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曉,黃 賢 金
(1.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山東 日照 276826;2.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
縣域建設用地擴張的空間均衡態勢分析
——以江蘇通州為例
呂 曉1,2,黃 賢 金2*
(1.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山東 日照 276826;2.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探索性提出建設用地擴張的空間均衡概念,并構建相應的模型,以江蘇通州為典型縣域分析其1986—2011年建設用地擴張的空間均衡態勢。結果顯示:1)以鎮為研究單元的空間失調指數呈波動上升趨勢,表明建設用地擴張與資源環境稟賦、經濟發展水平的空間耦合態勢總體上變差;2)區域人均綜合發展狀態的極差、極比、變異系數均呈波動提升趨勢,表明人均綜合發展狀態的絕對差異和相對差異均有所增大,綜合看,PRD的空間均等化形勢波動變差,兩極分化現象難有好轉;3)Spearman秩相關分析結果顯示,建設用地擴張與PRD提高呈負相關,建設用地擴張空間失調指數與PRD變異系數的擬合結果顯示,隨著空間協調性減弱,PRD的空間均等化程度先提高后下降。從建設用地擴張的空間協調性以及擴張對人均綜合發展狀態空間均等化的促進作用兩方面看,通州建設用地擴張的空間均衡態勢不容樂觀。
建設用地擴張;空間均衡;空間協調性;區域人均綜合發展狀態;江蘇通州
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以及處于城鎮化快速成長階段的現實決定了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中國城市化仍面臨日益嚴峻的供地壓力[1,2],土地問題已然成為“四化”協調同步發展中必須關注的核心問題之一。尤其是,建設用地擴張業已表現為現在以及將來幾十年中國土地利用變化的主導特征[3,4],建設用地開發空間的合理分配成為資源環境持續性和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和有效途徑[5],事關新型城鎮化和工業化協調發展的速度和質量,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諸多學者基于主體功能區、農地非農化、土地利用結構優化等視角在不同尺度下圍繞建設用地最優配置及其效率[6-8]、城市分布及其用地的空間差異[9]、建設用地擴張與工業化的耦合關系[10,11]、建設用地擴張模式與功能變化[12]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也有學者對地域功能與區域發展空間均衡[13]、區域發展的空間失衡[14,15]以及基于地域功能的土地利用協調性[16]等進行探討,為多視角認識、理解及評判建設用地擴張過程奠定了基礎。
綜上可見,建設用地擴張與社會經濟發展以及地域功能演進歷程之間理應存在著一種時空尺度上的狀態均衡/失衡關系,對這種關系的理解、評判可能為制定有效的建設用地管控策略、解決中國快速工業化、城鎮化與耕地“紅線”問題提供決策參考。因此,筆者在探索性地研究了建設用地擴張時間均衡態勢[17]基礎上,嘗試提出建設用地擴張的空間均衡概念及其評價思路與模型,并選擇經濟發達的東部沿海縣域江蘇通州進行案例分析,以期為深入理解并合理評價建設用地擴張過程、改進建設用地擴張管控政策提供依據。
1.1 概念內涵
作為在地理學、經濟學等學科中廣泛使用的概念,均衡既可作為數量概念,指相互獨立的兩個變量在數量上大體相等;也可作為狀態概念,指相互獨立的雙方均沒有改變現狀的意愿和能力,彼此處于均勢和平衡狀態[15,17]。本文提出的建設用地空間均衡并非建設用地擴張在空間上的均勻分布,而是擴張空間過程與區域地域功能演進歷程之間達到的一種良性耦合的“空間帕累托效率”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建設用地擴張的空間拓展進程與其局地的資源環境稟賦、經濟社會發展等是良性耦合的,會促使形成合理的區域城鄉空間組織格局與生產力布局,有利于最終實現區域間人均綜合發展狀態的空間均等化。
建設用地擴張作為一個基于現狀和發展訴求而導致的土地利用行為,其空間均衡既是相關制度安排的效益反饋機制,也是區域工業化、城鎮化發展戰略以及基本發展理念是否協調、可持續的外在表征,是一個動態的空間表達過程[18,19]。在自然系統、經濟系統及體制系統的三重框架之內[20],建設用地擴張是自然環境演化的自我過程與人類活動的干預過程二者共同作用的結果,只有擴張中涉及的個體均為“理性人”,建設用地擴張的空間均衡狀態才有可能出現,并且在“理性人”的假設下任何對這種狀態的偏離,都會導致經濟活動規模和區位的調整,直至重新趨近和恢復均衡狀態。然而,這種理論上抽象的空間均衡一般難以在現實中觀察到,但理解建設用地擴張空間均衡原理并進行探索性的評價有助于找到可能促使其趨向空間均衡的力量,從而為建設用地擴張過程的科學管控提供依據。
