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亞
開發區是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面對儲蓄和投資“雙缺口”的背景下,借鑒新加坡、臺灣、馬來西亞以及歐美等國家和地區經驗,在沿海開放城市設立的特殊經濟功能區域。本文以經濟技術開發區為對象,希望通過規范研究,提出我國開發區轉型發展的路徑。
國內外學者對開發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度創新、產業集聚和區域增長以及可持續發展領域,其中涉及開發區發展與轉型的主要觀點有:
戰后的開發區發展以出口加工區為主要代表,也是目前存在數量最多、分布最廣的開發區類型。彼得·瓦爾(1989)將出口加工為主要特征的開發區定義為:“位于一國或地區正常的關稅壁壘之外,該區域企業以外國投資為主,并在中間產品的進口、公司稅收、基礎設施提供、以及在所在國或地區實施的行業或市場準入規管的解除方面享受優惠政策?!盵1]國際上研究出口加工區的模型主要依據赫克歇爾-俄林 (H-O)的理論框架,Jones(1980)和Caves(1985)提出的修正模型具有代表性。他們的共同點都是將出口加工區的生產按照生產要素的來源、加工生產過程中的要素投入以及最終產品價格的角度提出出口加工區的一般模型[2]。
他們將H-O模型中兩種產品劃分為進口產品和出口產品,認為出口加工區生產活動投入取決于中間產品投入、資本貨物和勞動力,中間產品投入(主要包括原材料和零配件)和資本貨物(包括機器設備投資)[3]。J-C模型假設出口加工區所在國的勞動力價格相對低廉,而資本貨物價格相對高昂,而資本輸出國情況正好相反,將其表述為以下圖形(圖 1):

圖1 出口加工區模型
其中Vi為資本輸入國取得的增加值,Vi’為資本輸出國的生產取得的增加值,只有當Vi’<Vi時,資本才可以從輸出國轉向輸入國的出口加工區,獲得的利潤為Vi’-Vi。Vj的對應值在B點以下,是出口加工區存在的必要條件。J-C模型將HO模型的基本原理進一步細化并應用于出口加工區的研究,解釋了戰后出口加工區在新興工業化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興起,符合大部分國家出口加工區的實際。
王愷(2004)以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例系統研究了開發區的發展及與傳統制度的關系,提出開發區的不可控經濟系統特征,建立了開發區發展規劃和數學模型[4]。厲以寧(2002)認為,提高技術創新能力,改善包括管理服務在內的軟環境,開拓國際市場,發展特色和主導產業,深化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改革是開發區發展的重點[5]??妱P(2001)提出了政府主導型組織結構模式、混合型組織結構模式和企業主導型組織結構模式及其條件要素與博弈均衡條件[6]。許寧(2007)以經濟開發區為研究對象,提出了以區域發展與城市化、投融資制度體系、產業集群、管理體系為支撐體系的開發區發展模式[7]。
Storper&Scott(1989),Krugman(1991)等西方經濟學家研究指出,開發區的產業集聚有利于創造大量且穩定的勞動力市場和生產資料市場,提高勞動者素質,降低相關行業和服務業成本,促進專業機械和生產模式在產業中的廣泛應用和發展[8]。董丹紅(2007)從產業集群角度研究開發區形成的內在動因和發展趨勢,建立了產業集群“發源地”博弈模型[9]。朱彥恒、張明玉、曾維良(2006)從耦合機理的角度對開發區的產業發展機理進行了闡述,指出開發區產業發展的風險因素并對其產業演進的路徑做出了判斷[10]。張克(2004)運用外部經濟理論闡述了園區規模經濟存在的必然性,以及企業規模經濟、范圍經濟、外部經濟、制度經濟在園區形成發展過程中的作用[11]。
Madani(1992),Shayon(2004)等學者研究了開發區區位大小,區內企業的動態對開發區在不同國家的擴散和地區經濟增長的關聯[12-13]。鄭國(2006)認為,開發區對城市經濟空間結構的影響效應存在著一個動態演化的過程。構建了經濟技術開發區對城市經濟空間結構影響效應的一般理論模型[14]。李駿陽,夏惠芳(2006年)提出,“飛地經濟”是我國開發區規模擴張中的新模式,歸納出“飛地經濟”發展模式的主要特征和實現形式[15]。
張召堂(2003)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基礎,研究了不同類型開發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發展的問題,指明建設“數字開發區”的可持續發展方向[16]。路正南等(2007)認為,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在科技創新和對外開放兩大動力系統的作用之下,由經濟、資源、環境、社會等子系統共同構成的一個復雜的地域系統,并從動態和靜態兩個維度建立了可持續發展測評指標體系[1]。陳紅平等(2007)認為,開發區要以可持續發展的思路來指導土地的合理利用,建立完善開發區土地利用的市場機制、規劃機制、政策機制[18]。
