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麗
新聞媒介對文學的巨大滲透力,在市場經濟的背景下顯得尤為突出。出于自己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媒介系統依賴于自身所擁有的大眾傳播優勢,正全方位地介入文學及文學批評領域。這種主動地滲透,既有外部社會大環境的原因,也是媒介自身興盛的需要。
改革開放后的幾十年間,中國的媒介行業得以空前地發展,擁有巨大的媒介市場和媒介產業,以及人數眾多的大眾傳媒從業者。媒介的發達,最直接地體現了中國當代社會民主化的進程,既是現代民主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為了滿足人口基數龐大的國內信息需求。同時,媒介的產業化,也將媒介推入到激烈的媒介市場競爭中。除傳播事實報道的主體新聞業務外,文學作為一種特殊的信息資源,必然地被納入媒介的經營策劃規程中,以擴大和豐富媒介的生產領地,去把握和吸引受眾;而且也借助于文學活動和名家名作效應,將文學社會化、事件化,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和社會影響,使媒介在市場經濟中所具有的商品價值得以實現,獲得社會和經濟效益。
新聞媒介對文學的介入,或反過來說文學、文學批評的傳媒化,多少體現出二者之間一種互動共生的關系。在當下的現實中,不論是主流意識形態媒介,還是生活休閑娛樂媒介,都辟出一部分版面,其中有比較嚴肅的人文、讀書版塊,有專發詩歌、散文、隨筆和批評的文藝副刊,也有貼近大眾的作品連載和文化娛樂,以及文壇藝苑的見聞和事件。盡管這一正在不斷地被拓展的泛文化和文學的空間,在定位上多少顯得有些模糊,但畢竟營造了一個新聞媒介與文學相互利益共享的話語空間。其喪失的領地則以另一種形式潛在地轉移到了新聞媒介,這也使得嚴肅文學的作家和批評家,包括講求學理的學院派批評家,開始將自己一部分作品的出路轉向了新聞媒介載體。盡管作家在作品的文字風格、載體形式及深度意義上,要為投合媒介的特點做出一定的修正和犧牲,但他們畢竟獲得了一個表達個人話語的有效空間。而且還有一個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所不容忽視的因素,即新聞媒介所給予的經濟回報,要高于一般的文學刊物和學術期刊,甚至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越是地方性的級差略低的新聞媒介,所給付的稿酬越高,以此吸引名家名作,借“名人效應”來提升媒介自身的地位和影響,擴大媒介的發行量,爭取到更多的廣告份額,實現最終的經濟利益目標。
的確,共同營構這一話語空間給雙方都帶來了好處。對作家和批評家而言,他們有了更多的發言場所去闡述個人話語;或是成為自我所屬的特定群體的代言人,而且在話語表述上更為自由。小說文本從俗從眾,迎合公眾欣賞趣味,以流暢易讀的故事取悅大眾。散文、隨筆不受文體的束縛,表達更自在隨意。批評文本則不必考慮嚴謹規整的學術規范和理論向度,只需對批評對象作即時性地分析和判斷。媒介也在提供話語空間的過程中,逐漸獲得了對這類信息資源的控制和專有的權利。在當下的社會語境中,幾乎各級媒介都十分重視開掘這類新聞信息,積極吸引社會文化精英,從央視的作家、理論家的專題訪談和名家主持,到報紙媒介的名人專欄,已形成了一股潮流。同時,媒介也在利用這類高雅嚴肅的文學或文化話語,精心塑造或說是裝潢自身。而另一情勢是,文學和文學批評正越來越多地依托于媒介,在這場看似互惠互利的交易中,媒介成了最大的贏家。
媒介因其新聞性的性質,在運作過程中追求新聞效果,善于策劃與組織各種新聞傳播活動,注重發揮媒介的輿論宣傳作用。媒介的這些運作理念和運作方式已經滲透到了文學領域中,作家成名、新作推介、文學評獎、出版營銷、作家及作品研討會等,全部都有媒介的參與,依靠媒介的傳播優勢,發布信息,大造聲勢,以獲得最有效應的信息流動和輿論支持,媒介的輿論宣傳功能愈來愈受到重視和強調。新聞和文學,原本是兩個不同的范疇,現在卻相互有了更多的合作,不但相關文學的活動經常被新聞媒介所策劃,而且文學一方也在主動地引入新聞媒介的運作,雙方常常是聯起手來,共同策劃各種文學活動。
新聞媒介,正以其多樣化的媒介傳播形式,對整個社會的發展和普遍大眾的生活產生著愈來愈重要的影響。媒介之所以占據著社會最中心的位置,是因為它掌握著最為特殊的社會資源,即傳播效力。憑借這種特殊的傳播功能,媒介形成了一個功能齊全而又互補共構的整體系統和子系統,由紙媒質的報紙、雜志到圖影聲光的電視、廣播、互聯網,共同營造了一個巨大的而又無孔不入的信息共享空間,提供著多元化、多角度的信息服務。而中國媒介特有的聯動方式,即從中央到省市地縣形成級差的多級式報道網絡,又在不同的媒介覆蓋層面上分配了媒介的市場份額,吸納不同的受眾群體。正因為如此,才使得媒介獲得了一種重要的社會權利,尤其是新聞媒介,更是以其強大的輿論監督威力和新聞導向作用而與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社會系統共構了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互動結構。各級社會系統需要利用新聞媒介的傳播優勢和信息資源,去實現自己的發展目標,而媒介也需要借用廣泛的社會信息資源獲得自己社會的或經濟的利益,彼此形成了一種互動關系。
應該說,媒介對文學和文學批評的普及起了很大作用,更快地促成了文學文本向影視作品的生成和轉換,尤其是使作家與受眾、與文學市場需求有了及時的互動交流,作家可以最快地得到各方面的信息反饋,得到受眾和圖書市場的認可和鼓勵,最快地獲得社會聲譽和經濟利益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