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磚黃
1
世界七大奇跡之一——吳哥窟,果然名不虛傳。
晨曦中,西半天的月亮在悄悄隱身,它對吳哥窟的回眸泄露出戀戀不舍的神情。護城河和寺前池塘的水漸漸輕盈起來,倒映出吳哥窟安閑的身軀。在菩提樹和棕櫚樹的呵護中,吳哥窟緩步走來,它的腳步態端莊沉穩,不急不躁,它的面容漸漸清晰,身后是一片燦爛的朝霞,太陽正從那里升起。游客們來自世界各地,它將以最傳統最莊重的禮儀迎候賓客。
吳哥窟又稱吳哥寺,位于柬埔寨西北的暹粒省,離暹粒市不到20分鐘車程。公元12世紀前葉,古高棉人所建立的吳哥王朝達到鼎盛,國王蘇耶跋摩二世決定,在首都這塊平坦之地興建一座代表國家意志和信仰的寺廟,于是,傾全國之力,費時30多年,建成了這座宏大的石窟寺廟。蘇耶跋摩二世信奉毗濕奴,所以這座寺廟又叫“毗濕奴神殿”,體現著政教合一的“神王思想”。吳哥窟東西長1000多米,南北長800多米,圍墻外輔以護城河,呈口字形布局。它是吳哥古跡群中唯一正門朝西的宗教建筑,為印度教的最高神毗濕奴而建,西方世界都要向這里朝拜。
欣賞吳哥窟,一看它的建筑結構,二看它的浮雕藝術。
從西往東,穿越百余米寬的護城河和圍墻門,筆直的石板參道直通寺前的十字王臺。數百米參道的護欄,被雕成一條條七個頭的眼鏡蛇造型,蛇頭高昂,蛇身平直,擺脫了鬼異之態。眼鏡蛇被當地人稱為水神,是他們的圖騰,蛇形裝飾在他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尤其是建筑物和家具裝飾上,這就跟中國人以龍為圖騰一樣。參道的南北兩邊,建有兩座據說是藏經閣(又稱圖書館)的小型建筑,也都是石頭砌雕而成。在十字王臺前,南北對稱布置著兩方水池,南邊的水池是一泓清水,北邊的水池植有睡蓮,時值三月,蓮花盛開,有紅有白,它們在你眼前的出現,立刻使吳哥窟靈動起來。池中可見吳哥窟倒影,游客們的相機里,最經典的照片必定在此拍攝。
穿過十字王臺,就是吳哥窟主體建筑了,這是一座石頭的迷宮,整個建筑全部是用巨石壘砌而成,壘而后雕,精湛無比。
由外圍向中心,宏偉的吳哥窟分別布局著三層回廊,層層推進。最外圍的一層,墻壁上布滿了精美的浮雕,四周總長度有800米。浮雕的題材主要是印度史詩《摩訶波羅多》《羅摩衍那》的故事和國王蘇耶跋摩二世的生平故事,無論是首領、戰車、勇士、部隊,或是狩獵、耕種、采摘、舞蹈,或是樹木、花草、日月、云彩,畫面繁雜而精細,淺處如壁畫,有的地方被游客摩挲得光滑透亮。其中,“羅摩衍那”意思就是羅摩傳記,史詩中的大英雄羅摩,其實就是宇宙保護神毗濕奴的化身,他的使命就是代表眾神的意志去鏟除魔王羅波那。第二層回廊有許多現已殘損的佛像,墻上則布滿了婀娜多姿的仙女浮雕,她們或端莊站立,或翩然起舞,絕無筆挺僵硬之態,大大小小,數以千計。這些仙女裸露上身,頭冠華麗,雍容華貴,其舞姿造型各異,形態優美,雕刻精巧。靜心觀之,只覺得整個墻壁仿佛舞動起來,樂曲和歌聲似乎在柱廊間回蕩。第三層設計為田字型,四座石塔占定四角,田字的中心就是主塔,象征著宇宙中心和神圣之地。在古代高棉人的信仰中,世界的中心是一座位于大海之中的高山,這座高山叫須彌山,是眾神的居所,類似于古希臘神話中的眾神居所奧林波斯山。吳哥窟象征著須彌山,它的五座尖塔就象征著須彌山的五座山峰,而以中心塔最高。縱觀吳哥窟,它的尖塔、它的回廊、它的窗欄,無不美輪美奐。
