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時芳
(青海省西寧市公路運輸管理處,青海西寧 810001)
西寧市城鄉道路客運發展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
郭時芳
(青海省西寧市公路運輸管理處,青海西寧 810001)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省交通運輸廳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各市縣(區)和交通、運管部門搶抓機遇,大力發展城鄉客運,初步打破了城鄉客運二元體制分割的現狀,為統籌推進城鄉客運發展做了許多有益的嘗試。本文就西寧市城鄉道路客運現狀及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從統籌規劃、財政扶持、結構調整、市場監管等方面分析提出了推進西寧市城鄉道路客運發展的對策及建議。
西寧市 道路客運 現狀 對策
1.1 城鄉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已初具規模
2014年底全市公路總里程達到4322公里,高等級公路與周邊縣市及蘭州、銀川便捷通聯,成功打造西寧至周邊16個縣城及青海湖、貴德等旅游景區2小時交通圈。全市50個鄉鎮931個建制村通鄉率、通村率分別為100%和95.06%。全市共有五級以上客運站13個,其中一級客運站4個,市轄三縣鄉鎮站點覆蓋率達到72.73%。全市城鄉公路交通網絡和站場節點服務網絡已基本形成,為城鄉道路客運一體化發展奠定了較好的基礎。
1.2 城鄉道路客運運力結構和網絡覆蓋逐步優化完善
2014年底西寧市共有載客汽車10079輛,其中客運班車519輛、旅游客車673輛、公交車2685輛,出租汽車6202余輛。其中農村客運車輛47臺、座位1445座,城鄉公交車輛498臺、座位14238座。 “十二五”期間加大客運運力結構優化,對車況差、排放高的老舊客車進行加速淘汰,全市使用清潔燃料的客運車占比高達88.37% 同時,在公路網絡加快形成的基礎上,全市城鄉道路客運覆蓋不斷完善。截至2014年底,共有客運班線219條,平均日發1170.2班次;農村客運班線40條、日發班次167班次、日均運送旅客6092人次。特別是城鄉公交發展全面提速,城鄉公交線路103條、線路總長度2390.9公里、日發班次1767.5班次、日均運送旅客83966人次。市及三縣還積極探索發展“城際公交”等新模式,并全部開通城際公交運營線路,全市近80%的城鄉群眾享受到了經濟、便捷的出行服務。
針對目前交通基礎設施相對薄弱、人員居住分散的現狀,在城鄉客運一體化工作進程中還需解決以下問題:
(1)城鄉客運發展的扶持政策落實不到位,發展規劃相對滯后,基礎設施相對落后,制約了城鄉客運一體化進程。一些區縣政府缺乏較為系統、全面、科學的城鄉客運工作發展規劃和必要的資金、政策扶持,造成個別農村客運線路“開得通、留不住”;個別農村公路養護投入不到位,公路通暢能力差,尚有部分自然村“路通車不通”;農村客運站體制不順,形式多樣,站務收入難以維系其正常運營;全市城鄉公交首末站、停車港灣及候車亭等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造成了城鄉客運在發展速度和規模上的不平衡。
(2)城鄉道路客運服務水平不高,線路覆蓋率有待進一步提高。現有城鄉客運經營主體“小、弱、散”,企業管理松散,部分駕駛員從業素質不高,服務意識不強、服務能力不足,加之部分農村客運車輛舒適度低等因素,尚不能很好地滿足旅客的出行需求。在城市發展規劃中,缺乏對公共交通線網規劃、線路布設和停車港灣方面的系統長遠規劃,現有的公共交通站點設置不盡合理、公交線路覆蓋率有待進一步提高,特別是農村客運進城與城市公交的銜接方面存在站點資源不能共享、無法全面實現“零換乘”等問題。
(3)城鄉客運發展環境和秩序有待進一步規范。目前農村客運”掛靠”經營模式依然盛行,企業缺乏對“掛靠”車輛的有效管理,個體經營者為追逐經濟利益最大化,搶客、宰客、甩客等違法違規行為時有發生,同時因農村客運基礎條件和服務水平制約及農村消費水平、群眾出行需求和就業壓力大等因素影響,農用三輪車、摩的、農用運輸車等參與非法旅客運輸行為屢治不絕,由于其價格低廉,加之部分農民群眾乘車安全意識淡薄,給非法運輸車輛提供了生存的空間,對乘車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威脅,擾亂了農村客運市場經營秩序。
3.1 加快建設城鄉客運服務保障網絡