1.2 評價指標
通過評價建設用地空間拓展進程與區域資源環境稟賦、經濟發展水平的協調關系以及對區域人均綜合發展狀態空間均等化的促進情況等三方面即可基本實現對空間均衡態勢的綜合評判。若子區域的資源環境稟賦、經濟發展在整個區域中所處的地位與其建設用地擴張占全區域的比例基本相當,則表明其空間協調性較好,利于空間均衡狀態的形成;同時,加上其與區域人均綜合發展狀態變化關系的考察,即可從整體上對空間均衡狀態做出初步判斷。為此,本文首先圍繞上述三方面構建相應的評價指標(表1)。
表1 建設用地擴張空間均衡評價的相關指標
Table 1 Index system for evaluating spatial equilibrium of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

類別具體指標(代碼)計算方式區域資源環境稟賦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農地資源豐度(ALA)以區域農用地面積表示土地資源保障程度生態保育功能(ESV)以區域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近似反映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及生態保育功能地區國內生產總值(GDP)以鎮為單元的統計數據(萬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FAI)以鎮為單元的統計數據(萬元)產業就業非農化水平(NAI)二三產業GDP占GDP總量的比例和二三產業從業人數占從業人員比例兩個指標的平均數區域人均綜合發展狀態(PRD)將人均GDP(GPP)、農民人均純收入(FPC)、人均生態系統服務價值(EPP)3個指標的標準化值相加作為RPD指標值
其中,區域資源環境稟賦(REE)主要用來反映區域開發建設過程中所需要的水、土等基本資源的保障程度與生態環境承載能力。鑒于通州濱江臨海的優越區位,水資源在縣域尺度上不會形成硬約束,故省略水資源指標;選擇農地資源豐度來反映城鄉建設拓展的土地資源供給能力。考慮到縣域內鎮域尺度資源環境資料難以獲取,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的評價受到較大限制,因此參考相關研究[21]的計算方法估算區域生態系統服務價值(ESV),用以近似反映生態保育功能。區域經濟發展水平(REL)既是建設用地擴張的重要驅動因子,也反映建設用地擴張帶來的經濟績效,其通過地區國內生產總值(GDP)、固定資產投資(FAI)、產業就業非農化水平(NAI)等指標近似表達。其中,產業就業非農化水平(NAI)由二三產業GDP和二三產業從業人數兩個指標構成。區域人均綜合發展狀態(RPD)指標用以反映區域發展的綜合狀態,參考相關研究成果[8,14,16],將人均GDP(GPP)、農民人均純收入(FPC)、人均生態系統服務價值(EPP)等3個指標的標準化值相加作為RPD指標值。
1.3 評價方法
1.3.1 空間失調指數 為考查建設用地擴張與資源環境稟賦、經濟發展的協調關系,借鑒已有研究[22],運用區位熵的時空一致性來表達空間協調程度[18],即比較子區域建設用地擴張在全區域建設用地擴張中所占比重與上述資源稟賦、經濟發展變量指標在全區域中所占比重的數量關系。據此構建空間失調指數公式如下:
(1)
(2)
式中:SCt為t年區域建設用地擴張的空間失調指數;scjt為t年區域建設用地擴張相對上述第j變量的單指標空間失調指數;Yit為t年i子區域建設用地數量占全區域建設用地總量的比重;Xit為t年i子區域資源環境稟賦、經濟發展等指標值占對應指標全區域總體水平的比重;n為子區域個數,m為變量指標個數,本文分別為19和5。由SCt、scjt的內涵可知,二者值越大,建設用地擴張的空間協調性就越差。
1.3.2 空間協調性的類型劃分 把上文所對應的Xit、Yit落在散點圖上,若t年i區域的點位落在對角線上方,表明Yit大于Xit,即該區域建設用地擴張對參與比較的指標而言發展超前;反之,則表明建設用地擴張滯后于比較指標;若該點到對角線的垂直距離(d)越遠,則超前/滯后量越大;點位在對角線附近,則表明該區域建設用地擴張對參與比較的指標而言大致平衡。因此,可依據點垂距d將建設用地擴張的空間協調性大體劃分為超前型、比較協調型和相對滯后型3種。點垂距的計算公式如下[18,22]:
(3)
(4)
式中:dijt為t年i區域建設用地對于第j變量在散點圖中的點垂距,Dijt為t年i區域在散點圖中的點垂距之和。
