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里等
摘 要:近年來,隨著國家對高校貧困生關注和支持的不斷深入和多種資助體系的建立,各個高校已經逐步形成了多層次的資助模式,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新問題,例如:在部分地區和高校出現助學金的評選比例及金額已完全超越獎學金,導致部分成績優異的大學生放棄獎學金積極申請助學金等價值觀偏移的現象,且人數呈增長趨勢。本文立足于目前的資助政策下的高?,F狀,對大學生獎助學金評選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以及大學生對獎助學金的新看法,多角度剖析原因,并提出一些措施和對策,供兄弟院校借鑒。
關鍵詞:獎助學金評定 獎助學金現狀 對策 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3(b)-0236-02
獎學金專指國家、高校、社會團體或個人為了獎勵和鼓勵在品德思想、學習成績、科研學術、身體素質或者社會服務等方面表現突出的學生而設立的專項資金,目的側重于“獎”。助學金是國家、社會幫助家境貧困、品學兼優學生順利完成學業的資助,目的側重于“助”。該文針對近年來部分高校在獎、助學金工作中產生的新情況進行分析探討。
1 高校獎助學金現狀
學校為本??茖W生設置的獎助學金主要包含以下幾種:首先是全國統一設置的獎助學金——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其次是學校自身設立的獎學金——校內綜合獎學金;再者就是由社會團體組織資助設置的獎助學金。以上三種獎助學金組成了大部分高校獎助學金工作整體。筆者對該省11所高校的獎助學金的情況進行了調研,其中校內綜合獎學金每人1000~2000元/人/學年(比例約10%~15%),獎勵金額及比例逐年下降,學生存在關注度不高現象;國家獎學金8000元/人/學年(比例約3‰),金額高、比例少、評選條件苛刻;國家勵志獎學金5000元/人/學年(比例約5%),金額高、比例少、評選條件苛刻;國家助學金2000~4000元/人/學年(比例約20%),金額及比例高,學生關注度高;社會團體資助的獎助學金均在2000~5000元/人/學年(比例不確定),因數額大,所以吸引力最強。
2007年,國家頒布了《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各級政府加大了對貧困大學生經濟方面的資助力度與廣度,國家助學金的資助比例及金額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助學金數量的增加體現出黨和政府對貧困生困難學生的人文關懷以及教育的公平性,但在實際評定過程中,由于助學金的金額及比例逐步高于獎學金,同時助學金的評定標準存在可操作性不強,從而部分成績優異的大學生出現“棄獎申助”現象,甚至由于利益的誘惑及責任追究機制缺失的情況下,出現大學生開虛假證明,從而引發出大學生價值觀、誠信等方面的問題。
2 原因及分析
2.1 獎助學金評選標準的差異
獎助學金評選的先決條件是具有愛國主義情操,擁護黨的領導,遵紀守法,誠實守信,品德優良的學生。獎學金評定過程中要求學生的學習成績和綜合素質優異,專業排名靠前。其中國家獎學金要求最高,要達到專業排名的前3%才有資格申請,同時評比過程中還需要考慮學生社會實踐、創新能力、綜合素質等方面的表現。而助學金只需要家庭經濟困難,認定為貧困生的即可申請,綜合成績排名在專業前30%即可??傮w來說,助學金金額大,名額多,評選標準容易,學生更易產生舍難求易,先助后獎的想法。
2.2 貧困生認定機制操作性不強
對于部分學生來說,如果認定為貧困生,那么基本上就能夠獲得助學金的資助。目前學校貧困生認定模式大部分是個人申請—班級評議—輔導員審核—學校審查—全院公示等多個環節組成,但在具體認定工作中的一些評判辦法、制度缺乏細化的量化指標;地方政府民政部門對本地學生多有“護犢”之嫌,時有順水人情、來者不拒現象存在,致使三級貧困證明公信度打折、學生上交的《家庭經濟情況調查表》內容存在夸大;班級評議小組、輔導員對這些貧困證明材料缺乏一定的甄別能力,從而依靠主觀性的判斷較大;助學金發放后的跟蹤、監督機制功能不突出等,以上情況都能體現出目前部分高校的貧困生認定辦法存在的棘手問題。
2.3 學生存在價值觀的偏移
價值觀在人的精神系統中起著導向作用,影響著人們的現實生活,左右著人們的行為取向,他們的價值觀具有很強的時代性、代表性[1]。張彥軍[2]利用隨機分層抽樣方式對具有參評獎助學金資格的學生進行成就動機學分析,發現大學生自身的成就動機與獲得獎學金的情況沒有直接聯系,反映出內部動機并不是大學生獲取獎助學金的真正動力,也就是說,大部分學生為獲取獎助學金只是源于其對獎金本身的追求,說明當今大學生的金錢觀、價值觀正發生著變化,存在著世俗化、功利化等現象,這些現象的產生與社會、文化,自身修養、家庭、學校的環境影響有著密切關系。
3 對策和建議
3.1 注重高校大學生的思想引導、心理疏導
