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偉 蔡一民
(四川省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景觀分院,四川 成都 610041)
·園林·綠化·
記川陜路改造項目綠化景觀工程方案設計
李 偉 蔡一民
(四川省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景觀分院,四川 成都 610041)
通過分析川陜路項目的區位概況、交通條件、生態條件、城市空間形態等,從設計構思、定位、布局、原則四個角度闡述了該改造項目綠化景觀工程的設計方案,并對具體的方案形式進行了詳細介紹,設計出了具有歷史文化內涵以及個性特色的道路景觀。
綠化,景觀,設計,自然
從概念到形式是景觀設計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概念就是反映事物的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設計師根據場地所提供的條件及場地精神,投入自己的感情,通過與業主的溝通,及時了解并理解業主以及使用者的需求;同時設計師還必須多置身于場地中,體驗場地所提供的各類信息等,通過這一系列的內容收集及整理,以協助設計師形成整體的概念。
設計師在形成概念以后,根據概念所形成的思想體系,結合各種表達手段設計出合適的景觀形式。而合適景觀形式的形成應充分將概念融入到形式中,兼顧場地本身功能需求、交通需求、人文需求、空間特質,并滿足生態要求等以及設計師的理念等因素下形成的形式。本文介紹了川陜路改造項目綠化景觀工程設計從概念到形式的構思過程,并對該方案的設計進行探討。
1.1 區位概況
川陜路位于成都市中心城北門戶區域,是連接中心城與成綿交通走廊上的重要區域,是國道108線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西北西南的交通大動脈,本次改造項目由三環立交至新都區鴻運大道,全長約14.9 km;雙向八車道,道路紅線寬63 m,東側人行道旁4 m綠化帶為輕軌3號線線路。道路紅線東側為10 m綠帶,部分路段沿線綠化帶內有截洪溝。
1.2 歷史與發展
川陜路的前身為古蜀道,是古代成都與長安之間的交通要道。近代,川陜路是成都南北發展軸線的一部分,對城市空間格局的影響深遠。當代,川陜路沿線為成都北部的工業與物流區,道路梗阻嚴重制約了城北的發展環境。為了加快發展,在城市新一輪規劃思路指引下,川陜路被確定為成都重要的發展走廊之一,它將是成都北部新城最重要的構成骨架,并繼續向北延伸成為成德綿經濟帶的主軸線,構成成渝大經濟圈的重要一極,成為西部未來的發展引擎。
1.3 文化傳承
川陜路自形成以來,便是一條文化交融和發展的紐帶,文化底蘊深厚。先秦文化、蜀漢文化在這里一脈相承,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在這里交相輝映,宛如同一錦繡上的圖案紋樣,既各具特色,又融于博大的中華文明。
1.4 區域環境
川陜路所穿越的北部新城是成都的北大門,包括3個次區域中心和5個次區域節點,是集商貿物流、綜合服務、居住、旅游文化觀光等綜合功能于一體的綠廊之城、商貿之城、創業之城。
1.5 交通條件
川陜路是北部新城的主要交通性干道之一,與北新干道、蜀龍路、成綿高速、寶成鐵路一道構成了北部新區南北向交通骨架。沿線多條城市干道與其交匯,其中大天立交、繞城立交和新都桂湖立交是三大最重要的交通節點。未來成都地鐵3號線將沿川陜路由南至北延伸,區域交通更加便捷。
1.6 生態條件
川陜路沿線擁有成都市稀缺山水資源。鳳凰山、磨盤山、五龍山等淺丘區域,同外環生態帶、川西林盤區域以及城市建成區一道形成了多樣性交疊的城市生態斑塊。東風渠、海濱堰河、毗河以及新都城區河流水系形成的水體生態廊道,與川陜路交通生態廊道相互交織成有機生態網絡,并將生態斑塊縫合成完整的生態系統。此外,川陜路走向為西南東北向,與成都市主導風向一致,上風上水,為成都市重要的生態通風廊道。
1.7 城市空間形態
復雜的歷史發展條件使川陜路周邊現狀城市功能紛繁復雜,用地性質以物流、工業倉儲用地居多,城市空間雜亂無序。未來,川陜路沿線的物流和工業產業將大部分外遷,取而代之的將是一個宜居、宜資的新興城區,并實現與成都主城區城市空間的無縫銜接。川陜路繞城以南將形成城區與生態區域的有機融合,顯山露水,城林交融。中段將以繁茂的生態林帶為主體,綠意盎然,城在林中。新都城區,綠地斑塊融入城市新區,鳥語花香,林在城中。