1.3.3 建設用地擴張與PRD及其空間均等化的關系評判 建設用地擴張的空間均衡內涵除了空間協調性之外,還體現為建設用地擴張對人均綜合發展狀態空間均等化的促進作用。首先選擇反映區域絕對差異和相對差異的極差和極比、變異系數(CV)等測度PRD空間均等化情況。鑒于上述指標應用較普遍,不再贅述其原理與計算過程。其次,選擇Spearman秩相關系數評判建設用地擴張與PRD的基本相關關系。作為一種度量兩變量之間聯系強弱的非參數相關系數,Spearman秩相關系數在研究不服從雙變量正態分布的兩個隨機變量,特別是比率或構成比等相對數變量的互依關系時更有優勢[23]。依據Spearman秩相關系數的內涵,只要兩個變量具有單調的函數關系,則二者就是完全Spearman相關的;系數的符號表示二者之間聯系的方向,當符號為正時,表示PRD隨建設用地擴張的增加而增加,反之亦然。系數為0則表示隨建設用地擴張的增加,PRD沒有任何增大或減小的趨勢。通過Stata11.0完成相關系數計算,具體過程不再贅述。
為了判斷建設用地擴張與RPD空間均等化的聯系,構造建設用地擴張指標(CL)與RPD空間均等化相關指標(PRY)的概念模型:
PRY=f(CL)
(5)
縣域是區域科學研究中一個重要的地理空間尺度,并且縣級行政單位在我國目前的行政管理體制下具有一定的發展自主性。尤其是,在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規劃的編制實施過程中,在滿足上級的發展要求下開展自我調整與完善。因此,選擇縣域尺度開展相關研究,是對國家、省級等大尺度研究的有效補充,同時又相對微觀研究更加容易提煉出有效的政策啟示。
2.1 數據來源與空間研究單元
本文土地利用數據來源于南通市國土資源局通州分局,涵蓋了1986年土地詳查數據、1996—2008年及2011年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數據。考慮到土地利用現狀分類的變化,參照《全國土地分類》(過渡期間適用)中建設用地內涵進行了基數轉換;社會經濟等數據來源于歷年通州統計年鑒。
基于數據的可獲取性、可比較性,根據通州歷次行政區劃調整資料,將空間均衡評價的最小研究單元確定為2011年時點的19個鎮,并選取1986年、1996年、2004年、2008年和2011年5個時點為研究基點分析空間均衡態勢的演變。
2.2 建設用地擴張的空間協調性分析
2.2.1 空間協調性的總體分析 由表2可知,從整體上看,通州建設用地擴張的空間失調指數呈現出明顯的波動上升趨勢。1986年空間失衡指數高達0.0250,表明當時建設用地的空間配置狀態較為失調;盡管1996年的空間失調指數的絕對值有所下降,但此后保持了持續上升趨勢,直至2011年達到最高值0.0282。鑒于空間失調指數內涵的綜合性,在了解總體變化趨勢的基礎上,對單項指標的辨析可能對建設用地擴張的空間均衡態勢得到更加深刻的認識。從建設用地擴張與各單項指標的空間失調指數對比可知,不同指標間存在較大差異。就資源環境稟賦指標看,空間失調指數均呈持續上升態勢,而經濟發展指標均呈現出一定的波動。同時,就5個年份的平均值看,建設用地擴張與相關指標的失調指數呈現出生態系統服務價值(0.0297)>產業就業非農化(0.0235)>GDP(0.0230)>農地資源豐度(0.0212)>固定資產投資(0.0205)的演變趨勢,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通州建設用地擴張的空間配置效率相對低下,與經濟和人口城鎮化的時空耦合性有待加強,擴張引發的區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弱化及空間失衡現象亟須得到重視。
表2 通州建設用地擴張的空間協調性(1986-2011)
Table2SpatialconformityofconstructionlandexpansioninTongzhouduring1986-2011

年份ALAESVGDPFAINAISCt19860.01260.02460.03440.01470.03880.025019960.02000.02630.01100.01590.01980.018620040.02060.02870.01730.01190.01790.019320080.02460.02900.02700.02450.02880.026820110.02820.04010.02530.03550.01200.0282平均0.02120.02970.02300.02050.0235
2.2.2 空間協調性的類型劃分 為了更加清晰地辨析各鎮之間的空間差異,計算1986—2011年19個鎮建設用地擴張空間失衡指數的點垂距d,并根據d值大小,參考已有相關研究[18]進行分類,其中d≥0.030為超前型,-0.030 先后有張芝山、三余、先鋒、金沙、二甲和劉橋6個鎮表現為超前型。其中,張芝山除在2011年屬滯后型外,在前4個時點一直屬超前型,建設用地占比由1986年的4.55%提高到2008年的5.24%,而GDP(3.08%~4.54%)、產業就業非農化水平(2.68%~5.03%)、固定資產投資(2.51%~4.62%)等指標的占比均有所提高,但最終占比均低于建設用地。