青年成長為成年這個轉型期,是在高校進行的,大學生在校期間的思想成熟與他們的社會角色的變化處于同一個時期,在這個時期內,高校應積極做好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思想引導和健康心理的疏導工作。學校從新生入校教育便應注重對獎、助學金政策的核心實質進行宣講,增強學生對獎助學金理性認知、培養學生誠信意識、樹立自立自強自尊的主體意識,防止因“精神貧困”而盲目的跟風、從眾。對與貧困生應積極開展個人成長、職業規劃主題教育,樹立遠大理想、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防止因“物質貧困”出現自卑、自閉、自暴自棄等心理傾向、因“精神貧困”而放棄對個人理想的追求而流于世俗。
對于獲得獎學金的同學應鼓勵其通過專題講座、主題班會、小型討論會等形式向周圍同學分享其有效的學習方法,相互交流能更好促進自我反思,避免自高自大、驕傲懈怠的情緒出現,也能滿足自身的成就感,促使其以后的學習興趣的養成,更能夠帶動積極向上的班風、學風的形成,營造和諧的校園學習氛圍;對于貧困生要對給予關注、幫扶,積極疏導他們存在的自卑、孤僻、敏感、自信力不足、適應相差、人際交往差等通病,疏導中要善于捕捉他們的優點,發現到自身價值,激發頑強拼搏,自強不息,開拓進取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提供校內勤工助學崗位以及師生援助,幫助貧困生克服經濟壓力,讓他們體會到人間真情,從而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立志成才的勇氣,感恩奉獻的決心。
3.2 完善科學的貧困生認定機制及制度
3.2.1 打基礎、及時建立“新生貧困生檔案”
在新生入學時,通過與新生及其家長的交談,及時了解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對經濟困難學生進行摸底排查,及時建立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檔案。檔案中除了學生家庭住址,人口數這些基本信息外,重點應該關注家庭成員的健康狀況,勞動力狀況,家庭實際年收入狀況,兄弟姐妹就學情況,是否是烈士及單親家庭以及父母是否身體殘疾等情況,同時結合學生入學后在生活和學習上的各種表現,對初步建立起的貧困生檔案進行及時的修改,剔除那些“偽貧困生”,檔案每學期更新一次,如:家庭突發變故、遭遇自然災害等情況,都需要及時了解和關注。
3.2.2 重過程、規范認定及評定小組成員
為了使認定程序規范化和民主化,做到公平、公正、公開,使學生能夠參與進來,增加認定的透明度。在貧困認定時,應成立以學生為主體,輔導員、班主任為輔助的認定小組。認定小組的成員在組成上應做到四個兼顧:兼顧每個宿舍,兼顧城市和農村,兼顧本地和外地,兼顧班委和普通學生。對成立的認定小組,應該及時予以公示、做好公正教育以及評定政策培訓,接受其他同學的監督,增強認定小組的公信力。
3.2.3 嚴要求、實施量化積分、“一票否決”制度
困難認定要實施定性、定量的科學量化指標體系,體系中既能反映出學生的家庭基本情況量化,在校生活消費量化、家庭突發事故、災害的量化,也要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情況、綜合素質的量化;對擁有高檔移動通訊工具、購買高檔娛樂電器,高檔時裝或高檔化妝品等奢侈品、節假日經常外出旅游、在校外租房或經常出入營業性網吧者以及其他高消費行為或奢侈消費行為的學生要根據情況實施“一票否決”。
3.2.4 強監督、加大回訪、落實家庭實際情況
學校要組織學生、老師利用寒暑假等假期開展貧困生家庭情況回訪工作,通過對該學生家庭基本設施情況以及周圍鄰居的描述,掌握該學生家庭實際情況,并與《高等學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內容相互對照。發現不符的,資助學生應說明情況,必要時要追回全部助學金并給予批評教育。
3.3 加強獎助學金的使用管理和跟蹤調查
很多學校只注重獎助學金的評定與發放工作,缺少對獎助學金使用的跟蹤分析及引導,這不利于獎助學金作用的發揮。學校應通過與資助學生簽訂《自律協議》和《道德承諾書》等,公布學校公共QQ號、飛信號、電子郵箱、電話、網上博客等聯系方式,接受全體學生對受資助貧困生的監督、舉報、投訴,并對這些資金的使用進行跟蹤分析,對學生一些不良的使用行為進行正確的引導,以促使其正確地使用這些資助,發揮資助育人功能。
參考文獻
[1] 周文華.劉小新.近年來我國大學生價值觀研究狀況分析[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8,12(2):29-32.
[2] 張彥軍.大學生獎學金獲得情況與其成就動機的相關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3,29(2):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