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華
(北京市昌平區園林管理處,北京 100000)
土壤是綠化建設的基礎,鹽堿性土壤對園林綠化的影響主要通過影響植物生長表現出來。土壤中的鹽分毒害植物的根系(以毛根為主),使植物根系組織受到破壞,失去吸收功能,使植物生長不良或死亡。同時,由于地下水滲透壓大于細胞液滲透壓,從而使植物根系中的水分發生倒滲而脫水。樹體越高,根系下扎越深,對樹體的危害越大,輕者出現黃葉、枯梢等現象,嚴重的將導致樹體死亡[1]。所以在濱海鹽堿地區很難見到參天大樹,這也是濱海區域園林綠化苗木成活率較低的原因。在這種環境下,景觀設計既要保證植物成活率,更要保持其觀賞性和藝術性,從多方面實現綠化建設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經濟效益。
曹妃甸位于河北省唐山南部沿海、渤海灣中心地帶,原本是一個東北、西南走向的帶狀沙島,為古灤河入海沖積而成,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曹妃甸地區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常年平均氣溫11.4℃。曹妃甸圍海吹填的土壤,被稱為“人造土壤”,它沒有自然成土過程,沒有土壤生物及其演變過程,沒有植物生長必需的水、肥、氣等自然條件,并且含鹽高,水鹽在“人造土壤”中運動活躍,植物在這樣的土壤上難以存活。濱海鹽堿地大多地形單調,地勢平緩,自然坡降很小(1/10 000~1/5 000),地上排水和地下水徑流不暢[2]。
作者對曹妃甸部分區域土壤狀況進行了抽樣檢查(見表1)。
經抽樣檢查,區段1洪水水位以下土壤由于地下水位高,返鹽嚴重;區段2土壤由于高于現水位2 m以上,地下水位相對較低,鹽堿上返受到抑制,淋溶作用也促使其脫鹽。考慮到現狀地下水位較高,土壤含鹽量較高,在進行植物種植之前需要進行一定的排鹽堿的土壤改良設計。

表1 曹妃甸土壤狀況抽查
結合雨洪管理功能,通過雨水收集、淡水洗鹽的手段沖刷土壤中的鹽分。實際運用中,通常結合局部客土,抬高地形。
主要采取的是“淺密式”暗管排鹽工藝,通過鋪設盲管、淋層等解決排水排鹽問題,加快土壤脫鹽速率[3]。
并有效防止土壤次生鹽漬化。在鋪設盲管及淋層的土層上回填種植土,可施入適當的礦物性化肥及有機質。
曹妃甸地處沿海,通過合理的植物景觀配置,可以形成沿海獨特的景觀風景線。
1)充分利用排鹽堿手法,合理營造微地形,結合植物本身特性,結合考慮林冠線和林緣線的豐富變化,營造自然起伏、富有變化的植物景觀。
2)運用植物的觀賞特性進行合理配植,高大喬木在植物群落中位于骨干位置,也是植物景觀的核心,在喬木配置時,應發揮高大喬木在生態系統中防護效能,進行合理配置,使植物季相分明,色彩豐富,相互映襯,營造優美的植物景觀。
3)重視灌木和草本植物的運用,增加地表植被覆蓋,合理密植,有利于減少蒸發,涵養水分,提高灌溉用淡水的利用率。灌木和草本植物的觀賞價值對提高園林景觀質量有重要作用。在濱海鹽堿地區引進優良耐鹽地被植物和開發利用野生地被植物,有利于豐富濱海鹽堿地區的植物資源,提高濱海鹽堿地區園林綠化質量。

表2 曹妃甸地區植物材料選擇
4)區分各類型空間的景觀特質性要求,選擇與之匹配的植物種植方式。并兼顧不同區域的鹽堿化程度,合理配置植物景觀。譬如濱河景觀帶的植物配置,以現水平面以上2 m高度為基準,上部栽植耐鹽堿植物,楊、柳、刺槐、香花槐、龍柏、火炬樹、黑松等,彩葉樹可選擇白蠟,也可結合速生楊形成的綠色背景,增加葉色變化豐富性;中下部采用自然狀態下的檉柳、蘆葦、鹽地堿蓬等,尤其在水岸邊含鹽堿量大,可采用泌鹽植物,局部重點景觀區域可以采用水岸線換土種植濕生花卉植物,強化景觀效果。
抗風、耐鹽堿、易成活,以適合本地生長的鹽生樹種為主,充分利用本地區豐富的植物資源。適當引進和馴化適合本地生長的鹽生植物作為觀賞樹種。深根系植物為主、主干樹種耐鹽堿度不低于2‰,常綠樹比例不少于50%。大量采用耐鹽堿、耐瘠薄的觀賞草植物。
植物選擇要求觀賞效果佳,速生樹種與慢生樹種相結合,觀賞性與經濟性樹種結合,考慮鹽生植物對鹽堿地耐鹽堿度的特殊生長習性,合理確定植物種類。以大喬木種植為主,以小喬木、花灌木、地被來豐富景觀層次。
根據濱海區域的土壤和氣候環境現狀,需要耐鹽堿、抗風、易成活、耐低溫的植物種類,選擇種植深根系植物。
選擇當地綠化常見的適生植物,保留現狀長勢好植物,充分發揮綠地的生態、景觀、防護功能,多用適合鹽堿地生存的植物,減少管理維護費用。
以適宜本地生長的毛白楊、旱柳、國槐為基調樹種,同時在主要節點種植觀賞性強的白蠟、合歡等植物,考慮鹽生植物對鹽堿地耐鹽堿度的特殊生長習性,合理確定植物種類和群落結構。
合理配置速生樹種和慢生樹種的比例,結合局部的特色植物、慢生植物,以適應性強、好成活的灌木、地被打造達到整個地區的生態群落,滿足景觀性和經濟性原則。
曹妃甸地區植物材料選擇見表2。
鹽堿地種植難度大,可選植物種類少,植物成活率較低、綠化成本較高,已經構成了濱海鹽堿地區綠化發展的瓶頸。對曹妃甸地區鹽堿土區種植經驗的歸納和總結,旨在為北方濱海鹽堿地的科學綠化模式的探索提供參考。在未來濱海區域綠化建設中,營造與當地環境相互結合,具有自然生態效益、空間豐富多樣、特色鮮明、生態系統穩定的植物空間環境。
[1] 龔洪柱.鹽堿地造林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6:20-45.
[2] 溫 靜.天津濱海新區鹽堿地景觀生態化設計研究[D].石家莊:河北農業大學,2008.
[3] 張建鋒,張旭東,周金星,等.世界鹽堿地資源及其改良利用的基本措施[J].水土保持研究,2005(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