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濤 王文靜 王月
一 當今文科女大學生心理狀況分析
隨著經濟的發展,時代的進步,男女平等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接受了高等教育,接觸了更多新思潮的文科女大學生,享有更多機會去認識自我、展示自我、實現自身價值。與此同時,文科女大學生在自身定位、人際交往、校園戀愛和就業競爭等方面也面臨著一系列問題和挑戰。
1 自我認識偏差
文科女大學生性格細膩,她們往往比較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并且渴望通過他人的認可來體現自己的價值。然而,這也使得文科女大學生在自身定位方面出現偏差,甚至是錯誤定位。
孟彩2013年的調查報告顯示,女大學生最為關注的問題首先就是自我問題。在UPI測試中有58.3%承認十分在意別人的視線,55%有缺乏自信心的表現。[1]由此可見,文科女大學生在自我認識過程中過分依靠他人來進行自我定位,從而無法明確自身主體地位。
很多文科女大學生都具有自卑感,尤其是在進入大學之后,從高中的“唯成績論”到大學“各顯神通”的轉變,使得她們不能很快適應,她們往往覺得自己技不如人進而自慚形穢。一部分的女生會出現強迫心理現象,感覺自己達不到自身要求。自我認識的偏差和自我定位的不恰當使文科女大學生產生深深的自卑感,對自我價值的期待也由此降低,不利于以后的發展與進步。
2 人際交往問題
文科女大學生人際關系敏感,在大學階段更是對人際交往有多重需求和期待,她們也比較注重人際距離的拉近和人際溝通的順暢。
首先在需求方面,在親情、友情、同學情的基礎上,文科女大學生開始追求親密關系,尤其是戀愛關系。文科女大學生對親密關系的訴求不只是出于愛慕,除了是被對方吸引,她們更多的是想尋找一種情感寄托,增強自己的安全感;也有一部分是出于對戀愛的好奇心理或者生活孤獨、空虛,希望通過這種關系來了解異性,填補內心對異性的空白。但是大學期間的戀愛往往成功率較低,文科女大學生也因此在感情受挫時容易陷入孤獨和恐慌,受傷較深。
另一方面,除了對親密關系的渴求,文科女大學生也渴望順利的人際關系和適宜的人際距離。可是因為來自全國各地,成長環境不同,文科女大學生往往在興趣愛好以及特長方面存在很多差異,甚至有時會產生分歧。并且大學期間的人際交往趨于復雜,已經不是之前單純的同學關系,文科女大學生很難敞開自己的心扉,及時地與同學溝通與交流,因此也會容易陷入焦慮和憂愁。
3 對未來規劃感到迷惘,壓力較大
隨著就業壓力的增大,文科女大學生在就業方面更面臨著重重困難。首先是對自己的未來沒有清晰的規劃,在考研和就業之間猶疑不決。考研面臨的年齡風險和“畢業等于失業”的現實,讓她們對未來規劃感到迷惘,對于大三大四高年級同學來說,就業難問題尤其突出。她們會陷入到選擇的苦惱當中,加重強迫心理。
其次,因其學科性質和性別身份在應聘時容易受到不公平待遇甚至歧視,文科女大學生就業前的期待和就業時的境況產生巨大落差,她們會產生深深的挫敗感、焦慮甚至是抑郁。
另外受社會“男強女弱”觀念的影響,文科女大學生多數情況下甘愿做“配角”,主體意識不強,不利于女生自信心的樹立和進一步的發展。
二 文科女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原因分析
文科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其形成因素也并不單一。既有其自身特質因素,也有社會環境等客觀方面的因素。
1 自身特質導致自卑心理
從男女心理對比上來看,男性更傾向于自信、獨立、堅強,相比之下女性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容易表現出自卑、依賴、脆弱。文科女生往往感情更為細膩和敏感,容易產生多疑、猜忌的情緒,獲得不被喜歡、不被理解、不被重視等負面情緒的體驗,產生自卑等過低的自我認同感。文科女大學生也不同程度地擁有這些特質。雖然她們接受過高等教育,但文科相對較少的社會實踐機會,以及文科學院女生較多的特殊群體結構,限制了文科女生接觸社會和人群的范圍,使其生活環境單一。一方面這容易造成思想局限;另一方面文科女大學生接受了相對較多的教育,反而不易接受其他人的建議,更容易陷在自己的思維死角中,從而一遍遍地否定自己,促進自卑心理形成。
男女平等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女大學生對自身提出更高要求,但男女相對不平等,甚至是女性遭到歧視的社會現實,仍在很多方面切實存在著。女大學生,尤其是面臨形勢更為嚴峻的文科女大學生,作為接受著高等教育的女性,希望通過自身努力,切實摒除人們對女性偏見這一社會認知。急切想證明自己的自尊心、好勝心,使其對自身的心理預期過高,導致一旦無法達到自己預設的要求,其挫折感便會被無限放大,承受超過事情本身不順利帶來的糟糕體驗,使其勉強拼湊的自信心瞬間崩塌。愈加強烈的求勝欲望,便會演化成愈加強烈的自卑感。
2 安全感的缺失是尋求多種人際關系的一大動因
