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電話

如果A-Lin以她的本名“黃麗玲”出道的話,多年走來的蝴蝶效應,或許會和現在不太相同——當然了,那也是個溫柔美麗的名字,但“A-Lin”更具一股獨特的氣質,一如她首次亮相就展示給人們的堅強氣息,以及從容不迫的外在氣場一般。“A-Lin”這個名字像她的歌聲一樣緊緊抓住了聽眾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A-Lin是阿美族原住民,嗓音渾厚、質感純粹,卻還有著驚人的圓潤與精致,這是她與其他高音歌手最為不同的地方。大部分唱將女伶都為了追求高音而使嗓音變薄、變尖,在追逐總體平衡的邏輯中犧牲品質,而A-Lin卻在高度、廣度構成的立體層面上有十足的功夫。聽她的歌曲,常給人十全十美的感受——低音游刃有余,高音扶搖直上,二者之間切換自如,最重要的是,不論高音低音她都能保持同一音色不變,緊實、堅固,毫不減弱,毫無失真,更不必擔心她會在最高點破音。在高音群體中橫向比較,“精致”是她的標識,“細致”是她的特色,節奏沉穩、力道扎實,形容其“完美”都覺得不夠貼切。雖然有如此天賦般的嗓音,但A-Lin仍然表示:“如果只是在唱技巧,歌是不會感動人的。”除了演唱實力外,對音樂全情的投入,對歌詞故事的切身透析,更是萬分必要的。迄今發行的7張正式版專輯中的72首歌,正像陪伴A-Lin音樂事業第一階段的72個動人故事。從第一個唱到最后一個,她也漸漸地走向了升華。
A-Lin從小就喜歡唱歌,據說8歲時就拉著妹妹走在家鄉的海灘,大唱Madonna的經典歌曲。而后經過父親的教導、合唱團的磨練,12歲便開始學習創作音樂。中學后,A-Lin頻繁的登上舞臺,贏得各類歌唱比賽的冠軍,青春時代就有了Pub駐唱的經驗,這些履歷都為她正式出道奠定了雄厚的基礎。前兩張專輯讓她分別入圍第18屆金曲獎最佳新人獎、第20屆金曲獎最佳女演唱人,雖然至今仍未摘得歌后桂冠,但才31歲的她,音樂前路還充滿希望。
2006《失戀無罪》——孤獨萬歲,失戀無罪
很多人喜歡華語歌的理由,并非只在于母語情結——因為歐美流行音樂的內容往往太過物欲,對感情的細膩剖析太少,這并不是“用哪種語言來演唱”的簡單分別。所以,失戀、熱戀的人依然鐘情華語歌曲,熱愛在字里行間聽到的絲絲慰藉。唱“慢情歌”的歌手因而受寵,更容易接近聽眾的內心。A-Lin出道的時期非常合適,2006年,前一輩的天后歌伶張惠妹正處于微妙的轉型期,而與A-Lin同為臺灣原住民、亦以嗓音出眾的歌手戴愛玲正落入低谷,其他流行女歌手則全心全意糾結于電子曲風。談不上誰的接班人,但A-Lin輕而易舉地抓住了流行樂迷的心,填補了一時的音樂空白。出人意料的是,A-Lin就此站住了腳,讓人們篤實記住了她的聲音與容顏。
《失戀無罪》這張專輯在當時來說,曲風絕不算突出、新穎,但因為A-Lin的演唱實力,刷新了許多抒情歌曲的極限。就同名主打《失戀無罪》來說,便是以A-Lin的聲音為藍本設計打造,副歌旋律、大量尾音、轉音,很多為高音歌手服務的特色包含其中,一聽便不是傳統、安全的抒情俗作。也許因為同期大量新人歌手出道失敗,A-Lin的公司一次投入就十分徹底,力求展示她最完美、最優質的一面。就現在來看,這一步是非常成功的,為A-Lin帶來了很多優勢。《失戀無罪》是一張堪稱完美的新人唱片,亦是特別難得的新人好料。
