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華
摘要:雞患球蟲病后,死亡率高,影響雞的生長,危害養雞業的發展。實際生產中應以預防為主,及時診斷雞的球蟲病,選用安全高效、價格合理的球蟲藥進行治療,以提高養雞經濟效益。
關鍵詞:雞;球蟲病;球蟲藥
中圖分類號:S852.7;S858.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5)03-0031-02
雞球蟲病是養雞業中危害最嚴重的疾病之一,特別是在南方地區,由于氣溫高,濕度大,利于球蟲卵囊的生長發育,常常呈暴發性流行。球蟲病常引起15~50日齡的雛雞發病,病雞死亡率高達80%,病愈的雛雞生長嚴重滯后,抵抗力降低,易患其他疾病。
雞主要的艾美耳球蟲有7種:①柔嫩艾美耳球蟲。主要寄生于盲腸。②毒害艾美耳球蟲。其第一、二代裂殖生殖在雞小腸,第三代裂殖生殖和配子生殖在盲腸。③布氏艾美耳球蟲。主要寄生于小腸后段、直腸和盲腸近端區(其他六種球蟲均不寄生此區)。④堆形艾美耳球蟲。主要寄生于小腸前段。⑤巨型艾美耳球蟲:主要寄生于小腸中段。⑥和緩艾美耳球蟲。主要寄生于小腸前段。⑦早熟艾美耳球蟲。主要寄生于小腸上段1/3處。
1 臨床癥狀
根據病程長短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型多見于幼雞,病雞精神沉郁,羽毛松亂,食欲減退,泄殖腔周圍羽毛為稀糞所粘連。后期病雞運動失調,翅膀輕癱,食欲廢絕,冠、髯及可視黏膜蒼白,拉棕紅色血糞。雛雞死亡率在50%以上,甚至全群死亡。慢性型多見于日齡較大的雛雞(2~4月齡)或成年雞,臨床癥狀不明顯,病程可至數周或數月,病雞逐漸消瘦,足和翅常發生輕癱,間歇性下痢,有血糞,但死亡較少。
2 病理變化
柔嫩艾美耳球蟲的致病力最強,常使雛雞大批死亡。此種球蟲主要侵害盲腸,急性型病癥可見兩側盲腸顯著腫大,充滿凝固新鮮暗紅色血液,盲腸上皮變紅或脫落。毒害艾美耳球蟲致病力僅次于柔嫩艾美耳球蟲,損害小腸中段,高度腫脹,有時可達正常體積的兩倍。腸壁增厚,有明顯的淡白色斑點,黏膜上有出血點,涂片可見直徑達66 μm的巨大的第二代裂殖體。堆形艾美耳球蟲的致病力中等,病變可從十二指腸的漿膜面觀察到,病變腸黏膜變薄,覆有橫紋狀的白斑,外觀呈梯狀;腸道蒼白,含水樣液體。布氏艾美耳球蟲主要引起卡他性腸炎,偶見由腸黏膜脫落物和凝固的血樣滲出物所形成的腸蕊,腸黏膜有出血點,腸壁變厚,排出帶血的稀糞,精神不好,但持續數天后逐漸恢復。巨型艾美耳球蟲主要損害小腸中段,腸管擴張,腸壁增厚,腸內容物呈淡灰色、淡褐色或淡紅色,有粘性,有時混有凝血塊。由于它有特征性的大卵囊,故很易鑒別。
3 診斷
正確的診斷須根據糞便檢查(血糞)、臨床癥狀(精神狀態差,泄殖腔周圍有稀糞)、流行病學調查(幼雞及溫暖潮濕的季節多發)和病理變化(盲腸和小腸出血)等多方面因素綜合判斷。
4 防治措施
球蟲病的防治方法有免疫預防和藥物預防兩種。但免疫預防仍處于研究試用之中,藥物防治仍是目前最有效、最便捷、最常用的方法。自20世紀40年代發現磺胺有抗球蟲藥作用以來,已報道的抗球蟲藥有50多種,由于療效和抗藥性等問題,目前仍在使用的抗球蟲藥有20多種,國內應用的有10多種,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化學合成藥,另一類是聚醚類離子載體抗生素。
(1)化學合成類抗球蟲藥:主要有氯羥吡啶(Clopidol)、氯苯胍(Robenidine)、尼卡巴嗪(Nicarbazin)、二硝托胺(Dinitolmide)、地克珠利(Diclazuril)、常山酮(Halofuginone)、氨丙啉(Amprolium)等。