1996年以來,先鋒的空間失調類型多數時點屬于超前型,2011年發展為相對協調型,其與張芝山的地理區位、產業發展條件均相似度較高,因此,可能的解釋是這兩個鎮以紡織、鋼絲繩等制造業為主的產業特征造成了建設用地產出相對于金沙、開發區等電子電器產業較少的現象。三余作為通州沿海開發的“主戰場”,除1996年屬相對協調型外,在其余年份均屬于超前型,這可能與三余鎮二三產業發展基礎較為薄弱有關,盡管位于三余的濱海新區近年來加大了招商引資力度,并通過土地置換、灘涂圍墾等擴大發展空間,但相對于其他已經具有較為成熟產業體系的鎮域看,其發展速度仍相對較慢。金沙的空間協調性在研究期內處于波動狀態,三種類型均有所經歷,但最終表現為超前型,表明金沙經濟發展對建設用地投入的依賴程度先逐步減小又呈現出增強的趨勢;二甲、劉橋兩鎮則由前面多個時點的相對協調型轉化為最后的超前型。 Fig.1 Classification on spatial conformity of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 in Tongzhou 先后有興東、川姜、騎岸、東社、十總、平潮、金沙、五接、平東、五甲和張芝山11個鎮屬滯后型。其中,十總連續三次表現為滯后型,可能是其在農業強鎮、歷年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相對較少的背景下,依托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江蘇東源集團等系列高科技制造加工業實現非農經濟快速發展的結果。興東、川姜和騎岸均兩次表現為滯后型,興東由于1989年開始擴建機場,導致其建設用地占比相對1986年有較大提高,因此其1986年的建設用地占比相對較??;而騎岸連續兩次出現滯后型,與其發達的農業及較少的新增建設用地指標息息相關。上述11個曾經表現為滯后型的鎮域中有張芝山和金沙表現過超前型,而四安、西亭、石港和興仁4個鎮域一直屬相對協調型。從上述空間失調類型變動趨勢中可以發現,基于局地資源環境稟賦與經濟社會發展基礎,加強對各鎮建設用地擴張的適當調控勢在必行。在全區尺度上綜合考慮公平與效率因素,統籌考慮產業升級與布局調整的建設用地需求,才能促進建設用地擴張的空間均衡狀態的實現。 2.3 建設用地擴張對PRD空間均等化的影響評判 2.3.1 通州PRD空間均等化情況 表3所示,以通州19個鎮為空間單元進行評判,PRD的極差經歷了一個降—升—降—升的波動過程,2011年相對于1986年上升了約63%,說明通州PRD的區域間絕對差異整體上經歷了一個波動提升的態勢。在相對差異方面,極比和變異系數的值總體上呈現波動提升態勢,提升幅度分別為57.28%和46.69%;但二者的波動過程并不相同,極比的波動與極差的波動類型相似,而變異系數則表現為升—降—升的過程。由圖2可見,代表通州PRD區域間相對差異程度的變異系數波動幅度十分小,但人均GDP(GPP)和農民人均純收入(FPC)的變異系數波動相對較大,尤其是1996年以來隨著各鎮經濟發展差異的變大,GPP和FPC的區域差異均有所增大。而區域人均生態服務價值(EPP)的空間差異卻呈明顯的增大趨勢,反映了各鎮之間生態保育功能的顯著差異。綜合看,PRD的空間均等化形勢波動變差,兩極分化現象沒有得到有效改觀。 表3 通州PRD空間均等化指標分析 Table 3 The index analysis on the regional equalization of PRD in Tongzhou 測度指標1986年1996年2004年2008年2011年極差2.39272.16382.76752.08283.8673極比2.08181.97752.31692.13643.2732變異系數CV0.19900.20650.20630.19010.2919 圖2 通州PRD的變異系數演變趨勢 Fig.2 Trends on evolvement of CV for PRD in Tongzhou 2.3.2 建設用地擴張與PRD空間均等化的相關分析 能否有效促進PRD空間均等化是判斷建設用地擴張空間均衡的重要標準。理論上看,建設用地擴張帶來的經濟增長、結構調整、生態壓力增大等復合效應會對PRD時空變化產生復雜影響。在沒有明確的規律性認識之前,首先對建設用地與PRD的基本相關關系做初步判斷,而后進一步嘗試探索建設用地擴張對PRD空間均等化的作用。1)對PRD與建設用地面積、各鎮建設用地占比、各鎮建設用地占本鎮土地總面積的比例分別進行Spearman秩相關分析。結果表明,PRD與三者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2425、-0.2143、-0.0655,說明建設用地擴張與PRD負相關;但相關系數絕對值較小,說明PRD與建設用地擴張指標之間并沒有嚴格的單調遞減關系。因此,基于Spearman秩相關系數的內涵可做出基本判斷:1986-2011年通州建設用地擴張與PRD提高呈負相關,但二者函數關系較為復雜,并不是簡單的遞減函數關系。2)選擇PRD在5個時點的變異系數CV作為表征PRD的空間均等化指標,與建設用地擴張的空間失調指數SC建立模型(圖3)。擬合發現,建設用地擴張的空間失調指數與PRD空間相對差異的關系呈現出U形曲線形式。