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蓮
(深圳市對外貿易服務中心,廣東深圳 518000)
正確理解和面對中國經濟新常態
張雪蓮
(深圳市對外貿易服務中心,廣東深圳 518000)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保持著快速發展,但是也不得不面對目前經濟狀況進入低谷的階段。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步入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歷史轉折期,過去常規化的增長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經濟的發展。在新的經濟形勢下,我們要從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去面對經濟方面的風險和挑戰。本文結合經濟新常態的提出背景,討論其特征,使得更好的理解經濟新常態以及如何正確應對經濟新常態。
經濟新常態 特征 經濟增長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增長,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雖然近幾年我國仍保持經濟高速發展的特征,但是這并不能掩蓋經濟發展遇到瓶頸的事實。在經濟相對滯后發展的新時期,中國經濟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2014年5月在河南的那次考察中,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提到了經濟新常態;第二次提出經濟新常態是在2014年7月29日的黨外人士座談會上。人民日報發表一篇文章對習近平總數據兩次提到“新常態”進行解讀,文章指出:“進入新常態,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各種矛盾和問題相互交織。”這表明,在接下來的發展中我國經濟將由常態化的高速發展向中高速發展轉變。隨著我國的人口結構發生巨大變化,經濟發展也將進入新的歷史時期,較之以前經濟增長趨勢將進一步放緩,這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常態化趨勢。
從人均收入水平來說,中國經濟正在從中等國家水平向中高等水平邁進。與此同時,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也步入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歷史轉折期,過去常規化的增長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經濟的發展。過去增長模式的主要特點就是把國民生產總值作為經濟增長的中心,經濟發展的主導作用是投資,在整個過程中對技術的重視度不夠;這些特點就決定了過去的增長模式是一種不平衡的增長,這種增長是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的,違背了經濟發展的規律,是讓人類無法認同的不可持續的增長。過去常規化的增長模式難以為繼,與新的增長模式相對應的新常態的產生已成為必然。
首先是中國經濟將從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換擋。在中國經濟總需求結構的變化下,以及潛在的增長率的換擋使得中國經濟表現出增長速度的新常態。改革開放前32年的年均增長近10%,屬于高速增長的階段;現在的年均增速較之以前回落7%-8%的增長水平,進入了中高速階段。
其次,創新驅動型增長將成為增長的主要力量,即經濟增長由原來的人為需求拉動的增長轉換為了來自供給面的積極變化。從這方面可以表明,對供給面管理更加關注的宏觀經濟政策逐漸取代了側重于對需求面管理的政策,在資源配置方面市場將起決定性的作用,這使得政府對資源配置的干預極大地減少,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同時也大大降低產生腐敗現象的機會。
第三,形成切實有效的資源配置機制并增進其市場化,一方面,要求加快推進市場的對內對外開放的速度,調整經濟主體進入市場的相關限制,在對產權和市場參與者司法保護上要本著更加嚴格、公正、公開透明的態度。另外,政府所得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要進一步調整,適當的降低比重。與此同時,面對人口老齡化這一問題,對安全性、收益性相對穩定的資產要求進一步提高;完善貨幣政策機制的問題對完善國債收益率曲線提出了新的要求。從這三方面我們可以看出,在接下來的發展中政府債券總量的明顯上升是可以預見的,國債期限結構也將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第四,宏觀政策與微觀政策各自的優點相結合,形成新常態的宏觀經濟政策。從政策上來說,更加自主的中國貨幣政策將會提高,同時央行的信用獨立性也會有提高,這會改變“舊常態”下以緊縮和凍結流動性操作為主的貨幣政策。在一個新的時期,中國的貨幣政策也將拓展出新的空間,新常態的出現將為緩慢有序地降低存款準備金比率創造積極條件,使之降到正常水平。