從要素投入-產出角度分析,開發區的生產過程可以簡化為資本輸出國以貨幣或者實物資本(主要是機器設備)在開發區直接投資,設立外商投資企業,提供本國逐漸失去優勢,但在東道國相對先進的技術。資本輸出國將東道國勞動力培訓為產業工人,同時提供生產必須的能源和原材料等中間投入,企業投產后產品銷往境內外市場實現價值(主要為國際市場),外商投資企業取得利潤,以擴大再生產的方式或者將利潤匯回資本輸出國。資本輸入國獲得外匯收入、地租、稅收,工人得到工資,并以技術溢出的方式獲得技術提升。

圖2 開發區生產要素組合模式
從圖2可以看出,開發區開放型的生產要素組合方式使要素稟賦的比較優勢得到充分體現,并使資本輸入國的主導產業從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漸轉變到資本密集型產業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動態演進成為可能。這一過程中貨幣和實物資本、能源和原材料等中間投入、技術來源、產品價值實現都是開放性的,企業可以在開發區實現資本輸出國和東道國生產要素的最佳組合、低成本的公共設施共享和較低的交易成本。生產要素的跨國流動與國際產業轉移相互促進、相互推動,資本輸出國和東道國利用開發區的生產要素組合實現了國際產業分工和貿易。因此,要素稟賦的變化將影響這一組合過程是否能持續,進而決定開發區的生命周期。
開發區具有一定的公共產品屬性,但作為一種經濟手段必須考慮其長遠的效益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開發區的開發建設表現為將“生地”變為“熟地”的過程。由于基礎設施投入(一般為“七通一平”)存在正外部性、規模效應和周期性,實踐中工業用地的轉讓價格普遍低于開發成本,企業從建設投產到形成稅收回報均有不同的周期。此外,投資者與投資環境還存在信息不對稱,吸引產業聚集的前期投入不能完全依靠市場機制自發形成。開發區模式可以在短時間內創造符合投資者要求的基礎設施,提供較外部環境更穩定、透明、可預期的政策環境(包括投資準入、稅收安排、全過程服務等),減少了投資的不確定性,進而降低企業的交易成本。
就經濟開發而言,開發區可以在局部環境中為大規模生產制造和現代服務業提供公共基礎設施的低成本共享,降低投資的邊際成本,以等量的單位土地投入獲得較高的產出,實現經濟總量的較快增長,進而帶動所在地區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這一過程由于開發區自身區位和面積局限,最終以開發區向新興城市區域的過渡而完成其歷史使命。
就技術開發而言,技術進步的實質是提高實體性生產要素的生產效率。如果技術條件改變,即使投入的勞動、貨幣資本、中間投入及土地要素等不變且資本一定的情況下,仍然能夠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和邊際利潤,保持產業長久的競爭力。由于要素投入邊際生產率遞減,單純依靠生產要素投入的經濟增長率必然會隨著要素密集程度的提高而下降,而技術通過創新可以不斷演進,實現要素密集程度不變基礎上的經濟增長。因此技術開發是開發區永恒的使命,也是保持開發區生命力的持久因素,它并不隨土地、勞動力資源的階段性消耗和供給彈性變化而消失。
從開發區整體的生命周期看,伴隨國際分工的不斷深化和生產要素跨國流動,開發區將在生產力水平不一的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不斷產生和發展;對單個開發區而言,受到自身區位和面積限制,不可能無限制地擴張和復制。從長期看,要素價格均等化提高了產品的要素邊際成本,縮小了出口加工區的產業存在空間,因而開發區在存續期限上必然存在生命周期的階段性特征。

圖3 開發區發展階段示意圖
圖3描述了理想的開發區發展階段和演進的軌跡,其中x軸表示開發區發展的時間,y軸表示圖中相應曲線的指標水平。O-A為開發區初創階段,這一階段開發區由于基礎設施環境投入有限,只能采取滾動開發模式,吸引一般加工制造和少數技術水平相對較高的項目入區,產業結構以輕工業和加工裝配為主,不僅投資規模增長緩慢,由此形成的出口規模也滯后于投資曲線的增長,土地消耗隨投資增加呈現緩慢下降的趨勢。
A-B為開發區的加工出口階段,在前期積累的土地回報和財政贏余基礎上,開發區通過融資對基礎設施進行改善,勞動力、資本和土地等生產要素開始形成最優的生產組合,企業獲得收益增加投資。開發區吸引跨國公司的大批進駐,產業鏈逐漸延伸,電子信息、汽車制造、重化工業為代表的現代制造業集群初步形成,技術水平迅速提高,溢出效應開始顯現,產品出口大幅增加,土地存量伴隨項目的大規模入區和粗放經營出現急劇下降。
B之后為科學園區階段,開發區經濟總量增長受到土地存量的約束,勞動力、土地成本上升,人口紅利逐漸消失,資本投入的邊際產量開始下降,投資趨緩。招商引資轉為注重質量效益和技術含量,產業結構中重工業比重下降,高技術領域投資成為開發區新增投資的主體??萍紕撔潞妥灾鏖_發在大規模產業依托、長期的技術引進消化和技術創新體系支撐的基礎上成為可能,開發區產業技術水平迅速提高。傳統加工制造業隨邊際利潤率的降低和生產要素投入的約束開始向區外轉移,技術進步成為開發區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單位面積產出的邊際增長率提高,土地向集約型方向發展,出口產品競爭力提高,出口曲線繼續保持增長,產品市場呈現多元化特征。