(1)市縣(區)政府應加強規劃統籌,優化資源配置。推進城鄉道路客運發展工作政策性強、涉及面廣,事關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是一項民生工程,也是系統工程,應當由政府主導和協調。因此,市縣(區)政府應科學制定城鄉客運一體化發展規劃,統籌規劃城鄉客運服務設施和運營線路,合理調控城鄉客運資源,綜合利用城鄉線路資源,整合、優化城鄉客運線路走向和站點設置,形成內外銜接、城鄉一體的客運線路布局。(2)加強城鄉客運站場建設。市縣(區)政府應將城鄉客運場站作為重要基礎設施,在規劃建設農村公路時,將農村客運站(亭)納入計劃并與農村公路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交付使用,因地制宜建設適應城鄉客運發展需要的港灣站、招呼站、候車亭等,引導形成與城鄉布局相協調、方便群眾安全便捷出行的城鄉客運場站網絡。同時充分考慮城市公共交通與城市周邊短途客運班線的服務差異,明晰各自功能和服務范圍,完善體制機制,消除同一條線路城市公共交通和短途班線客運并存和不平等競爭的現象,最大限度地滿足城鄉群眾的出行需求。
3.2 制定出臺城鄉客運發展實施規劃,加大財政扶持力度
(1)將統籌城鄉道路客運發展列入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所需資金納入政府公共財政補助體系,建立健全城鄉客運一體化投入和補貼機制,統籌安排,重點扶持。針對農村客運實載率低、經營效益差、開通容易保持難等現狀,建議市財政爭取省及國家支持,并配套出資,建立城鄉道路客運發展資金,扶持農(牧)村客運發展。主要用途:一是對從事農牧村客運經營者新購置的客運車輛予以購車費用一定比例的補助;二是對從事農村客運的車輛所需投保的國家規定的車輛強制保險和承運人責任險,由財政出資給予統一投保;三是對正常、安全經營的城鄉道路客運運營車輛按照年度給予定額補貼。(2)提高城鄉道路客運普遍服務水平。通過新辟、改線、延伸現有農村客運班線,擴大農村客運的覆蓋和服務范圍,提高建制村通班車率;創新農村客運線路管理方式,本著城鄉客運“開得通、留得住、有效益”的原則,鼓勵經營者“車頭向下”,打破定班、定線、定點發班方式,采用區域循環、趕集班、周班、學生班等多種靈活經營方式,提高農村客運車輛的利用效率和經濟效益。(3)建立科學合理的城鄉道路客運運價體系。各級交通運輸部門應積極會同價格部門,綜合考慮社會承受能力、企業運營成本和交通供求狀況,完善價格形成機制,并根據服務質量、運輸距離以及公共交通方式間的換乘等因素,建立多層次、差別化的城鄉客運價格體系;結合公共財政補貼補償情況,建立城市公共交通低票價政策,增強公共交通吸引力,引導群眾乘公交出行。對由于低票價、政策性造成的經營性虧損,地方政府應予以專項補貼,增強農村客運可持續發展能力。
3.3 加快推進道路客運經營結構調整,整合現有道路客運資源,因地制宜地推進班線客運公交化改造
(1)建立和完善跨區域性城際客運協調機制,探索并完善城際客
············運公交化運行的管理機制。鼓勵在客運量大、距離較近、安全行車條件好的毗鄰城市間的客運班線運營實行公交化改造,以較低票價的公交運行方式運營,方便群眾經濟、便捷出行,逐步實現客運線網的跨市、跨區融合。(2)按照“以線路為依托,以資產為紐帶,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組建線路股份公司,實行客運線路集約化經營”的思路,由原運營單位共同出資以股份制形式,組建線路公司,采取收購、入股等方式將,統一配置人力、運力等生產要素,實行城鄉客運規?;?、集約化、公司化運營。(3)向城市城鎮周邊鄉鎮(大的行政村)、人口密集地區延伸城市公交服務范圍,逐步發展城鄉公交。逐步將城市周邊50公里內區域作為城市(鎮)公交的有效延伸,對原有農村客運班線進行公交化改造,實現城鄉客流有效銜接、廣大乘客經濟出行的目標。
3.4 強化城鄉道路客運市場監管,保障廣大人民群眾安全、舒適出行
各地交通運輸、公安、安監等部門應結合工作職責,進一步加大城鄉客運市場監管力度,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完善車型標準、通行條件、安全監管等方面的制度,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督促相關經營者切實加強對所屬車輛、駕駛員和乘務員的管理,加強農村客運車輛、站場、企業資格、線路審批等源頭管理。同時加強對行政村通車和新建客運站的市場監管,督促城鄉客運經營者始終把提高服務質量、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出行需求放在首位,處理好客運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責任之間的關系,實現城鄉公交與全市城鄉經濟社會同步發展,切實保障廣大人民群眾安全、舒適出行。
[1]西寧市統計局.《西寧市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4.
[2]交通運輸部.《交通運輸部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城市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的指導意見>的實施意見》(交運發[2013]368號),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