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年成
摘要:從飼養措施,管理措施,以及防疫措施等方面介紹了提高蛋雞育雛期成活率的方法,供業界同仁參考。
關鍵詞:蛋雞;育雛期;成活率
中圖分類號:S8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5)03-0034-01
育雛期蛋雞的成活率,直接關系到蛋雞場的經濟效益,要想提高育雛期蛋雞的成活率,必須牢牢把握好育雛這一關鍵環節。
1 科學的飼養措施
1.1 雛雞的飲水
雛雞入舍后,應先用溫開水配成3%~5%糖水,并按每千克水加入1 mL維生素C飲用,2~3 h后再投料開食。糖水飲用時間一般不超過6 h,以防止細菌在水中大量繁殖。以后逐漸換成白開水,連飲1周后換成普通水。
1.2 雛雞的開食
雛雞的消化機能弱,在開食的前幾天,應在飼料中添加助消化或有營養價值的添加劑,如乳酶生、酵母片等以促進雛雞的食欲。開食時將報紙鋪在育雛籠內,將雛雞料均勻地撒在報紙上,讓雛雞自由采食,少給勤添。
1.3 認真觀察,作好記錄
飼養員應在育雛室內值班,觀察雛雞的精神狀態、飲水、采食等情況,觀察室內的溫度、濕度和空氣流通等情況。育雛飼養員要逐日做好記錄并簽名,以便日后檢查。
2 科學的管理措施
2.1 適宜的溫度
育雛溫度一般要求恒溫在35~36 ℃,隨著日齡的增長,每周可降2~3 ℃,直至常溫為止。溫度是否合適,主要還要看雛雞群的精神狀態和分布情況。如果雛雞精神活潑、舒適,分布均勻,說明溫度適宜;如果張口喘息、雙翅開張,說明溫度偏高,應適當下調育雛舍的室溫;如果雛雞扎堆,出現唧唧的叫聲,說明溫度偏低,應適當上調育雛舍的室溫。溫度過高,影響雛雞的正常代謝,雛雞會出現食欲減退、發育緩慢;溫度過低,雛雞因冷而扎堆,容易引發呼吸系統疾病和下痢,嚴重時因互相擠壓而致死。
實踐證明,育雛期的溫度十分重要,隨著季節、育雛方式、品種的不同,育雛的溫度也略有差異。
2.2 適宜的濕度
濕度對雛雞的發育影響很大,尤其是10日齡之內的雛雞表現更為明顯。如果濕度過小,雛雞體內水分消耗偏大,飲水量增多,容易發生下痢,造成羽毛干燥、無光澤;如果濕度過大,雛雞體內溫度散發障礙,影響物質代謝的正常進行,特別是雨季育雛,更容易出現濕度偏高的現象,應當盡量保持地面清潔干燥。雛雞入舍后的適宜相對濕度春季為65%~70%,夏秋季適宜的相對濕度為60%~65%。
2.3 合理的密度和光照
合理的密度和光照是雛雞生長發育的良好環境。密度過大,容易造成雛雞生長發育受阻,均勻度差。陽光是雛雞健康生長不可缺少的條件,在陽光照射困難的育雛舍,要注意在雛雞飼料中補加維生素D,幫助鈣磷的正常代謝,維持骨骼的正常發育。
2.4 良好的通風換氣
通風的目的是排出育雛舍內污濁的空氣,換進新鮮空氣,又可調節育雛舍的濕度。由此可見,雛雞生長發育的好壞,與育雛舍內空氣是否新鮮有著密切的關系,空氣污濁,大量的二氧化碳、氨氣等有害氣體增多,雛雞容易發生啄癖和呼吸道疾病。保持育雛舍內新鮮空氣,是雛雞正常生長發育的重要條件。
3 綜合性防疫措施
3.1 環境消毒
進雛前2周,將育雛舍認真沖洗、嚴格消毒并將育雛室內的育雛籠、食槽、飲水器等用具徹底清洗消毒。雛雞進舍后,育雛飼養員盡量減少與外界接觸,避免疾病的傳播。
3.2 強化免疫接種
育雛期間,應做好馬立克氏病、新城疫、法氏囊、傳染性支氣管炎、傳染性喉氣管炎、雞痘等疫苗的接種。根據當地疫病流行的特點,安排其他疫苗的接種,特別是對雞場威脅大、流行廣的疫病,應在育雛階段及早做好首免和加強免疫。
3.3 藥物預防
合理用藥有助于提高育雛的成活率。雛雞入舍后3~6 d,一般都會出現拉稀,這是因為入舍時雛雞都有不同程度的脫水,進舍后代償性飲水所造成的。為了解決雛雞剛入舍階段的拉稀問題,可在飼料中添加慶大霉素粉進行藥物預防,慶大霉素粉400 U/(只·d),飲水中也可添加氟哌酸。以上用藥時間不宜超過5 d。雛雞第二周疫苗接種頻繁,加之斷喙等,處于高度應激狀態,在飼料中適當加入維生素C及各種微量元素。2周后應注意控制球蟲病的發生。
4 小結
高質量的雛雞是培育健康雞群的關鍵。育雛期要求溫度適宜、濕度合適、陽光合理、通風換氣良好,盡量做到“三看”:一看雛雞動態,雛雞正常,活潑好動,不扎堆擁擠,不呆立瞌睡;二看采食量多少,采食量正常,用料量逐漸增加,雛雞增重較快而發育勻稱;三看雛雞糞便,正常糞便成條狀,一般呈黑褐色,并有白色尿酸鹽附著。若有異常情況,就應查明原因,并立即加以改進或進行有效治療。按照當地雞病流行的特點,對雛雞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及時做好首免和加強免疫工作,對提高雛雞的疫病免疫力,防止雛雞發生疫病是至關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