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龍張鋒
(1.首鋼工學院,北京 100144;2.首鋼技師學院,北京 100144)
公路施工建設中的結合式環境監理模式及質量評估
陳文龍1、2張鋒1
(1.首鋼工學院,北京 100144;2.首鋼技師學院,北京 100144)
公路施工建設的過程自然會為自然環境帶來無法避免的壓力。隨著我國環保投入快速增長及對公路環境保護認識的不斷增強,當前對公路施工建設過程中的環境監管及質量評估方式已經有以往的單一型向將環境監理需要融入到公路施工建設的生命型發展過程中的結合式模式轉化。公路環境監理,模式和制度是公路建設項目可完成環境監理和公路順暢施工各自要求的結拜呢保障,也正因為如此,公路施工建設中以結合式監理模式為切入點而從投資效應和環境政策落實等多個角度來促進公路建設環境監理工作的發展及質量的提升就更為重要。
公路施工建設 環境監理模式 質量評估
公路施工建設過程中的環境監理有專職型、兼職型兩種,正如施工建設的環境和質量的評估需要兼顧到社會環境、土壤環境、大氣環境、景觀環境、聲環境、水環境、生態環境等常態化循環需要,因此公路施工中任何會產生噪音、破壞植被、改變土地利用狀況的行為和方式都需要在公路建設和環境保護協調要求中來,進而以兩者協調發展作為基本目標,重新調整環境監理模式和質量評估標準來保障環境質量的提升和施工對環境影響的破壞度。
1.1 公路建設施工中的現有監理模式
工程施工階段的環境監理需要進行現場質量的檢查、監督及監視等。其中現場的監督和監視作為監理工程師對施工現場工程質量和環境質量管理的主要方式和切入點,在監理工程師在現場監理的過程中,其對施工單位在施工中所出現的問題和對工程質量及環境質量的兼顧性重視程度的偏差,可進行及時的糾正和糾錯,以達到保障環境保護和施工順暢性的基本目標。施工建設中的環境監理模式主要以建設單位是否參與到環境監理過程中來作為判斷標準,而分為社會型和混合型兩種工程監理模式。前者按照國際慣例FIDIC的建立模式標準,將環境監理的工作完全交由到社會監理單位來執行,并要求監管的每個步驟都需要以法律的形式來對監理工程師、承包商、業主三者的權責進行界定和判斷,要求監理單位在經濟關系、人際關系和業務關系三方面均可以具有公正性、獨立性、科學性和服務性。接受委托的總監代表、總監理工程師對內需要對建立單位負責而對外則需對業主負責,并對整個工程項目展開全方位的監理和管控。此種監理模式在我國目前的公路施工建設中應用幾率最為廣泛。當然,因為公路施工建設的過程中環境監理會涉及到檢測單位、工程環境監理單位、建設單位、業主及工程監理單位多方,因此,在公路工程具體施工建設時,其可以按照自身的實際情況來選擇嵌入型、并列型、混合型、社會型的工程環境監理模式。
1.2 公路建設施工中監理模式存在的弊端
公路建設的環境質量檢測和質量評估本身需要對復雜多變的環境系統中多項檢測指標進行綜合性的勘測和檢驗,進而使之成為一個有代表性、確切、簡明的單指數形式,進而對該時空范圍內的環境質量狀況進行明晰闡述,以便于公眾、政府部門、環境管理部門等更為便捷的參與到環境保護工作中來。然而就當前公路建設項目工程環境監理基本狀況而言,多使用單因子環境質量指數模型來作為環境質量現狀評價的主要方式,盡管此種方式相對于其他模式而言更為易懂和簡單,但是從根本而言其職能對單個環境因子所代表的環境質量狀況進行顯示,并不能對整個環境要素以及施工過程中的環境變化情況進行綜合反映。從鄧聚龍教授所提出的灰色系統理論可得,正如公路建設區域環境是一個受到多因素、多層次及多目標控制的復雜系統,其中所存在的大量的灰色因素,目前的質量檢測僅能對部分已知的信息進行檢測而并不能對尚未知、需要進一步推算的因素以及系統中不確定性因素進行模擬推斷,而此類因素包含在公路施工建設之前檢測中尚未檢測和評估到的因素,以及評估錯誤的因素,這就容易造成預測、優化、控制、評估及控制等環節中存在各類風險。
2.1 結合式環境監理模式構建內容