盡管曲線模擬的樣本點相對較少,尚不能反映出長時間尺度的趨勢,但5個時點的基本變化表明,隨著空間失調指數的增大(空間協調性減弱),PRD的空間相對差異表征指標CV會經歷一個先變小后變大的過程(空間均等化程度先提高后降低)??臻g協調性的度量是基于區位熵原理,當建設用地占全區建設用地的比例與其所在區域的資源稟賦、經濟發展變量等占全區總量的比例之間相差越小,則空間協調性越好;這可能會造成在建設用地空間配置并不均等的前提下,盡管空間協調性較高,但仍會帶來資源環境稟賦與經濟發展的進一步不均等,從而導致PRD空間均等化情況變差。 圖3 建設用地擴張空間失調指數與PRD變異系數的曲線擬合 Fig.3 Curve fitting ofCVfor PRD′ and non-conformity index of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 本文嘗試提出了建設用地擴張的空間均衡概念,構建了建設用地擴張空間均衡的評價方法,并以江蘇通州為實證區域,重點分析了建設用地擴張在19個鎮域尺度上的空間均衡態勢。主要結論如下: (1)通州空間失調指數呈現波動上升趨勢,表明建設用地擴張與資源環境稟賦、經濟發展水平的空間耦合態勢總體上變差。從各單項指標看,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空間協調性最差、固定資產投資空間協調性最好,反映出建設用地擴張與固定資產投資聯系緊密,建設用地擴張必然帶來生態系統服務損失。從各鎮空間協調性的類型看,每個時點主要以相對協調型為主,其中超前型、滯后型的個數均保持在2~4個。各鎮資源環境稟賦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不同,加之相關建設用地擴張管控政策在落實上的差異造成不同的空間協調性類型。因此,在全區尺度上綜合考慮公平與效率因素,統籌考慮產業升級與布局調整的建設用地需求,才能促進建設用地擴張的空間均衡狀態的實現。 (2)PRD的極差、極比、變異系數均呈現出波動提升的過程,盡管幅度較小,但說明通州人均綜合發展狀態(PRD)的區域間絕對差異和相對差異均有所增加,區域內兩極分化現象未有根本好轉。Spearman秩相關分析表明,1986—2011年通州建設用地擴張與PRD提高呈負相關,但二者函數關系較為復雜,不能用簡單的遞減函數關系表示。對PRD變異系數CV與建設用地擴張空間失調指數SC的擬合發現,隨著空間協調性減弱,PRD的空間均等化程度經歷了先提高后下降的變化過程。 (3)綜合空間協調性及PRD空間均等化影響兩方面看,通州建設用地擴張的空間均衡態勢尚未形成,不同鎮之間的建設用地擴張數量與其地域功能演進尚未形成空間上的帕累托效率狀態。因此,進一步梳理評估全區及各鎮的時空發展歷程,探尋不同空間尺度下最優生產力布局模式、促進建設用地擴張的空間績效最大化成為重要任務。 (4)建設用地擴張的空間均衡態勢評價從多方面反映了縣域內各鎮資源環境稟賦、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與建設用地擴張在不同時段的耦合關系,這種耦合關系評判以及類型劃分在一定程度上是度量建設用地擴張績效、開展建設用地空間配置的重要依據。一般土地利用規劃編制過程中新增建設用地、城鄉建設用地規模等指標的合理分配既不能單純依靠領導主觀意志,也不能一味與經濟規模與產出掛鉤。而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產業升級與項目布局調整的用地保障也需要統籌考慮不同鎮域單元的資源稟賦差異。因此,建設用地擴張的空間均衡態勢分析為土地規劃編制、調整中實現用地指標的科學配置以及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保障產業升級與布局調整的建設用地需求提供了參考依據。 以下問題需進一步探討:本文涉及的空間均衡內涵只考慮了建設用地數量的空間協調性,對建設用地擴張結構與經濟結構的協調性等方面尚未涉及,對空間均衡態勢的測度未能從機理上構建統一的評價模型,評價內容與方法有待豐富與完善,有待于進一步探討建設用地擴張的時空雙重尺度均衡態勢及其耦合關聯。本文僅從產業結構、區位條件等方面對各鎮的空間協調類型劃分進行了簡要分析,有待于從資源環境稟賦、體制制約、行政區劃調整等視角對建設用地擴張空間均衡態勢的驅動機理進行深入剖析,進而提出更加符合區域實際的政策建議。 感謝曲阜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牛善棟、陳昌玲、許鳳嬌在數據處理方面提供的幫助! [1] 方創琳,馬海濤.新型城鎮化背景下中國的新區建設與土地集約利用[J].中國土地科學,2013,27(7):4-9. [2] 方創琳.中國城市化進程及資源環境保障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32-38. [3] TAN M H,LI X B,LU C H.Urban land expansion and arable land loss of the major cities in China in the 1990s [J].Science in China:Series D,2005,48(9):1492-1500. [4] 呂曉,黃賢金,趙雲泰.