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麗君
【摘 要】本文以《華盛頓郵報》中的英語新聞報道為例,以目前國內外語言學家普遍關注的語言現象——言據性為研究對象,旨在探究言據性在英語新聞報道中具有怎樣的人際意義。結果表明,言據性在英語新聞報道中具有對話性的人際意義,并且主要表現為對話性擴展和對話性收縮。
【關鍵詞】英語新聞報道 言據性 人際意義
一、言據性概述
()言據性定義
言據性作為一種普遍的語言現象,近來引起了語言學家的興趣,并且成為目前語言學家研究的熱點課題之一。言據性屬于語義范疇,目前主要有廣義論和狹義論兩大說法。狹義論認為言據性旨在表明信息來源,Bussemann(1996)和Aikhenvald(2003,2004)是典型代表;而廣義論認為言據性不僅可以表明信息來源,還可以體現說話者對信息可靠性的態度, Chafe(1986)是典型代表。本文則支持言據性的廣義論。
(二)言據性分類
言據性的語義內容是普遍的,但表達方式則因語言而異。例如,英語中可以用情態詞、形容詞、動詞等來表示言據性。同時,同樣的言據性語義也可以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例如,要表示新聞報道的言據性,說話人可以采用X說,X認為,據說等形式。這是一種一對多的表達方式,其選擇根據特定語境而變化。盡管表達方式多種多樣,但本文借鑒Willett(1988)和湯斌(2007)對言據性的分類,將其分為四類:轉述據素、推測據素、信念據素和感官據素。
首先,轉述據素根據信息來源又被分為兩類:他人轉述和自我轉述。自我轉述表明信息來源于與作者有關的任何渠道,例如,my, we, our等;而他人轉述表示信息來源于外部資源,例如,sb said, sb report等。
推測據素表示作者根據視覺和觸覺或憑空想象、邏輯以及常識而得到信息的推測過程,主要由情態動詞、情態形容詞和情態附加詞等體現。其中情態動詞,例如may, can, would, could, will, must, should,是使用頻率較高的體現形式,它們表示不同程度的情態值以及對命題真值態度的不同程度。
信念據素也被稱作思維狀態據素,表示信息來源于說話者或作者的信念或觀點。“I think”一系統功能語言學中的人際隱喻,是體現信念據素的典型方式,它是表達說話者或作者信念或觀點最顯性最主觀的方式。
感官據素通過使用see, hear, feel等動詞表示知識來源于感官渠道。通常由感官據素標記的知識被認為具有較高的可信度,因為它們來源于說話者的一手經驗。
二、英語新聞報道的特點
英語新聞報道及時、準確地向公眾報道實時發生的各類事件,遵循用事實說話的基本原則,具有具體、準確、簡練和通俗四個特點。首先,英語新聞報道是具體的,一則新聞報道是由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發展、結果七個基本要素而組成的具體的現場描寫。其次,英語新聞報道是準確的。新聞是公眾了解各地概況以及新近事件的主要渠道,因此報道必須是準確的。作者既不能含糊其辭,也不能夸夸其談或泛泛而談,應該根據事件的本真或者已有事實做出可靠的推斷。第三,新聞語言應該是簡練的。無論是新聞直播抑或是紙質新聞報道,都是利用有限的時間或版面盡可能全面地向公眾傳遞各類新聞,因此其語言必須是簡明扼要、直截了當、開門見山的。最后,新聞語言還應該是通俗的。新聞是人們普遍關心的事實,具有大眾性。無論是知識分子還是普通百姓,他們都通過新聞了解國內外事件,基于此,新聞措辭的選擇應該是通俗易懂的。本文中的新聞均摘自Washington Post。
三、言據性在英語新聞報道中的人際意義探究
在英語新聞報道中,新聞報道者或發言人通常會使用大量的言據性,這些言據性策略間接地反映了新聞的來源。接下來本文將探究言據性除了表明信息來源以及信息可靠性程度之外,還具有怎樣的人際意義。
首先,以轉述據素在英語新聞報道中的使用為例:
(1)“If you look at what the factors were going into the decision, of course there are competing interests and values,”Clinton told Sawyer.
