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巍等
摘要:為有效預防控制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應結合其病原學、流行病學及臨癥特點,爭取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堅持以防為主,不斷完善并落實各種預防控制措施,才能高效防控該病,提高養殖效益。
關鍵詞: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流行病學;預防控制
中圖分類號:S858.2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5)03-0009-02
1 病原學
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致病原的是由山羊致病性支原體,又稱山羊霉形體(Mycoplasma capricolum subsp. Capripneumoniae, Mccp)引起的。該病原體菌體細小、無規則形狀,革蘭染色為陰性,對病羊的呼吸系統(肺組織、支氣管)有高度親和性,首先侵害呼吸系統組織,繼而可入侵(寄居)其他相鄰器官、組織引起病變。該病原對理化作用的抵抗力較弱,常用的消毒藥有3%石炭酸、福爾馬林等可在短時間內殺死病原,因而定期執行規范化的衛生治理和防疫消毒,可以抑殺多種病原菌,從而減少該病發生。
2 流行病學
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多呈地方性流行,以氣溫大幅下降、溫差波動較大、長期陰冷及賊風侵襲機體條件下最易誘發,在初春、秋末、冬季相對較多發;傳播途徑較廣泛,與病羊直接或間接接觸均可引起發病,病羊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環境(空氣),即可經被污染的空氣氣溶膠(飛沫傳染)經呼吸道構成傳染;規模化羊場不當的引種、外購羊、交易等,不堅持檢疫檢驗、隔離觀察及防疫消毒等生物安全防范措施,會加大該病在本群內的感染風險;羊舍規劃布局不合理,采光不足,管理不善,羊群長期處于陰冷潮濕、通風不暢、過度擁擠、營養不良等,就會造成內源性或外源性感染而誘發該病,發病后死亡率較高,發病率可達87%,死亡率達34.5%。
3 臨癥特點
該病的潛伏期1~20 d,病程和臨床癥狀有一定差異性表現,臨床上分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型。①最急性。病初表現高(41~42 ℃),精神萎靡,飲食欲減退或廢絕,較嚴重的道癥狀,如肺炎癥狀、呼吸困難、咳嗽、流淚、流濃鼻液等,以及肺部叩診呈濁音或實音,聽診肺泡呼吸音減弱、消失或呈捻發音。病程中后期炎性滲出液充滿肺組織并進入胸腔內,引起周邊器官、組織不同程度病變,病羊常臥地不起,四肢僵直,呼吸極度困難或伴機體冷戰;黏膜高度充血,發紺;目光呆滯,部分患羊經4~5 d窒息死亡。②急性型。病初也會出現體溫升高,隨病情發展會出現濕性咳嗽,并伴有漿性鼻涕,之后咳嗽轉為干而痛,鼻液呈黏濃性,常黏附于鼻孔和上唇,并結成干固的暗色痂垢;肺部叩診有實音區,聽診呈支氣管呼吸音和摩擦音,按壓胸壁表現極度敏感、疼痛,此時高熱稽留不退,食欲逐漸廢絕,呼吸極度困難或伴痛苦咩叫;部分病羊會出現眼瞼腫脹、流淚、分泌膿性眼屎等,以及張口呼吸、唾沫等。重癥病例可見角弓反張、共濟失調等不同程度的神經癥狀,懷孕母羊會發生批量(70%~80%)流產,后期病羊常臥地不起,機體極度脫水、虛弱,有時發生臌脹和腹瀉,以及皮膚潰瘍、丘疹等,少數病羊衰竭死亡,多數病羊轉為慢性病征。③慢性型。多發于夏季,一般無全身癥狀,體溫略微升高(40 ℃左右),病羊表現間歇性咳嗽或伴腹瀉癥狀,鼻涕時有時無,身體逐漸消瘦,被毛粗亂無光澤。此時若飼養管理不善,常易繼發或并發其他病癥,從而加劇病羊死亡。剖檢可見單側或雙側(單側居多)肺組織發生明顯的浸潤和肝樣病變,病肺呈紅灰色,切面呈大理石樣,肺小葉間質增寬,界線分明;支氣管淋巴結、縱隔淋巴結腫大;胸膜水腫、增厚,表面粗糙不平,有時與胸壁發生粘連;少數病例見肺膜、胸膜和心包發生黏連;胸腔蓄積較多積液。
