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傳香
近日,契合時代主題的“互聯網+:信息經濟浪潮與機遇高峰論壇”在中央黨校隆重舉行。來自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家相關部委、高校、科研院所的有關領導和專家200余人圍坐一堂,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互聯網+與信息經濟浪潮”的特征和影響,多位知名企業家登上論壇,就企業在新機遇面前的新選擇以及對政府部門的建議發表了演講。
把握潮流才能贏得未來
當今世界,信息技術革命日新月異,互聯網已經融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變了整個社會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消費方式以及治理方式。
“把握潮流才能贏得未來,”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何毅亭在論壇開幕式講話中指出,“面對這場前所未有的經濟社會大變革,我們不但應該主動適應它,而且必須勇于站在這個潮流之上主動駕馭它,為實現‘中國夢提供新的動力和支撐。”
國家行政學院信息技術部主任丁文鋒認為,信息化是當代現代化的核心樞紐和平臺,應該給信息化、信息社會、信息文明一個應用的認識和定位,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遵循信息化的規律,把握信息化的機遇,贏取信息化的紅利。
工信部電子信息產品司副司長安筱鵬在主題發言時說,我們已經進入一個叫做“萬物互聯”的時代,要看看有哪些新的產品,新的業態,以及有什么新的戰略。因為“新的智能產品的到來,將會帶來新的業態,需要新的戰略應對”。
與會專家學者普遍表示出對“互聯網+”及信息經濟的極大興趣與關注。他們認為,在新的浪潮之下,一定要轉變思維方式,積極應對,乘勢而上,彎道超車,走在信息經濟的前列。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梁春曉在發言中表示,中國之所以能在互聯網領域實現一種跨越式的發展,從更大范圍來看,可能是互聯網帶來的很多新因素開始爆發出來發揮作用,“比如移動互聯網,比如云計算、比如說大數據,這些東西共同構成對未來影響很大的因素。”
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周天勇認為,這一輪的“互聯網+”信息經濟浪潮和機遇以及中央提出的創業和創新的“雙創”,非常重要,是思想的解放。
互聯網無處不在,應用無所不及
“互聯網+”是一個聚合概念,“+”什么,“+”在哪兒,“+”完后等于什么?與會專家學者進行了熱烈探討。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認為,互聯網有可能造成七個“無所不在”——無所不在的網絡,無所不在的計算,無所不在的軟件,無所不在的數據,無所不在的知識及其便捷獲取的方式,無所不在的創新,無處不在的“互聯網+”。
江西省副省長朱虹在講話中提出了實施以“互聯網+”為核心內容的三大具體措施:一是要強化頂層設計,把“互聯網+”行動計劃具體落實到經濟發展戰略規劃和政策措施上,促進發展轉型升級;二是要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的“雙引擎”;三是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從地方政府層面探索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實現途徑。
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汪向東側重實踐,以局部談整體,介紹了“電商扶貧”的相關情況。汪向東認為,“互聯網+”給精準扶貧提供了新的模式,給貧困地區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帶來了新的可能,讓這些貧困地區“一開始就可以突破本地市場的局限,一開始就可以對接到廣義大市場”。
甘肅省隴南市委書記孫雪濤介紹了隴南利用互聯網加快發展的具體情況,尤其是通過發展電子商務解決賣難的問題。“我們一個大學生村官賣一只雞,賣到了160塊錢一只,現在互聯網用戶需求跟你的價錢問題不大,跟你的特色有很大關系。”孫雪濤說。
梁春曉認為,“互聯網+”很重要,但是把互聯網“+”在什么地方更重要。十年前,把互聯網“+”在旁邊,當成一個工具;五六年前,把互聯網“+”在前面,當成一個渠道;而我們真正應該做的,是把互聯網“+”在下面,推動未來整個商業和經濟活動整個基礎設施的全面變革。“僅僅是工具化的看待互聯網,乃至渠道化的看待互聯網,這是對互聯網價值的一種極大的漠視。”梁春曉表示。
國家信息中心研究部主任張新紅則認為,“互聯網+”最好是加在血液里,加到細胞里。
中央黨校報刊社總編輯鐘國興在論壇閉幕講話中表示,我們談的“互聯網+”,需要各個層次、各個方面的主題來做,政府、企業、學校、媒體包括每一個人,都有自己要加的事情,小的加法變成整個社會的加法,就能實現一種不斷的升級。
如何應對“最好時代”的
風險與挑戰
經過20多年一層一層的發展,互聯網迎來了“最好的時代”。“互聯網+”概念的提出,從技術、經營、倫理、社會治理、文化等各個方面,為各行各業、各色人群提供了很多機遇。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把握好這個機遇?
“未必。”汪向東給潑了一盆冷水,“這個里面還是有風險,還是有可能走彎路。”他認為,能不能抓住“互聯網+”的機遇,取決于政策安排是否符合互聯網規律,制度創新是否合適。梁春曉也表示,中國正處于從工業經濟向信息經濟加速演變的百年一遇的歷史轉折點,必須樹立正確的“互聯網+”時空觀,不能把新的創新安到老的框架里去。
阿里巴巴集團總裁金建杭在主題演講中特別指出,“互聯網‘+什么都可以,但是絕對不能‘+傳統思維,絕對不能‘+既得利益。”權力機關千萬不要給那些“互聯網+”的企業設置百米欄,不能自縛手腳。他提供了一個政策方面的“3+2”建議——3就是3張清單,權力清單、負面清單、責任清單,“+”就是“互聯網+”,2就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呼吁給年輕人一個機會,給未來一個夢想。
汪玉凱認為,“互聯網+”的本質是一種新的經濟創新模式,政府要為“互聯網+”行動計劃提供良好政策環境。他列舉了制訂“互聯網+”政策扶持、加快對傳統產業的整體改造、善用法治思維引導“互聯網+”健康發展等五件政府可以做的事情。
信息社會50人論壇理事兼信息經濟學會理事長楊培芳擺出了推進“互聯網+”所面臨的10個挑戰,比如,信息生產力由獨占經濟走向分享或者共享的經濟,價值最大化到利益最大化的演變,公共理性對個人理性的挑戰,社會化對行政化和資本化的挑戰等。
鐘國興則表示,互聯網在做加法的同時必須要做減法——減傳統思維,減政府的過度干預,減只重視重大項目的發展方式,減企業傳統的經營方式,減傳統的金字塔式管理方式,減傳統灌輸式教育方式和學習方式等等,“每一個領域做加法的同時,必須做減法,不做好減法,可能就沒法做加法,只有加法和減法結合起來,‘互聯網+才真正能夠帶來社會各個方面的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