示區,更應加強對建筑高度的控制。在滿足控規要求的前提下,在局部地塊形成標志性建筑,形成高低錯落的天際線效果,指引人群進入區域和到達區域中心 (圖1)。

圖1 環市北路天際線
建筑風格是反應城市形象的重要組成元素,協調的建筑風格對形成和諧的城市景觀有促進作用。具體結合以下三個區域進行管理控制:①重點引導區建筑風格:須形成統一協調的空間效果,住宅立面建議采用公建化處理,禁止出現造型怪異的建筑。②一般引導區域:建筑風格可靈活處理,應與周邊環境協調。③非控制區域:為文化類建筑,造型可靈活多變,富有活力。
城市慢行系統是把步行、自行車、公交車等慢速出行方式作為城市交通的主體,有效解決快慢交通沖突、慢行主體行路難等問題,引導居民采用低碳的出行方式。對片區慢行系統控制,提出以下要求:①為了增加步行空間的趣味性,對于連續的步行空間,建議對步行空間的形式進行變化,為行人創造富于變化和趣味的空間感受。②在步行空間兩側宜采用以商業界面和建筑內部公共空間界面為主的通透界面。③規劃二層步行系統,聯系138片區的主要公共空間、商業、文化設施,使步行與車行相互獨立,形成宜人休閑的市民活動空間。④標高控制:二層步廊與街坊內的建筑二層相通,標高控制在+6.0米。⑤寬度控制:二層步廊作為公共通行的通道,寬度不得小于6米。
在管理實施層面,我國新出臺的《城鄉規劃法》中未對城市設計做出表述。故城市設計缺乏國家層面的上位法明確其法律地位。因此,城市設計無論在宏觀還是微觀階段都不具有獨立的法定性與完整性,在以法制為核心的行政管理體制中更不能獨立運作。
本次規劃對片區在城市空間管理的落實,主要通過地方政府黨委會會議紀要形式落實 (圖2),作為地方政府對片區城市空間規劃管理的依據。

圖2 塘廈黨委會議紀要
城市設計具有面向對象的特征,即不同的城市應該因地制宜地實施城市設計。因此,推動城市設計的工作將主要依靠地方政府,中央政府無須強制性地規定全國一致的城市設計內容要求[3](王世福,2003)。
在缺乏國家法定層面的前提下,筆者認為,對城市設計空間管理的落實,地方政府自身的規范化管理,可以作為一個很好的補充。本文通過對《塘廈鎮138片區環市北路沿線用地開發建設指引》的解析說明 (圖3),以期對城市重點片區的城市風貌、城市空間管理的實現途徑提供一定的借鑒作用。

圖3 138片區控制效果圖
[1]俞濱洋.必須提高控規的科學性和嚴肅性[J].城市規劃,2015(01):103-104.
[2]唐燕,吳唯佳.城市設計制度建設的爭議與悖論[J].城市規劃,2009(02):72-77.
[3]王世福.城市設計的法律保障芻議 [J].規劃師,2003(04):58-62.
謝燦成 (1981.03-),男,廣東省東莞市現職稱:建筑設計工程師,學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設計及其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