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昊鵬
(遼寧省冶金地質勘查局四〇 五隊,遼寧鞍山 114001)
關于礦山地質環境特征及其治理分析
衣昊鵬
(遼寧省冶金地質勘查局四〇 五隊,遼寧鞍山 114001)
礦山資源進行開采和利用時存在許多問題,包括資源保障程度低、環境破壞程度嚴重以及各種安全隱患等。隨著開采活動的加劇,一些沒有利用價值的礦物質和廢棄物等被也被開采出并被遺棄,礦山地質環境原始地形地貌被嚴重破壞,導致地質災害的發生,并且對礦山資源開發利用、環境保護及治理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因此,本文以礦山地質環境特征及治理為研究課題,以此作為礦山資源開采和環境保護的突破口。
礦山地質 環境特征 治理分析
礦山地質環境不可避免受到礦山活動的影響。一般而言,礦山活動的規模比較大,一方面會對當地巖石、地下水等產生影響,另一方面也會對大氣、生態圈等產生很大的影響,二者相互作用產生獨立的環節系統。一些礦山活動對當地地形地貌、人文景觀、土地資源、地下水環境等產生一定程度的破壞,甚至會誘發地質災害。
1.1 對地形地貌、人文景觀的影響及破壞
礦山地質開采會對周邊地形地貌產生破壞,殘留廢棄礦物質、砂礫、卵石堆以及礦坑等,對原始地形地貌產生嚴重破壞,一些礦坑分布的比較散亂,其大小和深淺不一致,一些會產生積水,給礦區周邊人民的生產和日常生活造成嚴重不便,甚至會危機生命。除此之外,一些礦山開采沿著河道及旅游景點進行,地質環境的破壞,同樣也會給人文景觀產生嚴重的影響,給社會留下負面影響。
1.2 對土地資源的影響及破壞
礦山地質開采由于其開采方式不同,分為露天開采和地下開采,其中露天開采是一種比較特別的采礦方式,會對地表上土壤、砂礫進行剝離,然后對含礦層進行篩選,很容易由于礦山管理不規范而產生亂采亂挖的現象。一旦地表土壤失去植被的天然基礎,會導致水土流失的情況發生,這種情況是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難度最大的一種。地下開采這種采礦方式中開采出的廢石、砂礫等覆蓋植被,嚴重影響植物的生長,其中含有有害元素、金屬元素等,又經過風化淋濾等過程,使得有害的元素被帶到地表土壤中,導致土壤的質量大大降低。
1.3 對水環境的影響及破壞
礦山地質環境經過挖掘開采作業之后,挖掘出的礦石、廢石等在堆放過程中會對水環境產生影響和破壞。一些開挖的礦坑如果未及時進行填埋,會導致河道改道、局部淤塞以及河水蔓延的情況,最終形成較大規模的濕地。河流改道的同時也使得河流的沖刷岸產生變化,在較長一段時間的沖刷侵蝕作用下,局部區域不可避免出現滑塌等次生地質災害的情況。
1.4 誘發和加劇地質災害的可能性
礦山資源的開采大多伴隨地質災害的發生,包括泥石流、滑坡、危巖等地質災害。一般情況下,土質邊坡在河流沖刷、雨水滲透或者是人類活動的作用下,一些區域容易產生土體滑塌等地質災害。
2.1 以人為本、防災減災
一般而言,地質災害的發生不可避免會對礦山職工及周邊居民的生命及財產安全造成嚴重威脅,所以礦山環境進行保護和治理,首先要確保礦區不會遭受礦山開發所帶來的各種各樣的地質災害的影響,以此達到防災減災的目的。
2.2 因害設防、綜合治理
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要按照礦山地質環境破壞的特征、方式、危害程度等,要對癥下藥,抓到破壞的關鍵問題,因地制宜,可以采用攔、排、護、整、填以及植等各個方法對礦山環境進行治理。
2.3 注重效益、分期實施
礦山地質環境進行治理是一項繁瑣而又系統的工程,這項系統工程要平衡好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權衡好兩方面因素的同時,要追求最大經濟效益。在這方面要采取區別對待,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有所區別,因此要采用不同的措施,按照資金情況、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情況以及輕重緩急的原則,制定分期任務,分階段的實施措施治理。
2.4 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互結合
礦山環境保護及治理需要把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互結合起來,才可以達成礦山環境治理的目的。各種措施相互配合、配置合理,可以起到根治災害的目的。然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方面也存在一個較大的問題,就是投資過大,生物措施可以很好的彌補這個缺點,由于生物措施的投資小,可以顯著改善小氣候,因此而被廣泛的應用于礦山環境的保護和治理。
3.1 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要基于地質構造
首先而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要先針對需要開展治理及保護的礦區進行全面而又細致的考察,對礦區所有相關情況進行搜集,包括地形地貌、地質構造、底層巖性、工程地質條件等,對礦體賦存條件特點進行調查和分析,是否存在地質構造被損壞的情況,地表土地、地表植被、土地資源等被嚴重破壞和占用,礦山周邊地質災害的原因,及災害的強度和頻率。對礦區所存在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原因、程度及具體特征等,都要進行分析和研究。地質構造所造成的多種各樣的問題對于施工人員、公共財產、自然環境、礦產資源以及周邊設施的影響程度等,需要對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及治理、地質災害的預防工作等情況進行調查和分析,在這個前提下對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等工程部署的影響進行預測,確定出治理工程的關鍵點。
3.2 對礦山地質環境的破壞情況及治理
對有地質環境保護和治理需求的礦區,需要對礦山開采過程中各項操作所產生的影響進行相關預測和評價,同時結合此礦區地形環境特點和地質條件等,對開采過程中有可能導致的環境問題,以及礦山建設中所帶來了地質災害等影響進行預測和分析,對地質災害的相關情況進行分析評估,包括災害的對象、程度、發展趨勢以及綜合防治的難度等。按照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及分析結果,因此要完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部署需要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及治理方案。針對治理工程部署中包含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及治理工程的主要內容,工程部署施工過程中涉及的技術方法及措施等需要進行詳細落實。
總而言之,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治理是一項繁瑣而又復雜的系統工程,一朝一夕之間無法完成,要堅持開發礦產資源、提高社會效益的原則,同時也要嚴格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閉坑誰復墾、誰破壞誰治理”等原則,以此促進礦山環境治理水平的發生。除此之外,還要積極地保護礦山環境,要堅持開發和保護,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具體而言,利用治理手段、恢復及改善礦區環境,建設布局科學合理、環境優美、科技含量高,同時具有一定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
[1]況順達,楊勝元.貴州省礦山地質環境遙感調查評價[J].貴州地質.2006(04).
[2]王永生.北京市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規劃設計的編制與啟示[J].礦業快報.2008(06).
[3]吳育國.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現狀和對策[J].廣東化工.2014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