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鐵力

畫家簡介:
畢冠良,1964年6月出生,北京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高研班導師,文化部藝術考級委員會學術委員,中國山水畫協會副秘書長,中國山水畫創作院藝委會主任,中國民主建國會會員,北京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書法家協會會員,原《求是》雜志社《紅旗畫刊》欄目主持、撰稿人。
近些年來,中國畫的教學培訓如雨后春筍呈現出蓬勃之勢,清華美院是中國高等美術教育的一處重鎮,培養了大批的美術人才,特別是學院開展高研班以來為美術教育者提供一塊更廣闊、更深入地培養創作型人才的沃土。在這片沃土上創作經驗得以交流,創新思維得以驗證。
畢冠良是一位重視理論思考和創作實踐相結合的畫家,自成立“山水良苑——畢冠良藝術工作室”以來,通過對不同類型學生的教學總結,摸索出了一種從共性到個性不同階段,有針對性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特別是2014年被聘為清華美院中國書畫名家專項課題研修班導師以來,他在這片沃土上孜孜不倦,精心耕耘,在他周圍匯集的是一群富有藝術朝氣并把中國畫當做陪伴自己終生修為的畫家和“準畫家”們。
畢冠良首先是一位優秀的畫家,他曾先后研修于中國畫研究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國家畫院等院校,他對中國的水墨研究和創作有自己的理解和情感,在他身上有傳承的根底、學院科班的造型水平和杜大凱、龍瑞等名師口傳心授的扎實技法,這些經歷是他“藝之路”到“師之道”的堅實基礎。教學中他主張“繼古承今”與“基本功、創作力”并舉,強調傳統功底與時代氣息的結合,以學術教育思維為正途引導學生。這意味著學員要用功扎實、不求早譽、勤于思考,這正是培養當代繪畫人才之路。
藝無止境,學海無涯。畢冠良清醒地認識到,在當下的大環境中,繪畫創作人才的培養主要還是要采取集體教育的模式,這種模式便于專業的基礎訓練和人文素質熏陶,在觀摩和交流中可以盡快的提高學生對中國畫的學術認知和品味提升,開闊藝術視野和思維角度,使學生走上一條符合中國畫發展規律的學術之路。毫不夸張地說,畢冠良把學生看作是自己藝術生命的延續。在教學中,他引導學生們的藝術個性和創作精神,哪怕學生們顯現一點點的苗頭,他都極力鼓勵這種創新精神。相反,他要求學生們要保持創作的嚴謹性,可以追求真性情的藝術抒發,反對那種“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閉門造車所謂的“創作”。
畢冠良提出山水皴法的重要性,他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講,沒有皴法也就沒有中國山水畫的發展,歷代山水大家的成就都突出的體現在對皴法的貢獻上,皴法是山水畫的根本,可見他對山水畫皴法的重視。另外,畢冠良也非常重視山水畫中留白的實際物像,在他的一幅創作的作品中,在瀑布的底下巧妙地留白,形成似霧、似云的實物效果,也就是山水留白的實際意義。
從畢冠良的教學內容中,他的思維特色有稱道之處。其一,從皴法入手,以中國畫的思維方式進行強化訓練,在臨摹與創作的結合中將中國畫的意向表現的觀察方式慢慢加以理解。其二,對傳統技法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分類強化解決。其三,畢冠良認為中國畫書寫性源于毛筆,因為這個特殊工具只有以一種寫的狀態才能充分發揮它的性能,才能體現出線條的韻律和節奏,作為中國畫的學習者,不要把書法等同于繪畫的書寫性。其四,強調以學養畫的品格培養,重視綜合底蘊的體現,提倡學生對作品的文字表達訓練。他認為加強畫家文學素質的培養更利于中國畫良性有序地傳承和發展。
石濤曾說過“蒙養生活”,在畢冠良看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古人蒙養的重要環節,一個人的生活經歷和學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畢冠良曾做過律師,思維邏輯縝密,在教案中有讀書和生活的痕跡,自然帶有較多指導者的個人色彩,這是長期藝術探索中形成的風格,他也將這些藝術心得無私奉獻出來,啟發了學生們的藝術思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