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鳳 肖春光 尹愛良 李 晨 王昌榮
山東省威海市文登中心醫(yī)院,山東威海 264400
糖尿病作為一種慢性病、終身性疾病,極易伴發(fā)心理障礙,如悲觀失望、內(nèi)疚、抑郁、焦慮、恐懼及厭世等。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病程長、并發(fā)癥多、長期用藥等問題更易產(chǎn)生焦慮抑郁[1]。焦慮、抑郁情緒對糖尿病的治療極為不利,嚴重影響疾病的恢復。一般認為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可通過下丘腦釋放某些神經(jīng)遞質(zhì),或通過下丘腦、垂體、靶腺軸使B細胞分泌胰島素減少,升糖激素分泌增加,導致血糖升高[2]。為減輕患者的焦慮情緒,更好地控制血糖,我們對2012年11月~2013年10月,在我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伴有焦慮的患者進行認知行為療法干預,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選擇2012年11月~2013年10月在我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伴有焦慮的患者120例,SAS評分為50~69分間的患者。住院號為單號分在實驗組,男28例,女32例,平均年齡(55.7±12.3)歲;住院號為雙號分在對照組,男27例,女33例,平均年齡(56.4±13.2)歲。糖尿病病史1~20年;其中無并發(fā)癥者20例,實驗組9例,對照組11例;合并高血壓者45例,實驗組24例,對照組21例;合并糖尿病腎病者38例,實驗組20例,對照組18例;合并糖尿病視網(wǎng)膜病變者40例,實驗組22例,對照組18例;合并周圍神經(jīng)病變者30例,實驗組16例,對照組14例;合并糖尿病足者18例,實驗組8例,對照組10例。兩組患者在例數(shù)、SAS評分、性別、年齡、血糖、并發(fā)癥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根據(jù)臨床情況,均遵醫(yī)囑選擇控制血糖(口服藥物或胰島素)、改善微循環(huán)、對癥治療及健康教育等措施。對伴有失眠的患者遵醫(yī)囑給予促進睡眠的藥物口服。實驗組在此基礎上,增加認知行為療法干預,每周2次,每次30~60min,4周為一療程。由經(jīng)過專業(yè)心理咨詢師培訓合格的主管護師或副主任護師擔任。治療4周末比較兩組患者的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空腹血糖(FPG)、餐后 2h血糖(PG2h)、糖化血紅蛋白(HbAlC)等情況。
1.2.1 支持性心理治療[3]給予患者解釋、指導、鼓勵、安慰、保證、支持、教育、疏導。鼓勵他們說出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評估焦慮的程度及問題來源,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創(chuàng)造輕松病房環(huán)境。對患者的個別情況,進行一對一的心理干預治療。多講解一些治療效果好患者配合好的事例。將糖尿病的基本知識和預后告訴患者,使他們知道糖尿病雖然不能根治,但通過終身治療及適當?shù)捏w育鍛煉,也能和正常人一樣生活。只要有信心和持之以恒的耐心,就能延緩并發(fā)癥,提高生活質(zhì)量,延長壽命。
1.2.2 認知行為療法 建立正確的治療性聯(lián)盟[3],要熱情、全神貫注、關心、尊重,準確地概括患者的想法和感受。采取積極尊重、設身處地地理解和真誠幫助的態(tài)度,傾聽和鼓勵患者傾訴焦慮的原因。對積極因素加以肯定和強化,增強患者的希望,消除其消極觀念。表明醫(yī)護人員真誠地愿意幫助他,使患者體會到被人理解、尊重,對治療持積極態(tài)度。
1.2.3 認知治療的分期 治療經(jīng)過可分為三期:初期對患者問題有全面的了解,包括關鍵是什么,問題如何發(fā)生發(fā)展、問題的來龍去脈、生活環(huán)境、教育背景、應對方式、社會支持系統(tǒng)等和有關的負性自動想法。中期主要是引出自動思維,在現(xiàn)實生活中加以檢驗、修正,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后期進一步挖掘產(chǎn)生自動思維的認知方式,替換能適應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認知方式,并加以強化、實踐,防止再發(fā)。
1.2.4 認知治療的重點在于合作和積極參與 首先鼓勵患者成為積極的參與者,共同決定治療的時間,治療的內(nèi)容,讓患者決定要談哪個話題,識別其想法的曲解之處、概括要點,做出作業(yè)安排表。其次確定問題,關注目標,在醫(yī)護人員的指導下,用行為術語闡述目標:如“正確遵醫(yī)服藥并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幫助他找出焦慮的根因,糾正錯誤認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直接從解決問題中獲益。
1.2.5 行為療法 改變行為的技法常用的行為技術是“活動安排”[4]。對伴有失眠的患者,除按醫(yī)囑給予促進睡眠的藥物外,教會患者做“進行性肌肉放松訓練”。每日練習半小時,原則是循序漸進,從易到難,逐漸增加活動量和復雜性。
糖尿病按照2008年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標準診斷;焦慮診斷標準參照第3版《中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定采用1~4制記分,A、B、C、D按1、2、3、4分計,評定時間為過去一周內(nèi)。統(tǒng)計方法是把各題的得分相加為粗分,粗分乘以1.25,四舍五入取整數(shù)即得到標準分。分值越小越好,臨界值為T為50分,分值越高,焦慮傾向越明顯。其中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70分以上為重度焦慮。