不同視角下建設用地擴張效率的對比分析[J].經濟地理,2013,33(7):148-154. [5] 陳逸,黃賢金,陳志剛,等.中國各省域建設用地開發空間均衡度評價研究[J].地理科學,2012,32(12):1424-1429. [6] GONG J Z,LIU Y S,CHEN W L.Land suitability evaluation for development using a matter-element model:A case study in Zengcheng,Guangzhou,China[J].Land Use Policy,2012,29(2):464-472. [7] 陳江龍,曲福田,陳雯.農地非農化效率的空間差異及其對土地利用政策調整的啟示[J].管理世界,2004(8):37-42,155. [8] 王昱,丁四保,盧艷麗.建設用地資源的空間優化配置:現狀、矛盾與實現路徑[J].經濟問題探索,2012(4):11-16. [9] LIU J Y,ZHANG Q,HU Y F.Regional differences of China′s urban expansion from late 20th to early 21st century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information[J].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2012,22(1):1-14. [10] 唐常春.快速工業化區域建設用地擴張的多維演進分析——以佛山市南海區為例[J].經濟地理,2009,29(1):82-88. [11] 葉玉瑤,張虹鷗,劉凱,等.珠江三角洲建設用地擴展與工業化的耦合關系研究[J].人文地理,2011,26(4):85-90. [12] 高金龍,陳江龍,袁豐,等.南京市區建設用地擴張模式、功能演化與機理[J].地理研究,2014,33(10):1892-1907. [13] FAN J,LI P X.The scientific foundation of Major Function Oriented Zoning in China[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09,19(5):515-531. [14] 陳雯,孫偉,趙海霞.區域發展的空間失衡模式與狀態評估——以江蘇省為例[J].地理學報,2010,65(10):1209-1217. [15] 陳雯.空間均衡的經濟學分析[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16] 唐常春,樊杰,陳小良.基于地域功能的土地利用協調研究——以長株潭生態綠心暮云鎮為例[J].自然資源學報,2012,27(10):25-35. [17] 呂曉,黃賢金,鐘太洋,等.建設用地擴張過程的時間均衡態勢分析[J].農業工程學報,2013,29(15):236-243. [18] 孫平軍,丁四保,修春亮.中國城鎮建設用地投入非協調性的動態演變研究[J].地理科學,2012,32(9):1047-1054. [19] 呂曉.建設用地擴張過程的時空均衡分析及管控研究[D].南京:南京大學,2012. [20] 李秀彬.土地利用變化的解釋[J].地理科學進展,2002,21(3):195-203. [21] WANG Z B,FANG C L,CHENG S W,et al.Evolution of coordination degree of eco-economic system and early-warning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3,23(1):147-162. [22] 李志軍,劉海燕,劉繼生.中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平衡性研究[J].地理科學,2010,30(6):839-846. [23] 徐雁南.