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曉 鵬
(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開發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100)
產城互融模式下的產業新城規劃初探
李 曉 鵬
(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開發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100)
對西安航天基地產業布局和規劃建設的經驗進行了分析,運用生態環保、TOD交通引導等規劃理念,探討了產城互融、產業新城的概念及其發展規律,并提出了產城互融的規劃對策,以緩解產業發展與新城建設之間的沖突。
產城互融模式,規劃,產業發展,新城建設
1.1 概念緣起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為了吸進投資發展經濟,設立了大量開發區,使城市空間“攤大餅”式擴張。經過多年的發展,出現了如公共配套缺乏、交通擁堵、潮汐式交通、“空城”等城市病。這些問題均源自于開發區大多偏重產業發展,忽視了生活配套設施的建設,在城市功能和空間上形成了孤立的“飛地”。因此,單純的工業園區形式的開發區已經不能適應城市規劃建設發展的需要,產城互融作為一個重要概念,各地政府和學術界紛紛提出。
1.2 涵義與延伸
產城互融模式并不是新生事物,國內外已經有很多地區進行了規劃建設實踐。雖然產城互融模式的概念目前在學術上還未有定論,例如:在成都天府新區規劃建設過程中提出“產城一體單元”的概念,其特征涵蓋職住平衡、功能復合、配套完善、綠色交通、布局融合五個方面;“以產促城,以城興產,產城互融”,即建設以生態環境為依托、以現代產業體系為驅動、生產性和生活性服務融合、多元功能復合共生的新型城區;產城互融模式涵蓋人本導向、功能復合、結構匹配三大內涵。但是總結起來產城互融模式的概念可以歸納為“可以兼顧滿足人們居住、工作、交通和休憩等需求,并使之高度有機融合的城市規劃建設發展模式”。同時“產業新城”的概念應運而生,產業新城既不同于傳統的開發區,又不同于城市周邊的“睡城”;“產業新城”最為顯著的特征就是“產城互融”,是工業化和城鎮化相結合的一種城市發展方式,是產城互融模式的實踐載體。
2.1 西安航天產業新城簡況
西安航天產業新城是陜西省和西安市政府聯合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于2006年共同發起的以航天民用產業為主導的高技術產業開發區。新城位于古都西安東南的少陵塬上,向北聯通曲江新區,向南俯瞰樊川、仰望秦嶺,向西有城市中軸線、可達西安高新區和南郊大學城,向東接西康高速。新城成立伊始就在總體規劃中融入了產城互融的規劃理念。經過八年的建設,初步形成了以航天民用產業為主,新能源、新材料、軟件服務外包等產業共同發展的格局,同時居住、教育、醫療衛生、地鐵、公交樞紐、市政配套等公用設施逐步完善。從而使產業發展和城市建設良性互動,為產城互融模式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2.2 西安航天產業新城規劃
2.2.1 產業定位
西安航天產業新城規劃提出秉承以“環保與創新”為主題,以“科技和文化”為內涵,以“航天和宇航”為標志,建設世界級的航天產業新城。堅持以航天科技產業為主導的產業發展策略。
2.2.2 新城規劃
西安航天產業新城總體規劃于2008年納入西安市總體規劃,并于同年通過了國務院的審批。規劃區北至長安區北邊界,南至少陵塬南邊界,西至北長安街,東至西康高速公路,總規劃面積23.04 km2,規劃人口約為26.1萬人。規劃性質為西安中心城區的組成部分,以航天科技為主導,以“科技和文化”為內涵,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新城。
規劃結合西安市城市快速軌道交通建設規劃,運用“公共交通引導”理念進行商業設施規劃,充分利用規劃西安地鐵四號線和二號線將西安市區、建成區、次中心和核心區串聯起來,有利于推動區域快速發展,體現了綠色環保的理念。同時運用“鄰里中心”規劃理論進行公共設施規劃,根據產業新城居住用地分布和一定的服務半徑規劃了各級鄰里中心(含商業服務、綠地、醫院、學校等公共配套設施),就近滿足居民生活休憩需求。
功能分區:規劃功能結構為“一心、二軸、三區”即核心區,雁塔南路人文發展軸、東長安街城市發展軸,核心區、產業研發區、居住區(見圖1)。

規劃居住功能與工業功能就地平衡,減少交通量,將居住用地結合工業研發用地設置。在核心區周邊設置居住和研發區、外圍布置產業區,有效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就近高速出入口布置產業物流業。分等級布置商業服務中心和公園,為居民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2.3 規劃策略及實踐
2.3.1 工業園區——產業新城協調發展
航天產業新城的開發采取依托產業發展的策略,通過產業園區的擴張和整合,促進就業崗位的增長,進而發展配套設施及生活居住設施;其次結合地鐵四號線等的建設,增強新城與市區要素的互通,通過一系列前期工作,房地產開發和城市大規模建設,實現工業及產業新城協調發展?!爱a業擴張→產業規模擴大及產業結構調整→帶動相關經濟活動的進入及人口擴張→全面進行新城開發”是西安航天產業新城發展不斷升級的順序。
采用工業園——產業新城協調發展模式,工業與居住就地平衡,可避免過大交通壓力,節約有效資源,爭取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實際上等于加快了發展速度,節約了有限資源,緊扣了“環?!钡囊巹澲黝}。
2.3.2 “生態環?!钡囊巹澲黝}貫穿規劃始終