(2)"No, I dont think there was a credible threat, but I dont know,“Feinstein said on "Political Capital with Al Hunt.” “I have no information that there was.”
(3)Obama made his remarks at a Democratic Senatorial Campaign Committee fundraiser in Massachusetts, according to a pool report.
在以上3例中,told, said, according to分別表明信息來源于Sawyer, Feinstein, a pool report。由于新聞是對已有事實的報道,因此轉述動詞多為過去式。 而且前2例是以直接引語的方式轉述命題的,沒有任何修改或修飾;第3例是以間接引語的方式呈現的,但命題的來源都被直接插入新聞中。這樣一來,一方面新聞報道者通過轉述動詞tell, said和according to表示命題摘引于外部來源并引起贊成該命題讀者的共鳴從而聯合這類讀者;另一方面,新聞報道者也疏遠了不支持該命題的讀者。總之,新聞報道者將該命題置于非常中立的位置,既不需要為命題的準確性負責也無須擔心與讀者的關系。那么如此中性的引述為新聞發言人和讀者構建了一個多聲的交際環境,即新聞中所呈現的命題只代表新聞發言人的觀點,讀者可以支持或反對,那么這些不同的觀點則形成了隱形的對話并拓寬了該對話范圍。
接著,以推測據素為例:
(4)Herman Cain said Saturday that he might run for president again in 2016.
該例使用了情態動詞might作為推測據素。眾所周知,might表示可能、也許、大概,屬于低值情態詞,表示較高程度的不確定性。因此,該例表示的意義是Herman Cain可能會參加2016年的競選。同時讀者閱讀后肯定會考慮到Herman Cain不參加競選或者一定參加競選的可能。那么同樣might將該則新聞至于多聲背景中,在讀者和新聞發言人之間構建了潛在的對話,喚起讀者的其他理解,從而拓寬了對話范圍。
(5)Young people are certain they are going to outcompete the rest of the world.
該例的推測據素為情態形容詞certain。Certain是高值情態詞,表示該新聞報道的較高確定性,或者至少表示該交際環境中大多數人享有同樣的看法。當然讀者可以有其他看法,那么這些其他看法與命題又形成了潛在的對話。但是由于certain的使用,命題的說服力較強,因此對話范圍被限制、壓縮。
第三,以信念據素為例:
(6)On Obamacare, Republicans spent hundreds of millions branding Obamacare as a negative, and we believe we can turn that to our advantage.
該例使用了信念據素believe,表示該觀點僅僅代表we的觀點,從而暗示其他人可能存在不同的觀點。那么believe又將該交際背景構建為多聲性的,邀請其他人加入討論形成對話并且拓寬對話范圍。
最后,以感官據素為例:
(7)Mr. Obama was seen to moveinto the hall.
在該例中,感官據素see的被動語態被使用,感官據素表明信息來源于各種感官,具有很強的說服力與可靠性。因此see強有力地壓制的其他觀點的存在,縮小了對話范圍。
四、總結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言據性在英語新聞報道中廣泛使用并且具有特定的人際意義——即對話性,具體又可以表現為對話性收縮和對話性擴展。并且同一種言據性類型由于其語義概念的不同可以表示不同的對話性。
【參考文獻】
[1]Aikhenvald, A. and R. Dixon. Studies in evidentiality [C].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3.
[2] Aikhenvald, A. Evidentiality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2004.
[3]Bussmann, H. Routledge dictionary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M]. London: Routledge, 1996.
[4]Chafe, W. Evidentiality in English Conversation and Academic Writing [A]. Norwood, NJ: Ablex, 1986.
[5]Willett, T. A Cross-linguistic Survey of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Evidentiality [J]. Studies in Language,1988, 12.
[6] 湯斌. 英語疫情新聞中言據性語篇特征的系統功能研究[D]. 上海復旦大學, 2007.
[7]楊林秀. Evidentiality in English Research Articles. 2009, 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
[8]周靜. 英語新聞語篇的對話性[G]. 上海復旦大學,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