2004年工程環境監理機制在全國公路勘察設計工作會議上就已經按照“六個堅持和六個樹立”的環境勘察設計新理念。此種新理念要求公路施工建設必須將結合式監理模式運用到公路施工建設的環境監理過程中,如在施工階段建立工程環境監理機制及環境后評制度,并將“三同時”制度和公眾參與制度引入公路建設項目的環境監理和質量評估體系中。按照當前我國公路施工建設的生命化過程及施工建設中的各類變化從基建程序和環境管理程序之間的協調需要,藉此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六個堅持和六個樹立”理念、“三同時”原則、環境影響的后評機制、公眾參與機制等均需要列入到結合式環境監理模式中。考慮到單一化監測模式所帶來的各類風險因素,結合式環境監理模式需要從施工建設中的環境風險、環境風險評估中存在的錯誤而引發出的風險,施工建設過程里的有可能因為環境變化而出現的損壞、損失、毀壞等而引發的風險。
2.2 結合式環境監理模式的評估內容
一般情況下環境風險評估需要覆蓋環境途徑風險評估、源項分析風險評估、風險管理風險評估、風險評價風險評估四個部分,其中源項分析風險評估需要對公路施工中的各類危害進行識別,一般會選擇特爾斐法故障樹分析方式,但考慮到結合式環境監理模式構建的需要,特爾斐法故障樹必須滲入到結合式環境監理模式的始終,并將對應的權責明確的糅入環境風險評價體系中來。因此,結合式環境監理模式的評估內容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為對危害的界定和甄別,第二個階段是從環境途徑角度對有毒和有害物在環境自身變化中的循環、擴散、遷移、對原有風險的影響程度和劑量以及對施工人員事前勘測和檢驗的影響程度。第三個階段則需要對已經得到的風險表征和資料進行風險計算和評價,盡可能降低群體有效效應和致死率的發生率。第四個階段主要對風險事件承受能力按照法律和法規從環境保險費率和工程技術措施等方向范疇來以風險消除和降低為基礎,對生態系統和施工進程進行安全性的保護。但是在該四個階段里不僅需要對環境變化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對公路施工建設的影響以及施工過程對環境的反作用,還需要考慮到施工后由于對周圍環境的影響,這同樣也是結合式環境監理后評模式構建的原因。
3.1 不確定因素下評估方式的選擇
工程施工建設中的環境風險評價主要從建設項目本身入手,按照工程施工本身所引發的風險以及項目設計和施工過程中的各類危害事件所出現的后果和概率,長期慢性危害和短期急性的質量評測標準和方式必然需要明確卻別,比如放射性物質的失控下泄露、易燃易爆物品存在的不定期爆發的隱患,橋梁和大壩等在自然災害面前所有可能帶來的風險隱患等,作為公路施工項目在運行中影響到環境監理模式設計及質量評估方式的環境風險分析,在具體運用中建議其在與結合式監理模式融合的同時,也需要保持自身的專業型獨特性。其目的主要在于可以隨時使用專家經驗和調整各類模型來對已經確定的范圍和危害程度做出判斷和調整,其研究重點是正常的施工進程作用下,從長期和常規的評估措施入手,對環境影響做出定量、定期的判斷和預測。不確定性事件則需要從事故情況的表現、后果嚴重和波及程度等角度進行短期的評價,其方式可按照實際情況隨機選擇。
3.2 結合式監管應用中的融合和反推的需要
按照我國《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辦法》的要求,環境影響評價和監理需要按照有關部門的審評情況和環保措施從生活服務區、管理區域、收費區域的環保設施和污水處理融合到主體工程的營運、施工、設計要求和過程中,并保障同期進行。環境影響后評價制度的落實一方面要反推和檢測已有的環保執行過程、措施的有效性、環境監理過程及模式的效果,進而客觀系統的總結和分析現有監理模式的有效性和環境效益指標是否被落實,以作為結合式環境監理模式運用的實效性和對施工建設流程順利進行的保護性,而另一方面則需要在反推的過程中對計劃和施工過程中所有可被監測和評估的未知風險因素進行可持續性的計算及應對。以保障施工完結后項目運用時的質量和與新環境之間共存的可協調性。
[1]江泉.公路環境監理體系完善及其應用研究——以西(安)銅(川)高速公路為例[D].長安大學,2010(05).
[2]唐玉蘭,曹睿,傅金祥,陳宗勝,何祥.建設項目環境監理運行模式探討及優化建議[J].廣東化工,2014(11).
[3]陳靜.公路建設項目環境監理中環保效果評價體系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3(03).
[4]湯佑龍.高速公路建設監理精細化工作方法及其應用研究[D].湖南大學,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