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
摘要:在曲目繁多的經典二胡音樂作品中,大多以民族民間音樂、地方戲曲、民間小調以及舞蹈旋律為音樂素材的。隨著民族音樂藝術的發展和大量二胡新作品的問世與演奏技巧的發展,二胡音樂藝術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多樣化發展趨勢。本文就以運用民族音樂創作的二胡曲為對象,嘗試將民族特色音樂與音樂創作手法、二胡演奏技法與時代特征等方面的融合進行探討和分析。
關鍵詞:民族特色 創作手法 二胡曲 相融合
二胡是我國歷史悠久的拉弦樂器,最早出現于唐代,到宋代以馬尾作為琴弓,由北方少數民族傳入中原地區,成為胡琴,從元代開始廣泛流行。二胡作為廣大人民群眾喜愛的民族樂器一直流傳發展至今。
二胡演奏的樂曲大多蘊含著極其廣闊的民間資源和素材。民間小調、戲曲音樂為音樂家的二胡曲創作提供了無窮無盡的源泉,運用民族音樂創作二胡曲,會使二胡演奏更具中國韻味,更加富有地方特色和風格,更加具備民族精神和時代魅力。在二胡音樂作品中,有很多樂曲都是在我國民族音樂、地方戲曲、民間小調以及舞蹈旋律的基礎上創作而成的。而大量新作品的問世和演奏技巧的發展,使二胡音樂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多樣化發展趨勢。為此,筆者就以運用民族音樂創作二胡曲,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析。
一、將民族特色音樂與音樂創作手法相融合
運用民族特色音樂與二胡音樂創作手法相融合的方式創作二胡曲,是二胡作曲家們普遍采取的創作手法。他們將民族民間音樂小調、歌舞、戲曲音樂,進行整理歸納,去粗取精,通過大膽改革,從而促使傳統的地方民間小調得以升華,得到流傳。比如二胡曲《繡金匾》、《小花鼓》等,便是以四度框架為基礎進行創作的。改革后,基于二胡細膩的滑音、富有歌唱性優美音色的特點,二胡曲的風格更加鮮明,曲調更加開闊大氣,使二胡音樂增添了更多色彩和動力。節奏方面,作曲家還通過吸收了民族民間音樂中的各種節奏形態,并將其巧妙地運用到二胡音樂作品中,讓民族音樂與二胡音樂融為一體,不僅為民族音樂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使二胡音樂更加豐富多彩。在二胡音樂的創作中,作曲家們還大膽地引入民族民間音樂的唱腔風格和演奏技法,從而使二胡音樂得到廣泛拓展,更受大眾喜愛,如《秦腔主題隨想曲》、《一枝花》等。
二、將民族特色音樂與二胡演奏技法相融合
二胡的演奏技法多樣,音色豐富多變,滑音、裝飾音、揉弦、泛音、顫弓等技巧在眾多的音樂風格中常以不同的組合形式出現,使得音樂作品更加形象生動。如魯日融先生創作的二胡曲《迷胡調》,以陜西地方戲“迷胡”中的幾個曲牌改編而成,用委婉細膩的手法表現了人們的歡樂心情,這首作品中的滑音、滑揉和壓揉弦的運用將陜西人的聲腔特征和爽朗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又如二胡曲《戰馬奔騰》中,作曲家將二胡演奏技巧大膽進行了革新,獨創了一些彈撥琴弦的新指法,豐富了二胡音樂的表現力,從而更加生動地表現了守衛在邊疆的騎兵戰士的軍營生活,開創了用二胡表現軍旅題材的先河。
三、將民族特色音樂與時代特征相融合
從劉天華、阿炳到現在,二胡作為獨奏樂器的出現已經80多年了,他們二人早先創作與演奏的二胡獨奏曲,多為抒情風格,亦多為觸景生情而觸發的創作靈感。而當代二胡獨奏曲的創作,則更多貼近于時代和注重二胡的表現力,以期達到謳歌時代精神風貌的目的。比如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趙震霄、魯日融創作的《秦腔主題隨想曲》,便十分具有時代精神,樂曲熱情豪放,風格濃郁質樸,節奏鮮明多樣,風格獨特新穎,深受廣大二胡愛好者及人民大眾的喜愛。又如蔣鳳之先生——人們稱之謂蔣派,他們的二胡創作與演奏,更是自成一格,不僅曲目富有時代特色,而且更注重二胡的表現力,賦二胡音樂以敘事性、描寫性、歌唱性、戲劇性、史詩性。其代表作《漢宮秋月》、《花歡樂》等,便是建國以來的極具代表性的作品,影響深遠。