4 診斷要點
結合上述流行病學特點、典型臨床癥狀及剖檢病理變化,即可初步診斷,為了保證診斷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必要時應采集病料培養并做實驗室鏡檢、細菌分離試驗等來加以確診,另外還要與山羊巴氏桿菌病區別鑒定。
5 預防控制
(1)加強外購羊源頭控制。近年規模化羊場引發本病主要是由于不當的引種、外購育成羊而引起,因此要做到堅持自繁自養,要防止引入或遷入病羊和帶菌羊,嚴禁從疫區購買種羊、育成羊,必須引進時應加強檢疫檢驗,提高該病的檢出率,嚴防引進該病陽性(隱性感染)個體;即使經初步檢疫合格的個體,在進場前也要隔離、觀察20~30 d,再次確認健康無疫后才能并群;有條件的羊場應計劃性注射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氫氧化鋁菌苗,以確保引進羊群和原有羊群獲得本病被動免疫抗體保護。
(2)加強飼管措施。加強日常飼養管理,搞好本場環境衛生治理,消除寒冷、潮濕、臟亂、擁擠等不良致病因子,同時保持羊群水草及飼料全價、均衡供應,以增強羊只體質和抗病力,減少本病發病;加強日常動態疫情監測,發病羊群應立即進行封鎖和隔離,對全群進行逐頭檢查,對病羊、疑似病羊、假定健康羊只分群隔離和治療。
(3)完善疫苗程序免疫。對于該病的病史區(場),有必要對羊群每年至少注射一次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氫氧化鋁疫苗。
(4)發病場處置措施。經確診為該病的應徹底清除可能被污染的糞污、墊料等并沖洗干凈,之后用4%的燒堿溶液對場地、用具等實施1~2次消毒滅原。對被污染的羊舍、場地等和病羊的尸體要按規范進行徹底消毒及無害化處理。
6 治療方法
筆者推薦該病臨床實踐驗證的實用處方二則:①氟苯尼考注射液(0.2 ml/kg)頸部肌注,1劑/d,連注3 d。②頭孢噻呋鈉(0.1 g/kg)+雙黃連注射液或黃芪多糖注射液(0.2 ml/kg),混合肌注,1劑/d,連注3 d。③輔治方案。實踐中,為提高該病綜合治愈率,在采取上述針療(肌注)的同時,應并加強對病羊的飼喂管理,保證均衡的飲水及飼草料供應;眼部有膿性結痂的,應以淡鹽水或濃茶水將其軟化、揭去,清洗干凈患部,并涂抹碘甘油;“糖水(葡萄糖、紅糖、白糖)+雙黃連口服液+復合氨基酸”混飲,重癥灌服,1~2次/d,連3~5 d,有助于患羊排毒利尿、恢復食欲、加速康復。
7 小結與討論
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往往發生于集中放牧且有外地引進的山羊羊群中,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于寒冷、潮濕的季節多發,群體內不論品種、年齡、性別均會感染,成年羊發病率高于幼羊,懷孕母羊發病后死亡率高于其它羊只,但該羊場出現青年羊發病率與死亡率均高于成年羊,可能是因營養不足導致小羊本身抵抗力差的原因而引起。
對發病山羊經實驗室確診后采取了綜合措施進行防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病情得到了控制。不從疫區或其他地區引入病羊,加強飼養管理,定期消毒,定期進行體內外驅蟲,實行高床飼養,降低飼養密度,保持羊舍通風、干燥,做好冬季防寒工作,搞好環境衛生,適當補充精料增強羊的體質等是控制該病的關鍵,減少應激也是防制該病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