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禧慈

2013年12月30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主要數據成果。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王世元介紹說,目前我國適宜穩定利用高的耕地有18億畝多,而中重度污染耕地大體在5000萬畝左右。
土地孕育著也承載著生命,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客觀的、基礎性的物質條件。就像需要水、陽光、空氣一樣,人類離不開土地,土壤同樣是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之一。當人類在腳下土地汲取所需從敬畏轉變為肆無忌憚之后,現在我們審視腳下的這片土地時,一組數據已觸目驚心。
現狀之一:
農藥化肥的增加,導致土壤退化
我國是農藥化肥使用量全球第一的國家。農業長期過度依賴農藥化肥,進而造成了土壤污染。經云南農業大學測算,每年大量使用的農藥僅有0.1%左右可以作用于目標病蟲,99.9%的農藥則進入生態系統,造成大量土壤重金屬、激素的有機污染。2013年時,農藥使用量就達130萬噸,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黑龍江省農業監測站杜桂德站長說:“農藥和化肥的實際利用率不到30%,其余70%以上都污染環境了。”
對于農民來說,化肥能夠立竿見影提高產量,并且成本比有機肥要低。因此,造成農民大量使用化肥。2012年,中國農科院在北方5個省20個縣集約化蔬菜種植區的調查顯示,在800多個調查點中,50%的地下水硝酸鹽含量因過量用氮而超標。過量的化肥導致農業生產的生態要素品質下降,是造成土壤污染的主因之一。農業部全國農技推廣中心高級農藝師陳志群說,由于農藥、化肥和工業導致的土壤污染,我國糧食每年因此減產100億公斤。2013年政府公布的數據顯示,有300萬公頃的耕地遭到中度污染。另外根據環保部門的估算,全國每年因重金屬污染的糧食高達1200萬噸,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億元。化肥的超量使用使土壤的有機質含量不斷下降,且在很長時間內都將無法恢復。
與此同時,在我國地膜種植已經成為旱作農業區主要的種植方式。地膜種植,就是通常我們所說的大棚種植,農作物在大棚中可以保持常溫從而一年四季都可以產出。但是為了維持這種打破四季交替規律的種地模式,就必須使用大量的農藥與化肥。而在地膜之中空間密閉,空氣難以流通,很多病菌和有害物質就聚集在空氣和土壤中,對膜內土地造成的損害較之傳統耕地有過之而無不及。很多農戶為了給農作物治“怪病”,不得不加大農藥的投入,不僅增加自己的種植成本降低自己的效益,還加劇了膜內土地的污染。用多了農藥,農作物可能對此產生抗藥性,再有病蟲危害的情況就只能加大用藥量。棚內的農作物就像“癮君子”一樣,而農藥就像“毒品”一樣,這也是一些農民將此種種植方式稱為“鴉片式治療”的原因。如此惡性循環,最終導致土地再也無法種植產出。
現狀之二:
重金屬的超標,導致生態惡劣
2014年4月17日發布的首次《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顯示,全國土壤總超標率為16.1%。這是從2005年4月至2013年12月,環境保護部會同國土資源部開展的。在歷時9年的時間內,調查范圍為全國境內(未含港澳臺地區)的陸地國土,調查點位覆蓋全部耕地,部分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和建設用地,實際調查面積約630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陸地國土面積的67.6%。
在該公報顯示的16.1%點位超標率中,輕微、輕度、中度和重度污染點位比例分別為11.2%、2.3%、1.5%和1.1%。從土地利用類型看,耕地、林地、草地土壤點位超標率分別為19.4%、10.0%、10.4%。從污染類型看,以無機型為主,有機型次之,復合型污染比重較小,無機污染物超標點位數占全部超標點位的82.8%。從污染物超標情況看,鎘、汞、砷、銅、鉛、鉻、鋅、鎳8種無機污染物點位超標率分別為7.0%、1.6%、2.7%、2.1%、1.5%、1.1%、0.9%、4.8%;六六六、滴滴涕、多環芳烴3類有機污染物點位超標率分別為0.5%、1.9%、1.4%。對于這組數字,據有關負責人介紹,土壤環境質量受多重因素疊加影響,主要是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長期累積形成的。工礦業、農業生產等人類活動和自然背景高是造成土壤污染或超標的主要原因。