第五,深化利率市場化,最終實現市場化的總體水平。利率機制在貨幣政策操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將會受到足夠的重視,其在傳導中的影響也會加大,市場利率的平滑化操作將會越來越受到央行的青睞,央行在采取相應的措施應到市場利率水平的同時也會采取必要的政策行動來影響市場利率期限結構的變化。這將使得央行資產負債表中的資產方的操作會得到更多的關注。利率市場化的深化對實現更加自主的國內貨幣政策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總而言之,新常態是在中國通過高信貸、高貨幣投放而維持的高儲蓄—高投資增長模式難以為繼、人口結構變動、全球經濟再平衡和第三次工業革命興起的大背景下,對中國經濟在未來一段時期的較為冷靜的新認識。在理性的約束下,政府對宏觀經濟的調控將會得到有效的控制。
面對經濟新常態下的機遇和挑戰要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要正確看待新常態下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一方面,要有“打硬仗”的思想準備。在經濟所面臨的新的階段,經濟發展的方式要逐漸轉變成進行結構優化、提高生產效率的新型經濟發展模式,徹底擺脫以資源環境為代價的粗放的發展模式。另一方面,樹立足夠的信心,努力尋找新常態下的發展機遇。各種利好面清晰可見,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仍需大力發展,城市戶籍人口占1/3以上,城鎮化率達到1/2,這些比例與經濟發展階段應有的水平相差甚遠,城鎮化的質量也有待進一步的提高,這都表明新城鎮化的市場還有很大空間,還有很大的發展潛能,經濟發展的動力能夠得到充分的保障;我們現階段的發展模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該階段下各政府間相互競爭,隨之而產生的紅利也增添了一份力量。各種現狀表明并讓我們相信,在新常態下所面臨的困難都是暫時的,最終迎來的是一個健康可持續的新環境。
其次,對于社會矛盾要給予更多的關注并精心解決。經濟在新常態下的增長速度 會相應減緩,在經濟高速增長的階段積累下的矛盾在這個時期就會顯現。因此,我們要更加精心的預測即將面臨的問題,做到未雨綢繆,問題發生時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應對,盡可能地減少各種矛盾對我們的影響。
再次,推進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把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作為重要目標。面對新常態將要出現的問題要通過改革,向體制改革要紅利。促使我們的治理體系向現代化邁進,逐漸提升我們的治理能力,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得到更好的發揮,充分肯定其決定性的作用,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全體成員能夠得到更多、更公平的發展帶來的成果。
接下來,要繼續挖掘人口紅利,為經濟發展創造更有利的人
············條件;創新利用人才紅利。雖然我國人口結構較之以前有很大變化,存在人口老齡化加劇的現象,使得勞力資源相對匱乏,撫養負擔加重。但是,我們完全可以通過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來拉長人口紅利的釋放期,盡可能地減小其對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另外,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開發挖掘人才紅利。在經濟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想要保證較高質量的增長,充分利用人口質量紅利是非常必要的。
最后,政策目標的重點要落腳到改善民生。把改善民生作為經濟發展和推進體制改革時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確保社會和諧穩定行之有效的方法。只有在保證我們的社會和諧穩定的前提下,才能化解新常態下的各種社會矛盾,使得經濟平穩健康的增長。需要強調的是,這種改善應當是可持續的,為人們所接受的。
我國的經濟發展正在面臨著一個特殊時期,經濟新常態的提出是對我國經濟現狀的解決方法的大膽嘗試。它體現了政府執政水平的科學化逐漸提高,在應對國際風險的能力上也得到加強。實時和以往的經驗告訴我們,要想保持經濟的長久穩定發展,探尋出符合國情的發展模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或許,新常態下中國的經濟增長方式將更加合理,在發展中會面對各種機遇。但機遇能否兌現,取決于我們能否深刻認識中國經濟的新常態。因此,要正確理解和認識經濟新常態,探尋出我國經濟發展的良性路徑。
[1]柳立.全面認識中國經濟新常態[N].金融時報,2014,(8).
[2]黃益平.增長放緩僵尸中國經濟新常態[J].決策探索,2013,(7).
[3]湯薇.正確認識中國經濟新常態[J].教育教學論壇,2015,(8).
[4]鄭京平.中國經濟的新常態及應對建議[J].中國發展觀察,2014, (11).
[5]王慶.中國經濟的新常態[J].2012年冬季CMRC中國經濟觀察32期, 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