A-Lin的高音、對慢歌的駕馭度前面已經提及,而《失戀無罪》還透露了另一份心思——歌曲類型五五均分,即快歌、慢歌各占一半。除了慢歌展示高音的極致力道之外,快歌一律是激昂的中快板流行搖滾,情緒奔放異常。其實當年除了《失戀無罪》,A-Lin作為新人驚艷的作品便是專輯的快歌主打Ah Ah,雖然后期這首熱辣的搖滾漸漸被人遺忘,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A-Lin音色特質的全面性,讓人聽到她可以掌控、駕馭的曲風領域。在貝斯與鼓點的強烈鋪陳下,她一改《失戀無罪》中的深沉與悲慟,盡情展現性感、純粹的一面,以同樣實力的唱腔,將這首兼具搖滾、舞曲風格的英文歌完美地演繹下來。性感冶艷中還透出一絲小小的黑暗,也讓人看到A-Lin個性的另一層面。《假娃娃》《新的自我》Beautiful,首首快歌更將這種情緒累加起來,讓專輯的氣場持續不落,避免了人們將A-Lin過早地視為“純治愈系”的偏頗狀況。“她也可以很Rock”——這似乎是歌曲想表達的初衷意味。
不過,A-Lin的高音厚嗓畢竟是最需推薦的重點。《我還是不懂》《四季》《位置》以及由A-Lin自己填詞、音樂才子陳忠義譜曲的《回家》都是她迄今仍被關注的經典。《我還是不懂》副歌部分的高音表現,甚有Christina Aguilera的性感風韻,這支慢歌演唱方式的多段變化、主唱音軌與和聲音軌的互相輔助,都為單純的“飆高音”提供了十足的新鮮感。綜合來說,《我還是不懂》也體現了A-Lin作為高音歌手的全部特色——完美沒有瑕疵、渾厚不失圓潤,沒有尖銳的鋒刺,卻又有直扎人心的力量。《失戀無罪》作為出道首張專輯,不但將A-Lin的實力徹底展示,還揭示了她能掌控的曲風范疇,可謂盡善盡美。匹配當下流行,又充滿經典情思。
2008《天生歌姬》——不再去想別人怎么看,就是喜歡自己很勇敢
雖然首張專輯一鳴驚人,但A-Lin卻絲毫沒有做偶像的包袱,隔年就毅然決然投奔了自己的真實人生。結婚、生女,這些一般新人歌手絕對不會碰觸的事情,A-Lin完全沒有顧忌地做了。雖說A-Lin是實力派唱將,不需要靠獨身、緋聞去增加噱頭、話題,但懷孕一年的休憩期,流行市場可不會給你等待的耐心。好在同年臺灣歌唱比賽節目《超級星光大道》大熱,無數選手爭相演唱A-Lin《失戀無罪》中的歌曲,那情景,就像在呼喚一個成名多年、卻因家庭原因退隱歌壇的老歌手一般,致敬、崇拜的情思無處不在。這間接證實了A-Lin第一張唱片成功的程度,而邁入婚姻生活的坦誠與率性,更符合了我們談到的所謂“A-Lin”式的精神作風。
千呼萬喚,2008年A-Lin終于回歸樂壇。第二張專輯《天生歌姬》名稱乍看夸張,但卻表達了公司對她重振旗鼓的信心。專輯開始大量采用搖滾曲風的作品,不惜打破首張專輯制造的平衡感。兵來將擋,A-Lin的表現依然精彩、震撼。主打歌《做我自己》就像是對兩年來銷聲匿跡的交待,大聲唱出:“我不再去想別人怎么看/我就是喜歡自己很勇敢!”自己撰寫的歌詞、百分之百來自于內心的真實表達。其他主打歌曲如《今晚你想念的人是不是我》《偽裝》都有十分激昂的高音展現,Love Will Live Forever、《愛歸你》也緊隨其后,讓緊密的節奏持續不散。《天生歌姬》是A-Lin音樂事業中最搖滾的一張專輯,卻偏偏發行在她邁入婚姻之后,與常人想當然的“瘋狂只能在青春”大相徑庭。打破偏見,沖出枷鎖,A-Lin的做派就像她的快歌一樣雷厲風行。身兼歌手、妻子、媽媽等多重身份依然有這樣的勢頭,真實生活的滋潤,讓音樂中的情感更加強勁。