圖4 外延擴展的開發區發展階段示意圖
圖4描述了外延擴展的開發區發展階段,即開發區在完成初創和A-B階段之后,面臨土地存量的急劇下降,對新增投資和產出造成約束。開發區通過兼并周邊區域或者異地擴區等各種方式獲得擴張,土地存量曲線由n移動至n’,在勞動力彈性保持不變的情況下,投資繼續保持增長,原有項目的再投資和新增項目使產能不斷擴大,同時,規模經濟使企業生產單位成本降低,出口保持增長,而技術水平提高緩慢,土地存量繼續快速消耗。這一階段可以視為出口加工型開發區的擴大再生產過程。在技術水平增長有限的情況下,出口增長主要依靠土地和資本等要素投入。只要勞動力和其他資源稟賦比較優勢存在,在能夠獲得新增土地存量的情況下這一過程可以持續。隨著資源稟賦逐漸消耗,要素價格隨出口增長而逐漸上升,最終使原有產品和產業失去競爭力。開發區只能依靠變換區位重新獲得低成本的要素供給,通過產業轉移和模式輸出使得這一過程能夠延續。

圖5 變形的開發區發展階段示意圖
圖5是變形的開發區發展階段,A-B階段之后開發區繼續按照原有加工出口模式運行,新增項目大量消耗直至區內土地資源耗盡。由于無法獲得新的土地要素,新增投資逐漸減少并最終停滯,技術水平未能保持與其他地區的領先地位,勞動力等要素價格彈性降低,開發區在后起區域的同質化競爭中逐漸失去競爭力,大量的社會職能使管理體制優勢和創新氛圍喪失,一些高技術領域的企業遷出,投資存量下降,出口市場萎縮,生活型服務業發育,開發區完成開發使命最終演變為普通區域,從開發區序列中“畢業”。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開發區在經過加工出口型的發展階段,面臨資源約束的情況下大致有三種方向,其一是經過產業升級,依靠技術進步提高經濟要素組合效率,向科技型園區轉型;其二是通過復制加工出口模式和產業轉移,獲得低成本的要素供給,將加工出口型的生產方式繼續下去;其三是逐步減少第二產業功能,轉變為發展商業、服務業等綜合功能的新興城市區域。
如何獲得土地資源成為開發區外延擴展的關鍵。一些開發區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進行了積極探索,對破解土地發展瓶頸,實現外延擴展的轉型發展具有借鑒意義。這些模式包括:

圖6 外延擴展的開發區異地擴區模式圖
大多數開發區選址于城郊,以高強度開發建設獲得快速發展,吸納了周邊區域的大量優質資源,客觀上存在對所在區域投資的“擠出效應”,甚至造成開發區內外嚴重的發展不均衡。通過對周邊區域的委托管理或者兼并,可以發揮開發區對周邊鄉鎮及片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實現優勢互補、協調發展。
開發區在區位條件限制、無法獲得周邊土地供應的情況下只能采取異地擴區的方式。這種模式缺點是無法實現新建區域與原有開發區的基礎設施共享,一次性投入較大,土地開發回收期長,難以借助原有區域已形成的產業鏈優勢快速形成產業集群。優點是可以利用新建區域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或者能源原材料優勢 (如中西部地區),就近獲得新的生產要素供給,同時貼近產品市場(如沿邊省區),有利于拓展新的市場。
在中國面臨的貿易環境、貿易沖突日益嚴峻的形勢下,一些國有或民營企業、開發區開始探索建立境外園區。但傳統生產性企業缺乏園區開發建設和運營經驗,在規劃、管理和招商引資過程中已顯示出行業局限性。經濟技術開發區經過三十年的建設運營,在如何通過改善基礎設施條件承接產業轉移、吸引外國直接投資和投資服務體系方面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形成品牌輸出的基礎和管理團隊。開發區的飽和產能可以利用周邊國家的資源和市場投資建廠,就地加工生產、就地銷售,或開展境外加工貿易,帶動國內原材料和零部件出口。以合作的方式建設境外開發區是緩解開發區面臨的國內土地稀缺,拓展海外新興市場,從而實現開發區模式輸出的有效途徑。但經營環境、政治風險均存在較大不確定性,有的還需要國家外交和政策層面的協商和談判,面臨與國內擴區不同的國別制度障礙。
開發區應充分利用已經形成的產業、環境、管理、財政、人才等條件,把對外開放所形成的優勢轉化為自主創新能力,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打造開放型自主創新服務體系,聚集各類創新要素,實現提高利用外資質量與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相融合,促進經濟增長從資源和投資導向型向科技型、創新型和質量效益型轉變。
開發區要注重延伸產業鏈和價值鏈,加快吸引國際先進制造環節、高端價值鏈工序和現代服務業轉移,增強吸納全球生產要素和利用全球市場加快發展的能力。重視營造投資與貿易便利化新機制,降低優勢產業的投資進入壁壘,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準入環境。在通關便利化、檢驗檢疫、質量標準、電子商務、法律法規透明度、中小企業合作和融資服務等領域加大政策創新,減少審批程序和辦事環節。