選擇SAS評分為50~69分間的患者。SAS評分小于50分或大于70分的患者不入組;有精神病家族史或個人史者、有腦部疾病及智能障礙者、近期有重大生活事件及有遺傳病史者不入組。入組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焦慮自評量表(SAS)、空腹血糖(FPG)、餐后 2h血糖(PG2h)、糖化血紅蛋白(HbAlC)情況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各項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各項指標比較(±s)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SAS(分) FPG(mmol/L) PG2h(mmol/L) HbAlC(%)對照組 治療前 56.31±10.68 12.76±4.08 17.89±6.15 10.75±2.23治療后 52.06±10.29 9.62±2.75 10.13±3.65 9.16±2.13實驗組 治療前 56.07±10.31 11.32±3.56 14.56±3.17 10.87±2.20治療后 38.32±8.73△ 6.25±2.01△ 9.68±3.24 △ 7.29±2.04△t 18.236 13.468 4.157 5.660 P<0.05 <0.05 <0.05 <0.05
糖尿病可引發(fā)許多心理問題,心理問題又可影響糖尿病的代謝控制。盡管糖尿病患者心理障礙的發(fā)病率很高,但至今尚沒有學者將“心理問題”作為一種并發(fā)癥提出并予以重視。研究表明[5-7],糖尿病患者中焦慮情緒的發(fā)生率為23%,糖尿病病史,糖尿病并發(fā)癥,子女陪伴是糖尿病患者焦慮的主要影響因素,隨著老齡化的過程,機體器官的衰竭,體內(nèi)激素的改變也容易導致情緒的改變。大量研究表明情緒活動可影響內(nèi)分泌系統(tǒng)的調(diào)節(jié),人處于焦慮時,胰島素分泌減少,孤獨、抑郁時,胰島素的需要量增加[8-9]。
不良情緒對糖尿病的代謝控制及病情轉(zhuǎn)歸有不良影響。故在藥物治療的同時,改善不良情緒具有重要意義。認知行為療法是形成于20世紀70年代的一種治療方法體系,它是以矯正思維和行為的方法來改變不良認知,達到消除不良情緒的短程心理治療[10-12]。
本研究顯示:一方面認知行為療法能明顯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焦慮情緒,治療前后SAS評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45,P<0.05)。認知行為療法能幫助患者糾正錯誤認知及不良行為,增強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消除顧慮和擔憂,從而達到緩解焦慮的目的。另一方面隨著患者焦慮情緒的改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也明顯下降(t=5.57、6.13、4.34,P < 0.05)。這說明焦慮與血糖控制不佳有明顯關系,焦慮影響糖尿病的代謝控制。
總之,在臨床工作中,我們不僅要注重患者的血糖變化,同時還要關注患者的情緒變化,有無焦慮的發(fā)生。
[1] 李霞,解杰梅,張會君.意念導引法對社區(qū)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焦慮抑郁心理及血糖控制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4(33):1647.
[2] 高常濤.焦慮、抑郁情緒對2型糖尿病療效的影響[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2010,20(3):191.
[3] (美)Judith S.Beck著;翟書濤等譯.認知療法:基礎與應用[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1:5-8.
[4] 許又新,呂秋云.現(xiàn)代心理治療手冊[M].北京:北京醫(yī)科大學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聯(lián)合出版社,1997:51.
[5] 唐偉,蔡婭,黃曉萍,等.2型糖尿病患者焦慮狀況調(diào)查及危險因素調(diào)查[J].中國臨床醫(yī)師雜志,2010,4(9):1487.
[6] 王明春.心理干預對糖尿病患者焦慮抑郁癥狀的作用[J].中國藥物經(jīng)濟學,2014,9(3):337-338.
[7] 王永香,王連萍.社區(qū)護理干預對糖尿病患者焦慮、抑郁心理狀態(tài)的效果評價[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4,12(26):304.
[8] 左玲俊,徐俊冕.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問題[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1998,7:155.
[9] 侯守云.個性化特色護理對控糖不佳糖尿病患者焦慮與抑郁情緒及服藥抵觸感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5,10(4):199-200.
[10] 姚樹橋,孫學禮.醫(yī)學心理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212.
[11] 黃穎,劉紅華,易霞,等.糖尿病焦慮患者干預措施研究進展 [J].醫(yī)學信息,2014,28(2):479.
[12] 張雙燕.糖尿病合并焦慮抑郁患者行人文護理干預的效果觀察[J].中國衛(wèi)生產(chǎn)業(yè),2014,12(10):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