《難得》和《P.S.我愛你》是《天生歌姬》的抒情主打,保留了第一張專輯的賣點優勢,在唱片中顯得十分突出。《難得》講述生命中錯過的美麗戀情,由著名音樂人古皓包辦詞曲,音樂的故事性十分強烈:“那時我們不害怕犯錯/那時以為天空多遼闊/我以為我成熟/以為從此就自由/愛沒有回來了/你已經離開我/回憶緊緊纏住我/像當初不肯分手”……鋼琴的鋪陳、弦樂的加持,傳統抒情旋律與深沉的高音結合,流行性、經典性都收到了令人滿意的效果。A-Lin的嗓音再次讓人感到“渾然天成”的含義,也讓“天生歌姬”的說法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它不再是一個宣傳噱頭,而是一種實至名歸的形容。《天生歌姬》因為銷量甚佳,進而發行慶功版CD并命名為“星光傳唱特別版”,還再次收錄了《失戀無罪》和單曲《愛,請問怎么走》。通過《超級星光大道》的宣傳熱度,兩者互借東風,達成了雙贏的局面。
2009《以前,以后》——以前說的不是以后,快樂不該變成彩虹
《以前,以后》應該說是A-Lin最冷門的一張專輯。但往往越被市場忽略的,越是充滿音樂性的佳品。在這張專輯中,何啟弘、黃祖蔭、張震岳、姚若龍、鄔裕康、徐世珍、武雄等“純技術級”的音樂人都貢獻了自己的作品,A-Lin亦有自己作曲,可以說專輯含金量很高。但或許是趕在年末發行、搶占金曲獎報名的原因,唱片商業味道太濃,也沒有太多品嚼、回味的時間,匆匆上市、匆匆改版、匆匆下線。專輯文案聲稱——“以前,大家都K《失戀無罪》;以后,大家都K《以前,以后》”,但諷刺的是,《以前,以后》整張專輯都沒有什么傳唱色彩強的K歌熱曲,因為優秀的制作人不會去貼合簡單、易記的旋律,也自然不會涉獵快熟的主打作品。音樂性、傳唱性兩者本來沒有矛盾,但《以前,以后》的本質立場與宣傳姿態有些大相徑庭,不倫不類,遭遇尷尬亦是必然。
以前幾首歌為例——何啟弘的《分手需要練習的》、姚若龍的《以前,以后》以及張震岳的One Life都不具有流行傳唱性,且前兩者的旋律還是分層遞進式:斷層多、落差大,完全不符合K歌的順暢要求,乍聽還會使人分神;但這樣的手法若只從音樂性的層面考量,就又變得十分高明了——慢熱、戲劇感強、與歌詞配合度高、有深度、回味無窮。《以前,以后》中這樣值得細嚼慢咽的作品太多,但反過來說,都不會讓人第一時間產生好感。A-Lin自己作曲的《快樂生活》、美式搖滾的《開竅》、弦樂澎湃的《勇敢的不是我》也都是以玩弄編曲為目的,沒有流露出推向大熱的企圖心。而《完整的浪漫》《一不愛二不休》則是為了展現A-Lin全新的Jazz、R&B唱腔,這樣捋順下來,專輯到底在表達什么、傳播什么也變得不太清晰了,就像一桌沒有主打概念的四方招牌菜,單獨拿出來都很美味,放在一起卻有些影響胃口。《以前,以后》這樣一張難以辨別好壞的拼盤,充滿專業與市場效應的矛盾、流俗與慢熱的干戈劍戟。
