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問題怎么解
因為擔心乙草胺超標的草莓致癌,消費者被嚇跑,農戶很受傷。5月13日上午,北京地區網站聯合辟謠平臺、市科協以及昌平區聯合為草莓正名:“吃草莓致癌”不靠譜,呼吁消費者“不要成為謠言的助推者”。然而,食品監管部門的接連辟謠,并未阻擋這場始于北京的草莓風波持續發酵,多地出現草莓滯銷和跌價的情況。
恐懼共振猛于虎
孫洪濤(北京行知遠信息咨詢有限公司總督導師)
面對關于草莓乙草胺殘留是否超標的不同說法,消費者一頭霧水,草莓市場一地雞毛。涉及生命權,“舌尖上的安全”還需自己多操心,怎么辦?人們干脆選擇不吃,探究草莓真相對消費者似乎不是最重要的。
在發生食品不安全事件時,由于信息的混雜和失真,人們缺少正確判斷的必要條件,發生從眾性消費行為的可能性很大。心理學研究表明,雖然每個人都有理智,但當人們采取集合行動時,卻可能導致非理性、“無意識”的“群體事件”。
消費者發生集體無意識或不理智的條件有二:一是流言和謠言;二是社會信任機制的缺乏。在“陌生人”社會里,人們進行社會交往的行動邏輯,是追求陌生環境下的自我保護和短期利益的最大化——具體到草莓事件,就是“不吃”。
而個體層次上的非理性行為的疊加,會形成逆向運作的巨大社會合力,猛烈沖擊食品市場乃至整個社會秩序。盡管北京市相關部門出面辟謠,宣稱“草莓未測出乙草胺”,甚至說昌平草莓實現農藥零殘留,但草莓銷量的“滑鐵盧”已經擴展到全國。
消費者“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小心謹慎,無疑與近些年農產品農藥殘留禍患多發、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后知后覺、業內專家信用破產等有密切關聯。積累了太多恐慌和不安全感,一顆小小的草莓便可觸發恐懼傳染、共振的臨界點。
監測之后的科學解讀更重要
阮光鋒(中國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專家)
按照檢測乙草胺殘留量最高值(0.367毫克/千克)計算,要積累讓體重60千克的成年人達到LD50(能殺死一半試驗總體的有害物質、有毒物質或游離輻射的劑量),需要351.2噸草莓。所以,在撐死之前,我們基本不可能因攝入乙草胺產生急性中毒。
媒體進行調查抽檢的新聞越來越多,如馬桶水菌落總數超標、食用冰菌落總數超標、鴨血中檢出豬血成分等。但食品檢測有較高的技術要求,只看檢測結果沒有科學解讀,很易造成曲解或錯誤認識。
很多人看到數據超標就會恐慌,其實,數據解讀比數據本身更重要。即使有科學的檢測方法和流程,食品安全檢測,尤其是媒體及個人的“自檢”行為,還需一定的審議流程,即對檢測數據有科學解讀。
比如,歐洲“馬肉風波”中,愛爾蘭食品安全局率先在一次常規檢測中發現有些牛肉中含有馬肉成分,但他們沒有立即公布結果,而是先請德國同行審核鑒定無誤后才向社會公布結果,保證了檢測結果的可靠性,也避免引起恐慌。
權威機構尚且如此,普通媒體檢測更需專家的科學解讀。媒體在進行食品安全檢測并報道時,最好能請權威的機構、部門或者專業人士進行解讀,確保檢測結果的準確性,然后再發布結果,也促進監管部門的工作;如果沒有審議,甚至試驗設計和檢測都出了問題,只會造成不必要的恐慌,消費者會質疑實驗的結果和動機。
單一生產模式比食品安全更可怕
石嫣(國際社區支持農業聯盟URGENCI副主席)
發達國家在快速工業化過程中發生了大量的食品安全事件。消費者發現,食品安全不可能如亞當·斯密和管制經濟學所說,完全依靠市場調節和政府管制來解決。
短鏈農業是基于對當下農業產銷模式的反思而形成的。在農產品的產銷鏈條上,有農民、廠商、政府和消費者。前三者需承擔食品安全的核心責任。然而,消費者就沒有任何責任嗎?對于消費者責任的溯及,是短鏈農業最顯著特征。
作為商品和服務的最終購買方,消費者的需求是食品產銷系統里最為有效的倒逼機制。當消費者因專業知識缺乏,同時受到廣告誤導,認為自己的一切需求都是合理且應被滿足的,這種倒逼機制很容易推動商家去做一些帶有風險的事。
所以在上世紀60年代,日本的一些主婦組織起來與農民結成對子。農民負責生產有機農產品,由此產生的成本和風險由主婦們分擔,從而形成一種直接供銷模式。后來,逐漸發展成配送模式。
與農業產業化的長鏈條相比,我們正在倡導和實施的“分享收獲”項目也提供了這樣一種短鏈農業,縮短食品從田間到餐桌的距離,消費者知道自己吃的食品是誰、從哪塊地生產的,容易引發食品安全問題的信息不對稱被極大弱化。消費者也可以作為一個主體參與到食品安全監督過程中,形成更多元利益主體的相互制衡。
農業信息透明才能減少誤傷
張樂偉(時事評論員)
農產品交易平臺“一畝田”披露草莓行情數據顯示,我國遼寧、河北、吉林、河南、山西、山東、陜西等七大產地草莓價格由4月中旬的4~8元跌至4月底的1~4元,部分地區的草莓甚至跌到1元以下。按我國草莓種植面積200萬畝計算,今年草莓種植戶可能虧損數十億元。
至此,一條基于8份樣本的新聞報道演變為草莓大面積滯銷事件,這是農產品和食品消費市場又一起典型的“連坐”事件,而承擔我國食品安全和糧食安全重大責任的竟是為基本生計發愁的農民。
爛在地里的價值數十億元的草莓,要求必須從國家層面加快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建立農業信息檢測預警制度以統籌生產、流通、消費等各個環節,變事后被動跟進管理為事前主動引導服務,降低農業生產經營決策的盲目性。
在加強農產品農藥安全使用指導、農藥殘留檢測技術研發、完善食用農產品市場準入準出制度的同時,必須及早構建全方位全過程的監管監測體系,建立完善的農產品溯源制度。實現對農產品“前世今生”的全方位管控,讓消費者買得明白吃得放心。
還必須提高市場信息透明度,這是降低誤傷的前提。要提高農產品生產者和交易者使用互聯網手段和平臺的能力,充分披露自己的信息,讓消費者能充分獲取產品、產地、企業的信息,降低單一惡性事件對良性企業的誤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