規劃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工程措施和技術手段為支撐,提出引進再生水、太陽光伏發電技術,并將“再生環?!崩砟盥鋵嵉酵恋刭Y源利用及空間布局、商業體系的建立、綠地系統建設等各方面。根據自然生態最優化原理,運用“循環經濟”理論,通過政策杠桿,在生產過程、企業之間、區域之內,通過產業鏈、物流網,形成共生互動的生態產業格局。
2.3.3 注重特色、主導產業的培育,構造完整產業鏈組合
結合自身優勢,以航天產業為主導產業,發展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相關產業,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同時以基地科技企業孵化器為載體進一步延伸產業鏈,通過差異化競爭保證自身競爭力。
2.3.4 功能明確、等級清晰的中心結構體系
將產業新城放到西安市城市結構中分析,構建區域中心、鄰里中心二級中心結構體系。不同的中心等級,服務內容、范圍不同,不同的中心等級確定相應的中心規模。
1)產業發展后勁不足。有依靠提供土地和優惠政策來吸引企業進區而形成企業的規模集聚效應,然而這種機制不足以使集聚的企業建立有效成熟的產業鏈,造成新城形成核心競爭力不足的問題。2)規劃與實際建設相對脫節。由于配套設施投資建設略滯后于產業發展,與產業配套的商業服務業、綠地公園、公交等公共產品相對缺乏,致使規劃區生活不便。3)規劃執行不嚴肅,存在頻繁調整的現象,為了經濟利益和滿足產業項目建設需要,頻繁調整規劃用地性質及容積率等指標,造成規劃不能按照預先的藍圖實現,影響城市總體風貌。4)人造生態系統脆弱。采用以經濟利益為目的的開發模式,導致規劃區內生態系統脆弱,生態系統喪失原有的自我修復能力,使規劃區日益成為缺乏生命力的人工環境。
1)產業及空間結構優化升級,堅持“以產促城、以城興產”的設計理念,采取“核心引領、產城相融”的規劃策略,構建產城互融的城市空間發展格局,形成發展極,帶動城市和產業的互動發展,打造集約高效、創新持續的產業新城。2)核心產業集群,通過產業的集群化發展帶動片區開發,并通過高端科技創新,不斷升級產業水平,提高產業的科技競爭力。3)合理組織交通,公交優先。對主干路網進行疏通,連接原有斷頭路,形成道路格網布局;在重點區域加大支路網密度,增加路網容量和承載力。采用公共交通引導(TOD)的土地開發模式,通過公共交通先行,為后續的土地開發提供支撐;另一方面,優化公交路線和站點的建設,提高軌道交通的覆蓋率,保證大部分人可以便捷地享受公交服務。
產城互融的規劃理念在西安航天產業新城規劃中得到了較好的運用,但實際建設過程中主要有兩個問題:首先,完全摒棄以唯產業項目馬首是瞻的傳統觀念,避免產業項目無序布局對規劃空間干擾;其次,警惕過度依賴土地財政,避免房地產發展過熱,影響規劃空間布局,形成產業空心化。因此在產業新城的規劃建設中要做好產業和新城之間的銜接問題,使得產城高效互動、緊密聯系,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才能適應發展的需要。
[1] 新加坡邦城規劃有限公司,西安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西安航天產業新城總體規劃(2008—2020)[Z].
[2] 林 華.關于上海新城“產城融合”的研究——以青浦新城為例[J].上海城市規劃,2011(5):30-36.
[3] 劉 暢,李新陽,杭小強.城市新區產城融合發展模式與實施路徑[J].城市規劃學刊,2012(7):104-109.
[4] 劉 瑾,耿 謙,王 艷.產城融合型高新區發展模式及其規劃策略——以濟南高新區東區為例[J].規劃師,2012(4):58-64.
[5] 李文彬,陳 浩.產城融合內涵解析與規劃建議[J].城市規劃學刊,2012(7):99-103.
On exploration of industrial new city planning under combination of production and cities
Li Xiaopeng
(Xi’anNationalCivilAerospaceIndustriesBaseDevelopmentCo.,Ltd,Xi’an710100,China)
The paper analyzes the experience for Xi’an aerospace base industrial allocation and planning construction, adopts the planning idea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TOD traffic guidance, explores the combination of production and cities, the concept of industrial new cities and their development rules, and points out the planning strategies for the combination, so as to relieve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new city construction.
model of combination with production and cities, planning,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of new cities
2014-11-21
李曉鵬(1981- ),男,工程師
1009-6825(2015)04-0011-02
TU984.1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