幸而感人的作品依然存在——A-Lin在臺灣“921地震”后,曾去南投學校照顧原住民學生。她透過自己的歌聲與災民互動,交付他們誠摯的真心。親眼所見的苦難讓A-Lin嘗到生活的本質,歌唱使人遠離傷痛的音樂,加持在她的信念中。專輯最后一首歌曲《家》應該是在那之后的感悟,唱著“Oh Family/我們不會改變/守護到永遠/Oh Family/就算這世界被摧毀/我們不會改變/守護到永遠”,宣揚不斷前進的正面能量。這首歌更是當地關愛弱勢兒童公益計劃的主題曲,將大愛貫徹到現實生活的角落,不再空洞無實。以前,以后,此時的A-Lin到了第一個轉折期,對音樂、市場的考量也漸漸變得復雜起來。
2010《寂寞不痛》——寂寞不痛,痛在念舊
《寂寞不痛》讓人們找到了A-Lin最初《失戀無罪》的那股純粹感。專輯的名稱也像對仗工整的下聯,暗示了這張專輯的優質。果不其然,《寂寞不痛》不但沒有令人失望,還成為A-Lin最出色的唱片——不論在經典性、傳唱性、專業性上都有百分之百精彩的表現,可謂綜合了前三張專輯“新鮮、強勁、內斂”三大特征于一身,唱腔也有了新的進步,凡所應有,無所不有。除了主打歌《寂寞不痛》之外,第二波推薦曲《給我一個理由忘記》至今仍是A-Lin登臺必須演唱的作品,找來鄔裕康(經典作品:張惠妹《原來你什么都不要》)填詞,寫出了人們面對愛情結束時的痛徹糾結,把萬般深剜、不得要領的情緒刻畫得字字到肉,達到了歌曲內在、外在,乃至與歌手本身紋絲合縫的程度。《寂寞不痛》整張唱片就像是《失戀無罪》的創新續章,描畫了一個在情感詮釋上更加細膩、成熟的A-Lin,將原來溫暖、純粹的特質加入化學作用,而不僅從任何一個單獨的層面考慮。
首先,《寂寞不痛》包含了大量新曲風。除了傳統的抒情之外,R&B、靈魂樂、搖滾、舞曲、電子、爵士、民謠、另類都有涉獵,打破了從前以抒情歌曲為平穩基礎的發片方式,第一次追求“音樂元素”上的新穎。比起同期以此為看家法寶的歌手們,A-Lin又有優秀的嗓音作保障,讓競爭力頓時變得強勁。專輯的十首歌都有值得推薦的重點:《寂寞不痛》深刻痛徹的情感表達、《給我一個理由忘記》歌詞與聲音表現的完美契合、《Lin極限》首次演繹美式舞曲的出彩、《不管幸福來了沒有》鋼琴陪襯下絲絲入扣的張力、《我不想他》電音合成器的微妙效用、《抱緊一點》唱將女伶風范的高潮起落、《愛就愛》流暢自如的中音R&B、《我能體諒》爵士風韻的哀傷與冶艷、《稀有動物》冷冽詭秘的電子搖滾,以及《逃避沒有不好》可謂達到滿分的和音與旋律——十首歌一氣呵成,沒有唱功疏漏、沒有節奏停歇、沒有情緒斷層、沒有審美疲勞,只有全面、到位的音樂制作與歌手表現,幾遍循環仍讓人感到意猶未盡。
《寂寞不痛》這首歌是由當時還未出道的內地音樂人李榮浩創作的,而《不管幸福來了沒有》則是由星光幫出身、金曲獎新人徐佳瑩譜寫的。去年李榮浩也一樣摘得了金曲獎最佳新人,這些交集都體現了A-Lin與金曲獎的緣分。不出所料,《寂寞不痛》發行后在口碑、銷量上都得到了理所當然的好成績,改版三次,最終使A-Lin入圍第22屆金曲獎最佳女演唱人,與歌后位置僅差一步。她在金曲獎頒獎典禮上的表演受到一致好評,更引發網絡上積極、熱烈的評論與回饋,A-Lin有了真正豐收的一年。
2011《我們會更好的》——我已經放手,而你放過了嗎?