此次調查根據“七五”時期全國土壤環境背景值調查的點位坐標,開展的對比調查。結果表明,表層土壤中無機污染物含量增加比較顯著,其中鎘的含量在全國范圍內普遍增加,在西南地區和沿海地區增幅超過50%,在華北、東北和西北地區增加10%至40%。從污染分布情況看,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東北老工業基地等部分區域土壤污染問題較為突出,西南、中南地區土壤重金屬超標范圍較大;鎘、汞、砷、鉛4種無機污染物含量分布呈現從西北到東南、從東北到西南方向逐漸升高的態勢。
2012年底,湖南“13%土地遭重金屬污染”的新聞引人注目,讓更多的人關注到土壤的重金屬污染。追其這些土地的污染原因,則是由于長期受有色金屬冶煉廠和化工廠的污染影響,在新霞灣排污口下游形成了一個明顯的高濃度鎘和高濃度鉛污染帶。1981年~2000年湘江的水質監測數據表明,湘江總體水質自上世紀90年代呈惡化趨勢,主要污染源為工業污染和生活廢水污染,工業污染中重金屬污染明顯,株洲、湘潭和長沙河段污染最為嚴重。統計數據顯示,湖南全省受到“礦毒”及重金屬污染的土地面積達28000公頃,占全省總面積的13%。并且因為南方土壤本多呈酸性,加上大量施用化肥、酸雨影響,導致湖南土地酸度更進一步增加,湖南土壤污染越發嚴重。湖南試圖以湘江重金屬污染治理作為突破口,但治理的難度及數以千億計的巨大資金壓力令長沙、株洲及湘潭各地舉步維艱……
現狀之三:
塑料膜的泛濫,導致土壤板結
提起白色污染,大多人往往會直接聯想到的塑料袋和一次性餐盒,殊不知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的田間地頭,一張張塑料農膜已經造成的白色污染令人乍舌,成為一個極大的農業生態隱患。近年來,隨著農村大棚、地膜種植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大棚、地膜作物在農村已十分普遍,但由于環保意識的薄弱,對農膜認識不夠深入,農膜的泛濫使用極大造成了土壤污染。當農膜殘留農田后導致土壤結板,失去供養能力。
據一項統計,目前我國每年約有50萬噸農膜殘留于土壤中,殘膜率達40%。農膜在農業生產中的大量使用而并不考慮其降解問題,令我國生態環境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加速了耕地的“死亡”。近幾年我國塑料薄膜產銷量年均增長8%以上,而包括農膜在內的塑料薄膜與塑料軟包裝回收利用幾乎為零。
以十年九旱的寧夏自治區固原市為例,地膜所具有的提高地溫、防止幼苗凍害、抗旱保墑等作用成了固原農業“救星”的同時,伴隨的是每年都會增加8000噸地膜污染。研究表明,連續15年使用地膜而不回收,該使用塊地將顆粒無收。而現在,固原土地已經出現減產苗頭,固原的農業發展可謂成也地膜毀也地膜,治理白色污染可謂迫在眉睫。“我實地考察過幾十個國家,從來沒有見到一個國家像我國這樣,大張旗鼓地推廣、應用農膜,弄得全國山河一片 ‘白。”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蔣高明如是說。
現狀之四:
水土的流失,導致肥力下降
新中國成立以來,作為我國重要商品糧基地的松遼流域東北黑土區,以每年全國糧食總產五分之一的輝煌支撐起了我國糧食安全,但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里黑土在慢慢的變薄,而且還在以每年0.3到1厘米的速度流失。據論證,形成1厘米的熟化黑土層大約需要50年,半米就得上千年。回溯到新中國成立初期,一說起黑土地,那時的人們滿臉都是自豪,黑土地一直都是“肥沃”“高產”的代名詞,而現在她卻日趨貧瘠。有專家擔心,如果不及早治理,部分黑土層或將在幾十年后消失殆盡。
由中國科學院、東北農業大學、吉林省農業科學院等院所專家聯合調研形成的“東北黑土資源利用現狀及發展戰略研究”指出,東北黑土地初墾時黑土厚度一般在60至80厘米,開墾20年的黑土層則減至60至70厘米,開墾70至80年的黑土層只剩下20至30厘米。 黑龍江省土肥管理站站長胡瑞軒有些感慨地說:“新中國成立初期,黑龍江省黑土層大都一米多厚,現在找半米深的都難了,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只剩下表皮薄薄一層,顏色也由黑變黃。”
對于黑土的保護,中國農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副所長、中國土壤學會副理事長張維理道出了其中原因。其一,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農村耕地轉化為一家一戶的經營方式,耕地管理單元變小,使用權變更頻繁,農民保護耕地積極性不足,“種幾年后就不是自己的地了,誰還愿意投入保護?其二,在技術層面上,由于沒有嚴密的監測機制,對于黑土不能制定準確的修復方案。”
黑土地的現狀就是我國多地土壤肥力下降的集中縮影,眼見黑土在哭泣,我們卻無能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