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對海洋探索的逐漸深入,科學家發現海底蘊藏著數量巨大的礦產資源。我們也知道:水深達到200米后光線就很難到達;水深每增加10米就增加一個大氣壓,深海底部水壓非常巨大;海底還有很多不可預測的危險……這些問題都增加了人類開發海底礦產的難度。
雖然人類發現深海礦物已有數十年歷史,但是受控于黑暗、高壓的極端開采環境和技術條件,目前尚未進行真正的商業化開采。而如何保護海洋生態環境,也是重要的考慮因素。
目前來說,以錳結核為例,深海礦物主要通過深海拖網和深潛器進行少量采樣,主要用于科學研究和探索。
1999 年,中國獲得了在東太平洋中部克拉里昂—克林帕頓斷裂帶海域一塊面積為7.5萬平方千米的國際海底礦區的專屬勘探權和優先開發權;2011年又在西南印度洋國際海底區域獲得1萬平方千米的勘探區。
科學家和工程師們正在研究如何把海底礦產資源批量開采上來。下面,我們就以深海錳結核為例,向大家展示一下目前工程實踐中正在試驗的方法。這些方法適用于海深4000米以內,主要有拖斗采礦、連續繩斗法采礦、穿梭潛器采礦和流體提升采礦等。
上述各種礦物開采技術是否能夠實現在深度超過4000米的海區作業尚需檢驗。材料、加工工藝和控制技術等的進步是推動深海礦物開采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