夕陽西下,此時再回頭從正面看吳哥窟,正是它最為容光煥發的時刻。整個吳哥窟泛起橙紅色的光芒,輝煌的歷史似乎被喚醒,從石頭縫隙里鉆出來,閃耀著你的眼。
如今,吳哥窟的造型已經繪在柬埔寨國旗上,而且,在柬埔寨人的服裝、街道建筑和各種可以繪圖的標志或裝飾上,都可能看到吳哥窟的圖案。
吳哥窟雖然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古代寺廟,但它實際上只是整個吳哥古跡群的一小部分,因而吳哥窟被稱為“小吳哥”,吳哥古跡群則被稱為“大吳哥”。吳哥古跡群方圓十余公里,掩映在叢林之中,不但有數以百計的寺廟,還有王宮、法院、斗象臺的遺跡,是公元9世紀至15世紀期間,這里歷代王朝的建筑遺存,集中反映著一代代國王們的統治理念。
國家一強盛,大興土木和生活奢華似乎就成為天下國王們無法逃避的喜好和宿命,由此加重百姓負擔,并造成王朝的衰落,形成一個歷史的循環。吳哥王朝不例外地在15世紀走向了衰落,1431年,它遭到暹羅等屬國的攻擊和洗劫。第二年,吳哥王朝被迫遷都金邊。進攻它的那些國家或部落,掠走了大批的人財物,但并沒有駐扎下來,而當地大多數百姓由于害怕被洗劫,也沒有再住在這里。從此以后數百年,吳哥首都四周漸漸被荒廢,湮沒在叢林里,與世隔絕。直到19世紀60年代,法國博物學家亨利·穆奧“發現”了它。其實,在中國元代,就有個叫周達觀的中國官員考察過此地(1295年),稱此地為“真臘”,并寫有《真臘風土記》。而法國博物學家之所以“發現”這片古跡,也是從中國元代官員的記載中得到線索的。
2
吳哥古跡群可以說是石頭的史詩,大多數都是先壘后雕的。無法逐一看去,只能片斷瀏覽。即便是斷垣殘壁,即便是黯然失色,其每一塊石頭都承載了歷史的塵煙。透過歷史煙塵,那恒定未改的,游人可以揣進懷里、帶往世界各地的,卻是“吳哥的微笑”(又被稱為“高棉的微笑”)。
那種美麗動人的微笑,在吳哥窟回廊的浮雕里,在那些仙女的臉上,就已經有了充分的展示。每個角落,隨處可見的微笑,跟仙女們的舞蹈動作一樣,毫不夸張,而是舒緩優雅。與這種祥和氛圍相匹配,整個吳哥窟見不到面目猙獰的雕像。那微笑的表情,自然而然地顯示著一種含蓄、神秘的意味,大方得體而又似乎含情脈脈,感染著過往的游人,使人感到親切。當過客們陷入浩瀚浮雕而不能自拔的時候,可以不顧“讀不懂”的壓力,只管把這微笑揣進行囊,繼續上路。
