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 天 星
(北京工業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北京 100124)
傳統地域現代建筑設計初探
野 天 星
(北京工業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北京 100124)
結合西安傳統街區的現代酒店建筑設計競賽案例,以城市層面和街區層面為線索,充分探討了歷史街區新建筑如何植入并與周邊環境整合的可能性與可行性,指出整合肌理和特色設計為重點,基礎是協調,讓二者達到共生才是設計的最終目的,才能使新建筑既留存有歷史的記憶又保持有當代的痕跡。
傳統地域,城市肌理,協調共生
西安是一座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因其漫長的歷史和眾多的歷史遺跡而著稱,形成了獨特而具有韻味的城市肌理,在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西安東大街,西起鐘樓,東至長樂門,因在鐘樓之東而得名。東大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隋唐時期。東大街的歷史變革,可看作西安城市發展史的縮影。對于西安人來說,東大街因保留著更多生活的細節而更具魅力。
西安東大街是四條大街中唯一一條沒有統一改造的商業街。因此在其更新再發展的進程中必然要面臨新建建筑的挑戰。另一方面新建建筑的風格也必須與已有歷史建筑和周邊環境相協調。舊城與新城在職能、內容、風格、尺度上存在著差異,城市是否需要連接兩者的過渡肌理也需要設計中予以思考。
2011年中元杯“西安某酒店暨商業配套項目”建筑設計邀請賽為首屆中國中元國際工程公司聯合北京工業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共同舉辦的一次實際題目的競賽。競賽目的旨在為學生搭建一個產學實訓平臺,培養其在實用性前提下進行創新設計,以求創作出好的實用的設計作品。
本次競賽的基地位置是西安古城內,東大街與和平路交口的東南角;建設用地面積(紅線)12 339 m2,容積率5(左右);設計任務是重新設計一座5星級酒店,補全現有酒店(4星級)功能布局上的缺失(如房間小且類型多、無大宴會廳、無地下停車、巨大內庭耗能且空間利用不足等),使其在東大街及古城內更具競爭力(見圖1)。


本方案由五星級酒店、外租辦公區、商業區三部分組成,在總體布局上尊重區域整體規劃,采取“肌理生長,特色實現”的策略,與周邊現有建筑平面肌理相融合,又突出酒店建筑鮮明的時代感(見圖2)。方案設計解析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1)呼應城市肌理特征。上千年的歷史發展和文化傳承,使得規則嚴謹的方格路網成為西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肌理形態。本設計從西安整體肌理特征提取方格元素,并以同一模數單元為基礎,進行簇群式布局,整體的室內外空間關系即虛實關系處理較好,構成方式比較生動,流線合理,與城市肌理比較協調。
2)總體布局。本案主要使用功能為酒店部分、外租辦公部分和裙房商業部分。空間形態上由北向南逐漸升起。裙房及主樓的西側均為商業,與萬達商城構成區域商圈的中心,商業面積最大化。地下1層~2層商業考慮和西側地鐵接駁,5層以上商業為出租辦公。
3)空間特色。建筑的宜人和舒適性,是建筑空間體驗的重點,將建筑、人和自然融合和升華,才能創造富有靈魂的建筑空間。特別是在酒店建筑中,陽光、空氣、綠色是酒店環境的重要元素,本設計將酒店基本形式進行庭院空間植入,形成橫向縱向不同層次的開敞空間,逐漸跌落的商業街為室外餐飲休閑提供了多個空間豐富的綠化平臺,并且隨著樓層的增加,開放、半私密的休閑空間向私密的庭院空間過渡。
4)平面——院落引入。西安傳統居住特征為:“古、樸、拙、雅”的形態、雕刻為古建裝飾的特點、傳統四合院的民居模式的平面關系與空間結構。
本設計從四合院的傳統空間原型出發,通過對四合院的拆解和重組塑造出類似民居村落的群體空間,并將此模式引入現代酒店,使其功能及空間重新定義。打破酒店空間原有的二維上的客房展開的布置方式,形成三維上的客房布置方式,讓每一層都具有不同的空間屬性,并且形成局部小環境的舒適空間,同時內部形成足夠大的空間安排服務空間。建筑從而不是封閉的,而是豐富多變的。
5)立面——城墻元素引入。西安城有多古老,古城墻就有多古老。在西安傳統城墻上提取磚的肌理元素,并將其尺度調整應用于建筑的外立面,結合功能進行虛實編織,使人們的公共活動影現,城墻里的人與城墻外的人形成藕絲互動,從而形成有趣的城市臉譜。