四、將民族特色音樂與地域風格相融合
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因而民族民間音樂資源十分豐富。北方地區的音樂大多具有粗獷、豪放的風格,其二胡曲目自然也就多粗獷、多豪放,比如《三門峽暢想曲》、《長城隨想》等,便是其中的代表曲目;南方則不同,南方人的性格比較細膩、柔情,其音樂也就委婉、甜美,比如江南絲竹和蘇南小調。而蘇南地區的二胡演奏風格就是在江南絲竹和蘇南小調音樂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比如《江南春色》、《姑蘇春曉》等;在陜西,則有所不同,陜西一帶二胡演奏風格,大多具有秦腔、眉戶、婉娩腔等戲曲的韻味,秦腔秦韻,地方風味十足;而山東、河南一帶也是如此,其質樸、自然、淳厚、強悍生活氣息濃郁的特點,二胡曲《河南小曲》、《一枝花》等,一聽就是河南山東一帶的風格;具有內蒙大草原音樂風味的二胡演奏風格,更是富有馬頭琴、四胡等樂器的特點,草原風光明媚、駿馬奔騰、載歌載舞,均是二胡需要表現和能夠表現的場景。在當代二胡音樂作品中,只有與地域風格相融合,才能創作出極具地方特色的好作品,也才能使二胡的演奏技巧不斷升華,風格多樣。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各地區間的交流日益廣泛,二胡的演奏風格也正在逐漸的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相互進步。因此,將民族特色音樂與地域風格相融合,已成為二胡愛好著取之不盡的音樂資源。
五、將民族特色音樂與民間音樂節奏相融合
民族音調有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其與現代節奏相融合是作曲家們普遍使用的手段之一。他們在二胡曲原有的表現形式和演奏技巧的基礎上融入具有民族民間音樂特色的旋律和節奏,使觀眾聽起來耳目一新,既親切又感人,經久不衰。如《賽馬》這首二胡獨奏曲,描寫了我國內蒙古人民在傳統節日“那達慕盛會”上進行賽馬比賽的熱烈場面,此曲具有鮮明的蒙古族音調和節奏特點。著名二胡演奏家、作曲家陳耀星先生在創作二胡音樂時,就十分重視將民族特色音樂與民間音樂節奏相融合,在他創作的二胡獨奏曲《戰馬奔騰》中,就運用了具有民族民間音樂特色的節奏,從而將內蒙古高原駿馬奔馳的形象,巧妙地融入音樂之中。
六、將民族特色音樂與現代配器手法相融合
民族民間音樂在配器上也頗為講究,由于二胡只能演奏單線條的旋律,若加入好的配器,會使得二胡的演奏更有氣勢,更具張力。而配器手法的更新,反過來又能推動二胡音樂創作的發展。為此,許多作曲家將民族民間音樂與民族樂隊相配合,并把它運用到二胡音樂的創作之中。有的還加入地方的民間小樂隊和打擊樂等,突出了打擊樂器的節奏感和地方民間樂器所帶來的民族民間音樂的特色效應。近年來,我國的一些二胡演奏家,赴國外演出時,為增強演出效果,他們常與當地一流樂團進行協作,創作手法則大膽采取西洋樂器進行配器,如此,既增強了民族特色音樂的色彩,又使配器手法更加具有新穎性,從而更能產生轟動效應,使二胡音樂作品更加豐富,別具一格。
綜上所述,二胡音樂創作在現代音樂家們的勤奮努力和大膽改革下,其發展已是新常態,二胡作品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我們在探索新的發展空間的同時,更應該繼承傳統,深入學習了解民族民間音樂的精髓,不斷有所創新,也只有根植在民族民間音樂這片肥沃地土壤中,二胡音樂創作才能茁壯成長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