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靜
摘要:《霸王卸甲》是琵琶傳統大套武曲作品中的一首代表作,這首古曲流傳至今版本眾多,本文以劉德海先生新編版本為例,突出一個“新”字,對其中樂曲結構、演奏技法等進行分析。
關鍵詞:劉德海 霸王卸甲 演奏技法 音色變化 情感表現
《霸王卸甲》這首琵琶傳統武曲,流傳至今大體可分為三個版本:浦東派、汪派和平湖派。劉德海先生改編的《霸王卸甲》正是以汪派李廷松版本進行的改編, 以新的構思和布局重新表達樂曲的風格和神韻。
《霸王卸甲》是琵琶傳統大套武曲作品中的一首代表作,它與《十面埋伏》并稱琵琶傳統武套樂曲的姐妹篇,都是以楚漢相爭中的垓下之戰為題材。與《十面埋伏》描寫勝利場景不同的是:《霸王卸甲》主要講述楚霸王項羽交戰失利,別姬自刎的悲劇,對這位名躁一時的歷史人物給予了同情和贊揚,并以其特有的悲劇性敘述、鮮活的音樂形象及較強的音樂張力在傳統作品中脫穎而出,風格獨樹一幟。
一、第一新——樂曲的結構變化
李廷松版的《霸王卸甲》以規整的結構,主要刻畫了戰爭的場面。但對人物內心戲的刻畫不夠深刻。改編的版本即保持了汪派鏗鏘有力,氣骨不凡的演奏風格,又不過分強調戰爭氣氛,更多的來表現霸的內心世界以及強調霸王的個人形象。在結構的布局上其他傳統版本幾乎均用分段小標題加序列數字作為對樂曲的解釋和分段,李廷松版《霸王卸甲》運用了十六個小標題如:營鼓、升帳、點將、整隊、出陣、接戰等。而劉德海先生認為“在標題上咬文嚼字,忽視對作品內涵美感的揭示”。在劉德海先生改編的《卸甲》里面將小標題取消,沒有了細致的分段解釋,樂曲感覺更加緊湊。并將原曲中整隊、出陣、接戰刪去,由八次變奏變為六次變奏。最主要的是劉德海先生創新的將“楚歌”和“別姬”兩段合為一段,并加入新的音樂材料進行發展,重點突出“楚歌”在整首樂曲中的份量,如泣如訴的音響效果增強了樂曲的悲劇性發展及含蓄內在的藝術感染力。劉德海先生對樂曲的重新布局,使段落更緊湊,更有層次感。
二、第二新——入板部分大量的推拉弦
在新版本中,入板部分刪減了原版中的一些重復的小節,使樂曲節奏更為緊湊,逐漸加快、加強,層層深入。這部分出現了許多掃弦與輪指的配合,要注意各種掃弦的運用,有的掃弦需要發音扎實,有的掃弦只需輕浮于弦上。尤其要注意這里出現的一拍一個的掃弦,要運用平掃,這里的掃弦幅度是平面推出的動作,這樣,四根弦的音量均衡,而且聲音富有彈性。這里對于輪指的要求極高,要做到每個手指的演奏力度、音距、音色的統一,具有極強的顆粒性和通透感。
原版中,這一部分出現推拉弦,但是沒有如此豐富的運用。在新版中,左手加入了更多的推拉音、滑音,突出了樂曲的風格和韻味,渲染了霸王應用威武的個人形象,烘托了霸王的霸氣以及驕傲的氣勢。氣宇昂揚地帶領著戰士們去應戰。
三、第三新——楚歌、別姬為樂曲高潮部分
(一)樂曲高潮
新版《霸王卸甲》楚歌和別姬部分是樂曲的高潮部分。在這里,樂曲沿用了原作的大量輪指曲調,采用大指帶重音和不規律的速率及重音變化,在轉入極慢輪時,主要的情感表現來至左手的柔吟,感覺旋律是由左手發出,奏出如泣如訴、凄涼音調。在音樂處理上劉德海先生也打破了以往高潮在最激動、音樂最強的地方,弱和慢同樣也有力度和緊張感,也能表現出音樂的高潮,更能抓住人物的內在。
(二)輪指的運用
演奏慢輪和極慢輪時,要求對輪指的速度、力度的進行很好的把握及控制。這部分主要是用輪指來渲染悲情的氣氛,所以要求右手輪指與左手吟揉、推拉弦的完美結合。帶給大家除樂曲之外的東西,仿佛看到當時的場景,潸然淚下。這部分的創新主要是為了刻畫人物形象,突出楚霸王英雄氣魄與柔情似水的雙重人物性格。
劉德海先生受到《霸王卸甲》的啟發,在這一段中注重描寫楚霸王內心活動。采用大指起輪帶重音的輪指演奏手法,不僅在速度上逐漸向后面的極慢輪過度,其大指重音的加入好似哽咽抽泣。在轉入極慢輪時,主要用左手的吟揉來強調樂曲的情感表現,演奏者通過自己對樂曲的理解,時快時慢的加入大小、輕重不一的吟揉手法奏出如泣如訴、凄涼音調,凄美婉轉、肝腸寸斷。