文科女大學生由于自信心不足,自卑感無法抹除,自身認同感低,便需要通過外界的肯定來增強對自身的認同,以使自我感覺維持在一個相對合理的范圍內。需要通過外界的肯定來獲得一種認同感和歸屬感,這實際上是一種對安全感的需求。由此,文科女大學生在交往過程中,會形成對人際關系的需求過多的情況,尤其表現在戀愛過程中對親密度的要求上。她們通常會在戀愛中尋找一種被保護、被呵護的感覺,往往會過分依賴對方,來獲得“自己其實很重要”的潛意識層面上的心理體驗,滿足自身對安全感的需求。一旦兩人之間的這種距離和空間沒有得到很好地把握和控制,感情的破裂造成的心理上的沖擊,很可能會演化成“我不夠好”“我沒有價值”的負面認同,使其產生自我否定和自我懷疑。
3 就業形勢嚴峻導致就業焦慮
女大學生的人數不斷增加,與男大學生幾乎各占半壁江山,但初次就業率卻遠不如男生。21世紀教育研究院發布的2014年教育藍皮書《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4)》指出:從性別來看,男性初次就業率顯著高于女性,男性初次就業率(77.3%)高出女性(65.9%)11.4個百分點,性別差距主要體現在“已確定單位”和“自主創業”兩項上,男性分別高出9.8和1.3個百分點。[2]一些企業招聘時往往對女大學生敬而遠之,就業的性別歧視仍然不容忽視。對于就業更加困難的文科女大學生來說,儼然成了就業弱勢群體。面對前途、未來發展、就業等問題,更易于產生焦慮心理。由于女大學生畢業時基本已達到婚孕年齡,如果公司聘用一名孕婦,不但要承擔其休假期間的工資,承擔期間崗位空缺帶來的額外成本,以及返崗之后的再培訓費用和哺乳期工作時間減少等方面帶來的損失。懷孕即面臨下崗的潛規則,也使得女大學生對未來充滿恐懼和不安。endprint
三 文科女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解決措施
1 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女大學生,因其本身文化素養較高,加之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更通情達理,思想覺悟較高,更具深度。然而,改革開放沖破僵死格局至今,時代在變遷,經濟在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變化。近年來虛榮心和嫉妒心不斷滋生。心理學家認為,虛榮心是自尊的過分表現,是為了取得榮譽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現出來的一種不正常的社會情感。以獨生子女為主體的大學生,容易出現以自我為中心、驕縱、懶惰、抗挫折打擊能力很弱、不懂得與人溝通與合作等問題,而這在文科女大學生身上表現得更加明顯。學校應當多提供成功女性代表的知識講座,為文科女大學生設計專門的心理課堂,展開如校園最陽光女大學生評選工作的活動。幫助她們遠離過分炫耀、攀比,對榮譽、面子、外在相貌持正確的認識和態度。引導她們以學術專家、不圖虛名的人為榜樣,樹立正確的榮辱觀,努力在自我人格上完善自己。培養文科女大學生堅強、勤勞、換位思考、合作和集體意識,幫助文科女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戀愛觀、就業觀。
2 加強文理工科學院的交流,促進共同發展
文科學院班級男女比例不均衡,女生過多,導致女生相對而言缺乏重視,缺少和異性的溝通,人際關系也不容易協調。中國教育報指出,文理交叉更能激發高校創新能力。實行文科學院與理工科學院在創新項目上的合作,有利于培養文科女大學生的思辯和創新能力。與此同時,文理科班級也應積極進行共建,共同舉辦并參加活動,共同上一部分公共通識課等,從而促進文科班級與理工科班級理念上形成一個大班,拓寬視野、全面發展、共同進步。
3 拓寬心理咨詢途徑,教師一對一指導
完善文科女大學生心理咨詢中心的建設,讓學生不僅能面對面進行心理疏導,也能通過電話、網絡等途徑進行咨詢。針對文科女大學生在大學生活的不同階段,分層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讓文科女大學生能順利度過大一迷茫期,大二、大三懶惰期,大四的再迷茫期。同時指導她們盡早地進行職業規劃,豐富充實大學生活。此外,讓每個文科班級都應該有相應的心理老師做持續指導,在大學四年建立起極其信任的師生關系,讓文科女大學生感受到關愛。
文科女大學生的心理問題需要得到社會、學校和女大學生自身的關注與重視,只有在三方的共同努力之下,文科女大學生才會有更好的發展平臺,擁有更好的發展前景,從而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孟彩.90后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研究[J].廣州職業教 育論壇,2013(3).
[2]2014年教育藍皮書《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4)》.
[3]林運清.高校女大學生戀愛狀況分析與思考[J].湖南社 會科學,2008(4).
[4]李瑾,彭建章.女大學生就業難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J].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13(2).
[5]車靜.女大學生心理障礙誘因分析及對策探討[J].理論 導刊,2008(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