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黎麗
《上海市學前教育綱要》指出:只有在自主活動的過程中,兒童才能充分體驗自身的存在與價值,更好地獲得發展。游戲作為幼兒園的基本活動形式,為每個兒童提供充分活動和發展的條件,使兒童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獲得發展。
處于中班年齡段的幼兒在活動中逐漸學會交往,雖然孩子的有意行為開始發展,但是在游戲活動中孩子還是處于邊想邊玩或先玩后想的思維,導致游戲情節的推進或是斷斷續續,或是停滯,或是終止。因此在幼兒游戲中,教師需要觀察幼兒,解讀幼兒的游戲行為,并抓住時機,采取有效的措施介入,這將對幼兒的游戲起到推進作用。
一、稍作引導,使幼兒想到游戲主題
在游戲活動開始時,性格開朗的幼兒往往能夠很快地找到伙伴,想到所要開展的游戲主題;而個別比較內向的孩子,一時不知道該玩什么,沒有明確的游戲主題。這時,教師要關注那些不知所措的孩子,如果他們實在沒方向,那么教師應該稍作引導,給到孩子一些游戲活動的啟發。
實例:
自主游戲開始了,孩子們高興地找到自己的玩伴,走進他們想玩的地方,只有海洋和涵涵兩人搬著椅子站在教室的中間,遲遲沒有行動。我走近他們問道:“你們怎么不去玩呢?”海洋一臉茫然地看著我。
“看,百寶箱里有瓶子、盒子,這些材料你們都可以用的。”我帶著他倆來到了百寶箱那里,指了指百寶箱里各種瓶瓶罐罐,“你們可以想想要玩什么?”
在稍作引導后,我便悄悄離去,但是我仍舊遠遠地關注著他倆。只見海洋從百寶箱里拿了兩個酸奶瓶,一旁的涵涵笑著對海洋說:“我們開個奶茶店吧。”海洋點點頭答應了。
兩個孩子把百寶箱里的酸奶瓶都找了出來,找了個桌子,整齊放在桌子上。兩人安靜地坐在桌子旁,但是始終就是面面相覷,沒有任何游戲行為。
涵涵和海洋兩個小男生性格較內向,平時不愿意主動與他人溝通,尤其是海洋,平時在家也不太愛說話,在幼兒園只有在老師主動問他問題時,他才會回答。從游戲中,我們可以觀察到內向、安靜的幼兒之間互動頻率少。對于這樣的孩子需要教師的適時幫助,以便較快地進入游戲,能夠較主動地按自己的意愿開展游戲。中班幼兒嘗試著各種材料當作替代物開展游戲,在材料的啟發下幼兒產生了游戲的愿望。
二、玩伴參與,豐富幼兒游戲情景
中班幼兒的游戲活動中,個體之間由于生活經驗的差異以及發展水平不同,孩子之間所呈現的游戲水平也是不一樣的。如果孩子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開展游戲,主動與同伴交往,那么,教師只需靜靜觀察他們的游戲;如果孩子在游戲中表現出無所事事的狀態時,教師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適時介入,以推動幼兒游戲的進展。如以上實例中,兩個孩子開了奶茶鋪,但是只是安靜地坐著,教師需要適時介入,給予一定的支持。
實例:
我以顧客的身份,來到奶茶鋪,問:“你們這里是賣什么的呢?”
涵涵說:“我們賣奶茶。”
“我想買一杯奶茶,多少錢?”
“5塊錢。”還是涵涵在回答我。
我把5片雪花片給了海洋,海洋接過后認真地點數。“是5元錢吧?”我問。
海洋點點頭,輕輕地說:“對的。”
我拿了奶茶到娃娃家去做客,并告訴娃娃家,那家的奶茶鋪開張了,奶茶味道挺好的,娃娃家的爸爸媽媽帶著寶寶也光顧了奶茶鋪。奶茶鋪一下子熱鬧了很多,海洋和涵涵忙著給顧客拿奶茶,沒一會兒店里的奶茶賣光了。奶茶沒有了,這下兩位孩子又沒了主意。
我繼續裝扮顧客拿著奶茶杯子到奶茶鋪去:“我的奶茶喝完了,幫我再來一杯吧。”
“我們的奶茶賣完啦。”兩個孩子無奈地說道。
“我有杯子,可以再來一杯。”我把杯子給他們,他們假裝在杯子里放了些東西:“好了,給你。”
我的到來使他們有了新的主意,涵涵說:“我們跟娃娃家爸爸媽媽說一下,可以拿著杯子來買奶茶。”說完他跑到娃娃家去了。
不一會兒,奶茶鋪又恢復了熱鬧。
當孩子在游戲中處于無所事事的狀態時,教師應該找準機會適時介入。在以上游戲中,教師以顧客的身份來到奶茶鋪,使原本沒事做的兩個孩子有了互動;接著教師以客人的身份來到娃娃家,使更多的顧客光顧奶茶鋪,使孩子與同伴之間有了交往,也進一步增強了孩子的游戲興趣。當觀察到孩子們再次陷入無所事事時,教師隨機地客串,打開了孩子游戲的思維。相信通過此次游戲,孩子們在下次的游戲中會有更多的經驗和想法,孩子們參與游戲將更加主動積極。
游戲活動是幼兒對現實生活的反映,幼兒的生活經歷越豐富,游戲內容就越充實,游戲形式新穎,游戲中幼兒之間的交流就會越頻繁。游戲中所涉及的主題、情節,以及所用到的材料與替代物都與生活經驗有關,幼兒根據自己的經驗以及對生活的所見所聞所感對游戲的情節進行設計和安排,根據自己的想象與興趣開展游戲。
在游戲活動中,幼兒處于最放松的心理狀態,更容易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我們更應關注一些比較內向的孩子,為他們創造更多的交流機會,讓他們體會與人交往的樂趣,并讓一些較外向的幼兒與其一起結伴,相互影響,使每一個孩子真正成為游戲的主人,讓每一個孩子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