也許因為《寂寞不痛》帶來了太多的榮耀與佳績,接下來的一步總是異常難走。但即便這只是聽眾的偏見,也依然不能彌補2011年《我們會更好的》專輯陷入相對平庸的窘境。從結果上看,這張專輯不但沒有留下任何一首傳唱曲目,音樂上的表現也給人極大的審美疲勞。才剛結束上一張專輯的成功,簡直不能相信這種質量上的斷層。A-Lin的嗓音、唱腔當然是不變的,但整張專輯的搖滾編曲,實在讓人太難以理解了——與早期聲張個性的《天生歌姬》或劍走偏鋒的《以前,以后》都不相同,《我們會更好的》是一種從內到外的貧乏,連篇累牘的搖滾風格讓人昏昏欲睡,不論快歌、慢歌,都像悶熱下午不清醒的意識,粘在一起分不清界限。
專輯第一首歌曲《大大的擁抱》尚有一分新意,從歌詞、旋律來說都有些異域風味,如果從這一點出發延伸至整張專輯,也算帶來特別的新鮮感了。但偏偏一曲作罷,沒有后續就草草結束了。專輯的前幾首歌《無路可退》《我很忙》《算了吧》連在一起毫無記憶點,幾乎分辨不出除了速率外有什么區別。像《1828》這樣的美式Teenage搖滾也十分老套,而居然兩首相隔之后又出現了一首《乖》,旋律、編曲毫無分別,聽得人如墜云霧。唱片為了增加概念感,在開頭、中間、末尾分別加入了三支插曲,并毫無意義地以“Intro”、“Interlude”和“Outro”命名。仿佛唱片公司也沒有從《寂寞不痛》和金曲獎的熱潮中清醒過來,繼續馬不停蹄地為這張專輯改版,力圖達到上一張的銷量效果。而聽眾的耳朵是清醒的,大部分歌迷都表示這一張“太過保守平庸”,不但沒有突破,連起碼的基本水平都沒有做到。
若說專輯一無是處也不可能,畢竟一張唱片是太多人合作的結果——經典搭檔李榮浩與姚若龍的強強聯合,讓《不是不滿足》成為專輯唯一值得一提的作品。姚若龍的歌詞信息量很大:“哪里海洋最浪漫/能治生活疲乏/狠心離得開總會變成摩擦/責任會讓愛有另一種復雜/不能太倔強太有想法/妥協到快遺忘自己/有些害怕”。仿佛愛情文學一般的文字流淌在鋼琴旋律中,讓人不得不平靜聆聽歌曲所述的感情哲思。李榮浩的作曲依然出色,主歌平穩爬坡,副歌幽怨婉轉、情緒排山倒海,轉音處辨識度高,節奏緊密扎實不冷場,與歌詞的意群十分貼合。可惜,《我們會更好的》整體沒有這種出色,公司全心全意投入到專輯的預購、改版等周邊活動中,有意無意地忽視了A-Lin成功后的第一個步伐。
2012《幸福了 然后呢》——幸福了,然后呢,愛情用什么再確認?
《幸福了 然后呢》是A-Lin在老東家的最后一張專輯——幸而大家都從《我們會更好的》的陰霾中清醒過來,明確了這一步到底該如何做下去。新專輯開始讓A-Lin接觸與現實生活貼合的概念,并涉獵婚姻話題,不再是分不清年歲、無盡戀愛的老生常談。“曾以為最美麗的愛情,停留在幸福快樂的日子,但是幸福了,然后呢?”這樣的宣傳語給人以成熟睿智的感受,以A-Lin的音樂歷練、較早的婚姻生活,足以駕馭這樣的風格了。A-Lin從前的專輯都是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唱誦愛情,這一次將自身影射在歌曲中,自然為音樂增加了很多真實感。
主打歌《幸福了 然后呢》是由上一張專輯創作了《大大的擁抱》的Skot Suyama (陶山仁治)編曲,這位集結了瑞典、英國、芬蘭、日本血統的美國音樂家,給予新歌豐富的World Music血液,尤其副歌后的和音高潮,甚有難以言喻的異域風情。除了陶山仁治之外,其他的本土音樂人也不約而同地將這張專輯拉向統一風格——由宋念宇(即歌手小宇)創作甚有Adele即視感的Woman In Love、結合電子說唱的元素《920》、由林夕作詞的《圍城》都將史無前例的風格帶入A-Lin的新片里。尤其是后者《圍城》,林夕以A-Lin的個人婚姻視角為出發點,將“圍城”代表的婚姻概念延伸到音樂中,描寫了從“愛情到生活”的喜樂悲歡。“遠離孤獨的人山人海/滿足得沒什么要期待/好像贏了人生決賽/在圍城里張燈結彩/好像終于能/對全世界有個交代”直白、坦率的表達,將與A-Lin處境相同的女性心理搬上臺面,在“幸福不幸福”、“滿足不滿足”的愛情哲學中認真探索。當然,A-Lin并沒有不幸福的婚姻,只是借由音樂將這一角度的女性心情最大化,以歌曲方式表達出來,產生“移情”的心理學、精神分析的作用。這樣看來,《幸福了 然后呢》這張專輯相當深刻,在音樂上有了非常深層的挖掘。