2.1 設計構思
縱觀川陜路形成發展的悠久歷程,從古代長安與成都的雙城繁華,到近代交通大動脈的車流滾滾,再到未來成德綿城市經濟帶的交互共榮,我們看到了川陜路中蘊藏的富有生命力的動勢——猶如往復織錦之梭,編織雋永綺麗錦繡。
設計以此理念營造線性道路景觀,展現多彩特色,用生態理念、景觀手法和文化元素穿針引線,帶動周邊區域發展,編織出新城北的美麗錦緞。
2.2 設計定位
四川成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風土人情,濃厚的文化積淀,本身具備地域個性特征,以此為基礎進行景觀意境定位。
我們將川陜路定位為成都城市北部的門戶景觀大道——它不僅是城市主干道,還是體現天府地域特色的景觀廊道,是展現蜀文化、秦文化的文化旅游廊道,是體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廊道,是北部新城全面融入全域成都發展的經濟廊道。
2.3 設計原則
設計將秉承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性原則,順應成都市主導風向,打造穿越城區的森林大道。文化傳承原則,以傳承歷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為景觀主要表達手段,凸顯川陜路厚重的歷史文脈。韻律與節奏原則,以對車行和人行速度的不同考慮把握道路景觀的韻律與節奏。整體性原則,充分結合周邊用地性質及環境特征,強調道路整體環境與城市空間的關系,使道路景觀自然延展到城市中。
2.4 總體布局
根據川陜路沿線的地域特點、用地性質及城市空間形態,設計提出一帶、三段、四節點的規劃結構。
一帶:即川陜路生態景觀帶。在景觀設計中,全線人行道選用彩色混凝土壓印材料,提取傳統回紋紋樣設計鋪裝。道路交叉口鋪裝設計,以壓印混凝土踏印傳統畫像磚紋樣,展現地域文化。根據步行需求,在城市區域人行道旁每250 m設置一個休息節點。
植物設計中,遵從自然、維護生態系統的和諧穩定,在本次設計中盡量保持場地原有的生境,通過河流、道路、綠色廊道引導,連接城市均衡分布的綠地板塊。以道路車行和人行速度為設計依據,形成扇形節奏段落。設計突出道路綠化層次的差異,以喬木、灌木、地被相結合,突出季相變化與特色,形成空間層次豐富、高差變化的綠化格局。樹種選擇方面,以鄉土樹種和節約型樹種為主,針對微膨脹土土壤情況,保留現狀桉樹等植物,保護生物多樣性。
街道家具設計結合傳統元素和現代材料,以簡約的現代手法詮釋歷史文脈的傳承和延續,在有極高辨識度的同時又與街道整體風貌協調統一。
三段:設計因不同的景觀特征及植物特色把道路劃分為三段,即繁花重錦城、霜葉耀益都、桂香溢北郭。
三段由南至北串聯起截洪溝和大天路立交、繞城高速立交、桂湖立交四大主要節點,以及5個次級景觀節點。
通過以上對場地分析及理解,再到概念的形成,二者共同支撐了我們以下的方案形式,具體方案形式設計過程中,強調在整個設計理念的引導下,融合道路各段落所處的區域特色和個性特征進行設計,下面就三個重要段落以及相應節點例子進行介紹。
3.1 繁花重錦城
繁花重錦城段長約6.4 km,是北部新城形象展示廊道。設計以花團錦簇為主題,選用了大量的四季觀花植物,結合整形灌木,形成郁密度約為80%的綠化空間,構建了多彩繽紛的道路景觀和城市生活的展示舞臺(見圖1)。
截洪溝設計在保證防汛的前提下,充分考慮其兩側的生態修復,在截洪溝兩側選用水杉和柳樹形成連續背景林,打造優美的景觀視線通廊,局部點綴樸樹、苦楝、槐樹,在休息節點四周栽植碧桃等花喬。
3.2 霜葉耀益都
霜葉耀益都段長約2.5 km,設計以色葉繽紛為主題,保留現狀桉樹、柳樹、水杉,增種色葉植物,體現綠化景觀的季象變化。設計以生態群落為基本種植方式,形成郁密度約為70%的景觀空間,以開放性視線通廊,加強道路景觀與城市綠地的聯系(見圖2)。

通過空間設計和景觀重組,利用道路兩旁綠化保護帶設置空間節點及小型活動場地,柔和多變的地形中穿插具有律動線條的健康步道,將兩旁綠化及河道景觀串聯起來,形成道路景觀系統的一部分。
3.3 桂香溢北郭