生態園林城市評價指標體系優化與應用[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11. Spatial Equilibrium Analysis o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 at County Scale:A Case Study of Tongzhou in Jiangsu Province LYU Xiao1,2,HUANG Xian-jin2 (1.CollegeofGeographyandTourism,QufuNormalUniversity,Rizhao276826;2.SchoolofGeographicandOceanographicSciences,NanjingUniversity,Nanjing210023,China) This study aimed to discuss the spatial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CL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regional environment resources endowment and economic growth.Firstly,the definitions of spatial equilibrium of CLE were discussed in this research,and an integration model was built up.Furthermore,the empirical analysis took Tongzhou in Jiangsu Province for an example,and its spatial equilibrium state of CLE during 1986-2011 was analyzed.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were drawn:1)Town-scale′s space imbalance index showed an fluctuated uptick which showe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E in Tongzhou and environment resources endowment,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was in a weak spatial coupling state.2) The range,ratio an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f regional per capita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state(PRD) showed a wavelike promoting which indicated the absolute difference and the relative differences of PRD in Tongzhou were increased and polarization had been more severe.3) Based Spearman Order Correlation analysis,the negatively correlation was displayed between CLE and increasing in PRD;and fitting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with the weakening of spatial conformity of CLE ,the PRD increased before falling.In a whole,the spatial equilibrium situation of CLE in Tongzhou is not optimistic viewed in two aspects of CLE spatial conformity,and positive impact on PRD spatial equality of CLE.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spatial equilibrium;spatial conformity;regional per capita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state;Tongzhou in Jiangsu 2015-03-04; 2015-06-2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301185);曲阜師范大學博士科研啟動基金項目(BSQD2012005) 呂曉(1984-),男,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土地利用與鄉村發展。*通訊作者E-mail:hxj369@nju.edu.cn 10.3969/j.issn.1672-0504.2015.05.012 F301 A 1672-0504(2015)05-0053-07


3 結論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