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伶
摘要:手風琴來源于“歐洲”,不同于其他鍵盤樂器,是屬于活簧類樂器,是運用中國笙簧發音原理形成的。手風琴是在新中國成立后才興起和發展起來的,到了今天手風琴在我國人民群眾中得到了廣泛的普及。對于手風琴的演奏者來說,對作品完美地展現是很重要也是必不可少的。由于手風琴特殊的發聲原理——通過手指觸鍵來打開音孔,再推拉風箱使簧片震動,完成發聲的過程,所以在演奏中風箱的運用和觸鍵的控制尤為重要。可以說手風琴風箱的運用,直接影響到手風琴的音色、力度、流暢性以及音樂作品風格的表現。因此在教學中,教會學生如何把握與控制手風琴的音色成為了重中之重。
關鍵詞:手風琴 演奏
一、什么是音色
音色顧名思義就是——音樂的色彩。音色的演繹不僅是一種技巧,也是對作曲家的作品風格、思想感情的展現。作品的多樣化造就了音樂色彩的多樣化,我們要把握每首音樂作品的風格,才能演奏出作品所要闡述的情感,并融入自己的演奏風格,表現出手風琴的音色美。
不同的音色表現出的情感也不同,優美抒情的旋律,演奏時音色要柔美、細膩;歡快、熱烈的旋律,演奏時要短促、活潑;氣勢磅礴的旋律,演奏時要飽滿、明亮。例如:我們所熟悉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手風琴原創作品《天女散花》中,用連續并緊張的輪指模擬了中國民族樂器“琵琶”的音色;以模仿竹笛聲,來向人們展示一幅祥和、安靜的圖畫,體現了江南絲竹的柔美。這些都表現出,在一首作品中,音色的感染力與藝術性。不同作品,運用的音色必然不同。所以音樂的處理是否恰當,必然會影響藝術表現的成功與否。
二、如何發揮音色的美
不管學習什么樂器,都是通過樂器本身,來學習音樂,感受音樂的美。因為音樂可以用來宣泄和寄托人類的各種情感。在演奏手風琴時,如果只注重雙手的技巧,而不去注重音色的藝術表現,那么就使作品失去了其本身的渲染力,使音樂呆板沒有活力,不能感染聽眾。只有將雙手技巧與音色的藝術表現有機結合,手風琴才會發出令人陶醉的聲音。
在教學中我們會看到這種情況:相同的作品,不同的人來演奏,譜面各類標識都準確無誤,技巧嫻熟,可是音樂表現力不同。有些學生只會炫技,缺乏音樂表現,使作品空洞、呆板;而有些學生不以炫技為目的,而是把豐富的音色完全融入作品的藝術表現中,他們的演奏以其豐富的情感而動人心弦,使作品充滿了生命力。
三、學會用聽覺去感受音樂
在教學中,向學生強調聽力的重要性。音樂本來就是一門聽覺藝術,音樂的實踐活動都是以聽覺為基礎的,所以在教學中首先要教會學生如何用“耳”聆聽,用聽覺去感受音樂,不僅對欣賞音樂有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是學習音樂以及演奏時表現技能必要前提,教學效果才能更好地展現;聽力直接影響到對作品演奏的音樂表現力,可以直接表現出演奏者音樂素養的高低。由于聽力的重要性,下面談談教在學中應該如何引導學生進行學習:
(一)引導學生重視“視唱練耳”這門課,“視唱練耳”是很重要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其目的是讓學生系統的學習音樂,掌握音樂中的重要因素,練就靈敏的耳朵,提高耳朵對音樂的感知力,培養學生的聽覺能力以及藝術情趣,對演奏者在以后的音樂學習方面有著很重要的作用。通過對這門課程的學習,老師用豐富的音樂理論(理性認識)傳達給學生,使學生可以把音樂理論(理性認識)通過自身理解,上升為感性認識(生動的音樂形象),并融入演奏中,可以提高學生讀譜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對學生進行音樂想象力的培養。也就是對樂譜進行深層次的理解,除了掌握樂譜的音樂理論知識,最重要的是對樂曲的深層次理解,包括樂感的引發,風格的把握,藝術修養的提高,都可以讓學生通過“視唱練耳”課程的學習來掌握。由此看來,聽覺的訓練與音樂的表現都離不開這門課程,是非常重要的基礎性理論課程。
(三)訓練學生的內心節奏感。節奏是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不同長短和強弱的特點,演奏時要對“節奏”有精準的把握,才能演奏出作品的節奏韻律和韻味。在教學中,以訓練節奏感為目的,要求演奏時不能用肢體來打節拍,用內心來準確地把握各種節拍;由于節奏感比較抽象,很多學生在學習時興趣不高,需要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就要從現實生活入手,挖掘節奏,尋找節奏。如:汽車鳴笛聲、鳥叫聲、鐘表秒針的滴答聲等等,讓學生仔細聆聽,尋找這些生活中的節拍,并能找到規律,模仿這些節奏,不僅從中體驗到了快樂,也對節奏有了更細致、深刻的理解。在演奏時具備了精準的節奏感,就能對音色有更好的把握。當我們的手指下鍵的那一刻,將音符演奏出來之后,就要用我們的“耳”來聽辨,判斷出發出的音響和節奏是否和自己設想的一致,用“心”去表現音樂的美感,去感受音樂。
四、音色與表現力的統一
首先在演奏手風琴時,為了保證演奏音色的質量,應做到身體的每個部位都要處于放松狀態——包括肩部、手臂、手腕、手指。因為用放松的狀態去演奏時,才能使音色輕松、有彈性。可以說音色是演奏的前提和基礎,如果沒有音色談何音樂表現呢?手風琴的演奏與聽覺要統一,才能使演奏出的音色與作品內涵一致。例如:當演奏柔美的音色時,身體放松,將內心情感抒發到手指,并用指尖力量盡量貼近琴鍵,演奏出的音色效果連貫而又圓潤。因此我們可以證明,肢體、心靈與琴身是相互依存的。有很多學生在演奏篇幅較長,難度較大的大型作品時,總是力不從心,在演奏中由于身體的每個部位都高度緊張,不松弛,所以根本無暇顧及演奏時的音色和音樂表現力,表現不出作品的內涵。這種現象多數由于,演奏者過度緊張,心理素質不好,對作品的把握缺乏信心造成的。所以,在演奏中,只有具備放松自然的狀態,才能獲得各種自己想要表達的音色;與音樂作品相符的音色才能更好的發揮藝術表現力,演奏出的音樂才能打動聽眾。
最后,音色與藝術表現的統一,還離不開我們對作品的理解和認識。由于每首作品表達和傳遞的情感不一樣,那么我們就要對作品進行深入的理解。例如:作者的風格和派系、創作的背景、作品所表達的情感、曲式曲調的分析等、不同的時代音樂特征不同。只有對作品仔細的剖析,在演奏時才能更準確地把握樂曲的音色與音樂藝術表現。
由此可見,音色與藝術表現不統一,就達不到我們學習音樂的目的,而藝術表現如果沒有音色美的渲染,同樣也只是空談。有些教師和學生對聲音音色的訓練不重視,而把教學和練習的注意力放在狹義的演奏技巧訓練上,而忽視了手風琴豐富多彩的音色變化,缺乏鉆研與思考的精神,致使音樂作品失去應有的活力,手風琴的音色也失去了美感。還有一些部分教師和學生對聲音音色過于重視,而忽視了對駕馭音樂作品總體藝術性能力的培養。
成功的演奏者注重的是音色的美,音樂的感染力,而聽眾關注的是在音樂中的審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