(2)聚醚類離子載體抗生素:主要有馬杜拉霉素(Maduramicin)、莫能菌素(Monensin)、拉沙洛菌素(Lasalocid)、鹽霉素(Salinomycin)、甲基鹽霉素(Narasin)、海南霉素(Hainanmycin)等。這類藥物的作用機制是提高蟲體細胞膜對鉀、鈉、鈣、鎂等離子的通透性,使細胞內外形成較大滲透壓差,水分大量進入,蟲體細胞膨脹破裂而死亡。但近年有關這類藥的抗藥性報道增多,特別是莫能菌素的效果明顯下降。
5 抗球蟲藥的使用原則
(1)熟悉各球蟲藥的特點,合理選擇藥物。每種球蟲藥對球蟲的作用峰期、有效蟲種不盡一致,各種藥物間的配伍禁忌、協同效果不完全一樣,藥物的安全性也相差很大,理想的抗球蟲藥標準:一是抗球蟲譜廣,性質穩定;二是能夠提高飼料報酬,促進雞的生長發育;三是組織中殘留量小,無毒性,多用途,又不影響雞產生免疫力;四是價格低廉,容易與飼料混合或易溶于水。但是對一個具體的雞場而言,還要結合自身特點加以考慮。這些因素包括:雞場的不同優勢蟲種、雞場球蟲的抗藥性特點、雞的品種(是肉雞還是蛋、種雞)、使用目的(是預防還是治療)等,各養雞場要根據本場實際,結合藥物特點選擇藥物。
(2)樹立“防重于治”的觀念,在球蟲生活史中已完成了無性繁殖期進入有性繁殖期,目前使用的抗球蟲藥絕大部分是作用于生活史前期即無性繁殖期,但球蟲對機體的危害主要在無性繁殖期的裂殖生殖階段,通過第1、2代裂殖體的發育,1個孢子化卵囊可發育成250萬個裂殖子,裂殖子的釋放導致腸上皮細胞的大量破壞,表現出臨床癥狀,重者死亡。當出現血便時無性繁殖期已經結束,此時用藥為時已晚,只能起到抑制球蟲的進一步發育和預防后期感染,保護未出現明顯癥狀或未感染的雞,對病情較重的雞基本無效。因此,雞感染后必須在前4 d內用藥才能發揮藥效。雛雞到了易感日齡2周齡后就應該使用藥物來預防球蟲病。特別是在易感染階段和流行季節(雨季)更要注意預防用藥。
(3)定期更換球蟲藥物。長期使用一種藥物,易導致球蟲耐藥性的產生,定期換藥,是提高藥效、避免耐藥性的有效方法。定期換藥主要有穿梭用藥和輪換用藥兩種。輪換用藥是季節性地或定期變換用藥,即每隔3個月或半年或在雞完成一個生長期后,改換一種抗球蟲藥。但是不能換用同一化學結構類型的抗球蟲藥,也不要換用作用峰期相同的藥物。 穿梭用藥是在同一個飼養期內,換用兩種或三種不同性質、作用峰期不相同的抗球蟲藥,即開始時使用一種藥物,至生長期使用另一種藥物,目的是避免耐藥蟲株的產生。
(4)肉雞用藥。由于肉雞飼養周期短、生長速度快,一旦發生球蟲病,其損失難以在生長期內獲得補償,因此要特別注意預防。可在雛雞飼料中用地克珠利、尼卡巴嗪、氯苯胍等藥物。在生長期飼料中,用拉沙里菌素、馬杜拉霉素、鹽霉素等藥物。
(5)蛋、種雞用藥。蛋雞和種雞生長周期長,在產蛋期內禁用抗球蟲藥,因而需從建立雞群對球蟲免疫力的角度來選擇抗球蟲藥。在雛雞飼料中使用抗球蟲效力稍差的藥物,如莫能菌素、氯羥吡啶、二硝托胺等。而在生長期使用高效抗球蟲藥,如拉沙里菌素、馬杜拉霉素、地克珠利、百球清等,但需在產蛋前一定時間停藥,以確保蛋中無藥物殘留。
(6)治療用藥。雞場一旦暴發球蟲病,必須立即用藥治療。盡管此時用藥對發病嚴重的雞失去作用,但對控制病情還是有益的。水溶性治療藥物對第二代裂殖生殖和配子生殖階段有效。因為在病情嚴重時,雞的食欲減退甚至廢絕,但仍然飲水。屬于這類的抗球蟲藥主要有尼卡巴嗪、水溶性氨丙啉、磺胺喹惡啉、二硝托胺等,是雞場必須常備的抗球蟲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