桂香溢北郭段長約6 km,處于香城新都城區,以芳香四溢為主題。設計強調綠量與空間開合度,運用連續的微地形手法組織景觀節奏。植物品種多以芳香類養生、保健植物為主。植物配置采用規則式與自然式相結合,以桂花、臘梅、含笑、白玉蘭、廣玉蘭為不同花期的主體樹種,注重小尺度的把控,形成郁密度約為80%的舒適安全、富有自然情趣的生態景觀(見圖3)。
景觀設計中分析重要道路景觀節點,將其景觀特色延伸到城市區域,根據周邊區域特征定義節點設計景觀形象,富于不同的景觀主題,通過擴大的休閑節點及充滿文化內涵空間布局體現不同景觀空間形態。
3.4 大天立交節點
大天立交節點主要依托天回鎮的歷史文化特色,形成獨特的城市形象和景觀形態,放置傳統“說唱傭”雕塑于天斑路口,標識區域特色(見圖4)。

植物設計選用四季楊為道路兩側背景林,前側配以天竺桂形成綠色屏障,阻隔噪聲;群植垂絲海棠和碧桃,保證四季常綠的綠化景觀效果。
立交橋欄板種植槽種植金葉女貞、七里香,形成橋體立體綠化。
3.5 繞城立交
在滿足交通導向的功能下,設計提出打造生態立交橋的設計目標。
繞城立交以及500 m防護綠帶植物設計以自然、群落式種植為主,選用抗污染性高和速生鄉土樹種作為骨干樹種,以多樣性組合、立體栽植等方式進行立交橋綠化(見圖5,圖6)。
在立交橋環形匝道圍合區域,保證交通視線的通暢,采用草坪和“四鳥繞日”紋樣的主題模紋灌木帶,形成開闊明朗、大氣簡潔的植物景觀效果。
3.6 桂湖立交
場地設計布置噴泉水景和代表桂湖特色的荷葉雕塑,體現桂湖乃至香城新都的城市文化內涵。植物設計采用傳統圖案元素,以流暢的曲線、色彩豐富的整形灌木組成自由流暢的大型模紋,選用桂花為點景樹種,呼應桂香溢北郭的段落主題(見圖7)。


3.7 熊貓大道節點
熊貓大道是進入熊貓基地的主要道路,設計提取熊貓的特征元素,通過環形鋪裝、叢生竹以及抽象雕塑營造景觀特色(見圖8,圖9)。

川陜路改造項目綠化景觀工程現階段已經基本修建完成,處于試運行階段,重要的節點段落還處于施工收尾中,方案階段整個設計過程充分體現了概念到形式的結合,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在形成概念的階段,收集了現場許多相關資料,同時不斷的去解讀、挖掘、發現道路區域段落的特點和文化特色。
在景觀具體設計形式階段,我們將收集來的各類資料進行整合,結合場地本身表現出的機會和局限性,同時將設計概念融入到設計中去,設計出一種具有歷史文化內涵、具有人文價值、具有個性特色的道路景觀。最終形成了一套體系的設計成果;整個設計成果得到了業主和業界的好評,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積累了經驗。
Greening landscape engineering scheme design of Chuan-Shann railway transformation project
Li Wei Cai Yimin
(BuildingLandscapeBranchInstitute,SichuanAcademyofBuildingDesign,Chengdu610041,China)
Through analyzing Chuan-Shann railway project region conditions, traffic conditions, ecological conditions and city space shape and so on,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greening landscape engineering design scheme from four aspects of design concept, orientation, layout and principle, and introduces specific scheme forms, and finally designs historical cultural and special road landscape.
greening, landscape, design, nature
2015-02-28
李 偉(1980- ),男,工程師; 蔡一民(1982- ),女,工程師
1009-6825(2015)13-0200-03
TU98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