6)交通組織。動態交通組織:在地塊北面和西面均布置主要出入口。酒店出入口設置在北側東大街上,商業區出入口設置在西側靠近萬達商圈的和平路上,后勤出入口及車庫出入口均設置在東側小路上。
靜態交通組織:地下車庫設置約400個停車位,地面停車位結合車行出入口沿建筑周邊的道路和廣場靈活布置,使用方便。
7)綠化景觀。地塊景觀綠化共分兩個層次:庭院綠化區、場地周邊帶形綠化區。a.庭院綠化區:由整個建筑形體圍合而成,同時局部開口,形成內部庭院和外部環境的呼應關系。b.場地周邊帶形綠化區:于場地西、北兩側設置帶形綠地,作為建筑與道路間的屏障,隔絕噪聲。
不同景觀層次的設置,使景觀與建筑很好的融合,將場地結合為有機的綠色整體。
8)材質運用。項目周邊環境具有濃厚的歷史元素與文化底蘊,本設計在材質上繼續延續這種歷史感,以增強酒店的文化底蘊。建筑表皮材質采用三種主要的材質進行區分:實體城墻磚、紅色彩釉玻璃及涂料。現代、時尚的簡約主義,通過材料的品質來表達建筑的品質、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傾向。保留中國式的布局和神韻,并結合簡約的建筑形體表達。
主體建筑材質的選擇在保持高品質的基礎上盡量融入自然環境:首先,將西安具有代表性的城墻磚材質提取出來,應用于建筑外表皮。另外將酒店公共空間采用中國傳統的大紅色的彩釉玻璃的虛處理,既具有明顯的識別性,又不失建筑的穩重,呼應傳統。
9)色彩運用。本設計建筑表皮顏色分為三種。公共區采用大紅色彩釉玻璃,可識別性強;主體半公共區采用淺灰色涂料及Low-E玻璃處理,使建筑本身融入東大街歷史街區整體基調之中,私密區采用灰色城墻磚材質,呼應西安傳統城墻元素。
回首歷時一個月的辛勤創作過程,感慨頗多。歷史街區中歷史與現代,“老與新”的協調從來都是關注的焦點。如何在歷史街區植入新建筑是時代賦予建筑師的歷史責任。本設計在尊重現存歷史建筑的同時,恰當地將新的建筑植入傳統地域之中,力圖在融合傳統城市肌理的前提下,打造一種新的酒店文化,一片新的商業群落。
[1] 丁沃沃.新老建筑的協調與共生[J].時代建筑,2000(3):29-31.
[2] [日]蘆原義信.外部空間設計[M].尹培桐,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8.
[3] [日]蘆原義信.街道的美學[M].尹培桐,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
[4] 沈 敬.城市的地域風格在現代建筑中的塑造[J].山西建筑,2014,40(2):17-18.
The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discussion of traditional region
Ye Tianxing
(ArchitectureandCityPlanningSchool,BeijingUniversityofTechnology,Beijing100124,China)
Combining with the modern hotel building design competition case of Xi’an traditional street, taking the city level and district level as the clue, fully discussed the possibility and feasibility of historic district new building how to implant and integration with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pointed out the integration mechanism and characteristics design was the focus, the basis was coordination, let the two to achieve coexistence was the ultimate design goal, in order to make the new building not only retained the history memory, but also the trace of contemporary.
traditional region, city texture, coordinate coexistence
2015-02-10
野天星(1982- ),男,在讀碩士
1009-6825(2015)12-0003-02
TU201.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