作為與老東家合作的最后一張專輯,A-Lin有很多妥協,也有很多突破,只是惋惜這新意來得太晚,沒有接上《寂寞不痛》的足跡迅速進入這個主題。譬如,與臺灣原住民音樂人舒米恩合作的《懂得》如果出現在《我們會更好的》時期,或許能創造更多的傳唱佳績;舞曲推手陳鎮川作詞的《笑笑的》電子Diva的新鮮感也許能躋身流行一線;陶山仁治和唱作歌手庭竹聯手作曲、A-Lin自己作詞的Purple Rain大概能帶來多元合作的話題;更不必說有家鄉、故土、環境概念的感人作品《最后的天堂》如何發揮影響力了。這些歌曲既沒有速食時代的喧囂,也沒有迷惘時期的艱難貧乏,以真實生活為基底、以創作能力為武器,本能拿下更多的優秀成績,卻無奈于即將分手的合約,即便叫好叫座,也難力挽狂瀾。
2014《罪惡感》——是誰為愛說著謊話,抵抗不了想飛的渴望
A-Lin加盟新東家SONY音樂之后,立即就決定要走全新的音樂路線。她還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這些年一直在喊高音,現在有些累了。”她決意要走深沉、平穩的成熟歌路,此時蛻變可謂天時地利。依憑老公司最后一張專輯《幸福了 然后呢》挑戰女性心理的成功嘗試,全新專輯《罪惡感》跨度延續了這個邏輯概念:“探索愛情里的罪惡感,尋找婚姻里的平衡感”這樣的標題強力打出,A-Lin甚有將自己生活“全面揭示”的覺悟。《罪惡感》呈現出一股精致的深沉,這樣看來,與我們最初認識她的那種“精致認識”相仿。專輯的幕后班底驚為天人——有包括陳建騏、方大同、宋念宇、黃偉文、林夕、Matzka在內的金曲獎超級陣容,還有李榮浩、徐世珍、鄔裕康、葛大為、嚴云農等有過多年合作的精選音樂人,《罪惡感》所能達到的新目標,一定是大家一直期待的。
這張新專輯的整體色彩,正如A-Lin之前所說的那樣——“累了,不想再吶喊”。專輯大幅度地減少了如《失戀無罪》《寂寞不痛》一樣的強勁主打歌,取而代之,選擇了更多內斂、寸勁十足的中慢板歌曲。但這并不代表高音歌曲消失了,這是兩個概念:摒棄的只是動輒撕心裂肺、歇斯底里的姿態,讓“對聲音的控制”轉變為“對情感的控制”,也就是說,新專輯玩味的是內在情感,而非外在模式。舉個例子,同名主打歌《罪惡感》里仍然有非常精彩的高音展現,但出現的時間并非是以副歌為界,而是以情緒的重點為界。那是靈活的、可控的,更具有一種Live式的自我性,有一鏡到底的觀感。多首歌曲如《我值得》《我笑到都哭了》《難得孤寂》都有這種自如、雅致的隨性風味,但力道卻依然很足,毫無敷衍。不再沖撞、不再使用蠻力,只有一切盡在帷幄的沉穩姿態。
A-Lin的專輯歷來都有搖滾曲風,而由于流行搖滾日漸失去吸引力,《罪惡感》終將時下流行的“電氣搖滾”成功舶來,以電子、合成器、數字鍵盤與傳統Band結合進行編曲,讓審美疲勞從聽眾的耳朵里消失。其他的音樂風格比較均衡,中板抒情、靈魂樂、放克、電子舞曲都有各自的代表作,像《我們會更好的》那樣失敗的選曲沒有再次出現了。《罪惡感》總共發行了四個版本,每一個造型都刻畫了女性在生活、家庭里的姿態,與歌曲講述婚姻的意義相符。強調現代人步調盲目、對婚姻愛情倒錯糾結,相處、相知越來越復雜,失去純粹的本真,跌下生活的平衡木……這一切的喜怨糾葛,都在《罪惡感》中有所警示。
唱完7張專輯72個故事后,“天生歌姬”到底還在嗎?其實想想,我們每個人都不會永遠保持最初的樣子。即便最初是美好的,是成功的,我們仍想要試圖改變,這是伴隨成長、求知、前進所必須付出的代價,亦是常情。從鐵嗓的歌姬,到今天剖析婚姻哲學的女伶,A-Lin的確變了,但變化,也等于進化。伴隨這些音樂故事,她從歌唱別人到歌唱自己,她越來越懂生活,越來越真實。這份純粹,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