在音響效果的處理上劉德海先生打破了往常樂曲高潮在音最強、最激動的地方。用極弱和極慢來表現音樂的高潮,重在讓人感悟樂曲所展現的內涵,通過若隱若現,忽遠忽近飄渺的聲音將人物的內心世界展現得淋漓盡致,這也就是真正“大音希聲”音樂美學的體現,故事在音樂之外,無形地將演奏者與聽者帶入當時的情景中。
四、第四新——演奏方面運用了大量的新技法
(一)下出輪
原版《霸王卸甲》和《十面埋伏》的創作大體用相同的手法、樂曲結構,都是一由兩個慢速輪指加拂到兩個快速輪指加拂,然后強烈的輪指轉掃拂。樂曲開始的干凈利落,好似軍營中戰鼓隆隆。原版的《卸甲》主要體現的就是戰爭的場面,而新版《卸甲》中主要是以戰爭場面為依托來體現楚霸王的人物形象。劉德海先生以憂郁、暗淡的音色開始全曲。并且在指法上選擇了下出輪加正輪,用以模仿盔甲、兵器相互碰撞的聲音,低沉的音色仿佛預示著戰爭的悲劇性結局。在一陣低沉的兵器相撞聲后,才接輪拂,一聲緊接一聲,聲調雖然低沉,但是演奏手法鏗鏘有力,這一技法的運用,不可用蠻力,要與呼吸相結合,小臂帶動整個手來完成此音,這樣發出的音色,會有隆隆的轟鳴聲,不會發出刺耳的干烈之聲。猶如戰鼓發出的咚咚的聲響,產生琴弦的共鳴。
(二)上弦音、摩擦相角、調松一弦
“上弦音”是在按音的上方用另一只手指的指甲殼撥動琴弦,右手大多是用輪指或滾做長音鋪墊,則在同一根弦上做出兩個音的音響。
“摩擦相角”是用左手在一弦摩擦相角發出“呲呲”的聲響。
“調松一弦”是在樂曲結尾處將一弦琴弦調松,配合彈挑、輪指演奏出“噗噗”的聲音。
以上幾種新技法,所演奏出的是一種擬聲的效果,模擬戰場上的各種聲音。劉先生改編的《卸甲》正是因為加入了這些不同的音響,利用琵琶本身的演奏技巧模擬各種非樂音,無論是盔甲摩擦的聲音、兵器相戈的聲音還是將士脫去盔甲的聲音,都使得音樂更加形象生動。而 “摩擦相角”發出“磁磁”的音響,樂曲結尾處調松一弦并配合彈挑發出“噗噗”聲音,則是現代音樂美學的一種應用,此時樂曲表達出來的內容已經無法用正常樂音所描述,所以加入偏激的噪音,更深刻地描述出了當時絕望的內心意境。最后以一聲泛音強掃干凈的結束全曲,給演奏者、聽者留下了無限的遐想空間。
樂曲經過精心揣摩,既保持了汪派原譜鏗鏘有力的特點,又不過分強調戰爭氣氛,使結構精煉集中,音樂富有層次感,著重表現出了楚霸王項羽的英雄氣概和在這一歷史性決戰的悲壯結局,更多的是站在同情和惻隱的角度上表現這個“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歷史人物,所以樂曲表現的是以沉悶和悲壯為主要特色。此曲用簡單的音樂語言表達了豐富的故事內容。在琵琶演奏時需要以精湛的指法技巧和深厚的內在修養,力求“ 以形寫神,形神兼備”,這樣才能最終達到琵琶武曲表演的完美境界。
劉德海先生說過用什么樣的情感去宣揚什么樣的理念,用什么樣的音響去抒發什么樣的情感,用什么樣的技法制造什么樣的音響,用什么樣的音響來表達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新編《霸王卸甲》古為今用,源于傳統又高于傳統,是當今琵琶作品中的一首經典之作。
參考文獻:
[1]莊永平.琵琶手冊[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2]袁靜芳.民族器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李景俠.中國琵琶演奏藝術[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4]劉德海.劉德海傳統琵琶曲集[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
[5]張前.音樂美學基礎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6]張前,王次炤.音樂美學基礎[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