將開發區建設納入“一帶一路”、中俄、中非、中國-東盟、上海合作組織、泛北部灣、圖們江等多、雙邊以及區域次區域經貿合作。支持現有開發區參與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利用當地的土地、能源資源和技術,轉移過剩產能,開發當地市場。
開發區投資環境和優質服務已對投資者形成品牌效應,有助于降低企業搬遷后新舊環境的適應性成本,縮短生產間隔時間,減少產業轉移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和逆向選擇。沿海成熟的開發區可以將模式輸出與產業輸出相結合,推動產業轉移的同時促進自身轉型升級。以開發區異地發展推動區域合作,既遵循市場需求和產業發展規律,也有利于實現產業梯度轉移,形成區域產業分工體系,改善投資環境整體水平,具有先導性和可行性。
[1]Warr P.Export Processing Zones:The Economics of Enclave Manufacturing[J].The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 1989,4(1).
[2]Caves,Richard E.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Organization:Problems,Solved and Unsolved[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85,28(3).
[3]Charles I.Jones.Economics Growth and the Relative Price of Capital[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4,(34).
[4]皮黔生,王愷.走出孤島——中國經濟技術開發區概論[M].北京:三聯書店,2004.
[5]厲以寧.人力資本、企業家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J].中國科技產業,2002,(11).
[6]繆凱.開發區集團公司發展模式研究[D].南京大學博士論文,2001.
[7]許寧.中國經濟開發區發展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
[8]M.Storper,Scott A.J.Regional Development Reconsidered in H.Ernste and V 68.Meier,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Contemporary Industrial Response:Extending Flexible Specialization[M].London:Belhaven Press,1992.
[9]董丹紅.開發區產業集群的理論與實證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
[10]朱彥恒,張明玉,曾維良.中國經濟技術開發區生命周期規范研究[J].科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6,(7).
[11]張克.園區規模經濟[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
[12]Madani,D.A Review of the Role and Impact of Export Processing Zones[R].The World Bank,1992.
[13]Sharon M.Vokes,Christine A.LeNet.Industrial&Research Park Feasibility Study[M].New York:Anderson E-conomic Group,2004.1.
[14]鄭國.經濟技術開發區對城市經濟空間結構的影響效應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06,(8).
[15]李駿陽,夏惠芳.開發區“飛地經濟”發展模式研究[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6,(2).
[16]張召堂.中國開發區可持續發展戰略[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3.
[17]路正南,王正明,張愛龍.經濟技術開發區可持續發展測評指標體系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7,(3).
[18]陳紅平,李小靜,湯世璐.開發區土地可持續利用問題研究[J].新學術,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