“吳哥的微笑”最集中的展示地,還是在“大吳哥”的巴戎寺。巴戎寺是阇耶跋摩七世在12世紀末期所建,當時他重建了吳哥城,巴戎寺就在城中心。木構建筑早已消失在時光和大自然的隧道里,或者被焚毀,而石頭筑起的城墻城門、巴戎寺、斗象臺等則得以留存至今。阇耶跋摩七世信奉佛教,這個時候吳哥地區的信仰開始由印度教轉變為佛教,因而在巴戎寺可以看到印度教與佛教并存的建筑風格。巴戎寺從四個方向看都是同一造型,外圍的門廊已經損毀,內在結構基本完好。寺廟墻上的浮雕,不只展現阇耶跋摩七世與敵人戰斗的壯闊場面,也有描繪市井小民的生活場景。而最典型的是,由外向內,一圈一圈,共排有54尊四面佛像,以阇耶跋摩七世的面容為藍本雕刻而成,全部面帶微笑,這就是“高棉的微笑”的由來。許多佛像已經斑駁殘損,或缺目少鼻,或掉耳裂唇,但都掩不住微笑的表情。那表情無怨無怒,看破生死,看穿紅塵,仿佛雕進了肌膚里、骨血里,不知雕刻工匠們是怎么做到的,真讓人驚嘆。這里同樣有許多仙女浮雕,無論是長臉或圓臉,她們的臉部表情無一例外地,也是微笑。不是僵硬的造型,而是動態的、湖面微波般的笑。每每在拐角處或是門廊邊,與之驀然照面,恰有眾里尋她千百度之感。
人們不知道為什么古高棉人要把這些佛像和舞女像雕刻成微笑的樣子,但可以肯定,那時的高棉人一定很講究禮儀,也很自信,微笑是他們的崇尚。他們以微笑面對一切,包括自然災害,部族戰斗,禮拜神佛,乃至歷史滄桑。與其說他們信仰諸神,不如說他們信仰微笑。
夜晚,在暹粒市的酒吧街,來自世界各地的旅人們在那里享受著休閑時光,享受著古老民族遺存的熱情和友好,同時沉淀著對于吳哥的體驗,排遣著平日里俗世生活的煩憂。如果是在典型的柬餐飯店,人們還可享受到柬埔寨人的民族歌舞——我所看到的那場歌舞具有明顯的戲劇的特性,以愛情故事或者善與惡的斗爭為題材。他們的舞蹈,雖然節奏緩慢,但分明可以看到,“吳哥的微笑”就寫在演藝者臉上。他們眉目傳情,歌唱愛情,歌頌美德。他們微笑著,沒有畏懼,只有親和,沒有敵意,只有友善。
3
微笑,可以說是柬埔寨的民族性格。微笑的身后,是生命力的頑強,是民族的信心和友善。
吳哥的寺廟,由于年代久遠,保存完好的并不多,除了吳哥窟之外,大多數都顯現著破敗的景象,有的石柱石梁已經歪斜,似乎不久的將來就會坍塌。電影《古墓麗影》的取景地塔普倫寺,是破敗得最為典型的一座寺廟。這是阇耶跋摩七世為紀念他母親而修建的,整個建筑包含了他母親的陵墓。在這里,大量的巨石、墻垣已經倒塌成堆,而屹立者更堅強地選擇屹立。它的門洞、窗欄,它的塔頂、臺基,它的柱梁、雕刻,每一處都可以讓最傻瓜的相機拍攝到絕美的畫面。尤其讓人驚嘆的是,許多高大的紅棉樹、無花果樹和榕樹,不但籠罩寺塔,而且用它們彎曲、粗壯的樹根,像怪蟒一樣毫無節制地向石堆里穿插、延伸,不管那些石頭是站立還是倒塌。樹木和石頭,緊緊地糾纏在一起,爭奪著生存空間,仿佛演繹著愛與恨、生與死的絕世傳說。塔普倫寺因而被稱為“樹根盤踞的神殿”。這樣,站立的和躺倒的相互依存,破敗似乎反而使寺廟獲得了新的結構、新的生存形式。廢墟上殘損的美,因而更加飽滿。遺跡和生命交響,由于樹木的參與,吳哥就這樣顯示出生命力的頑強,以及對大自然的恭謙和友善。
坍塌的是石頭,微笑并沒有坍塌。塔普倫寺殘存的浮雕里,同樣不乏微笑的面容。
“吳哥的微笑”,高貴和平凡兼具,卻又并非吳哥的遺世絕響。微笑的身后,那種對于生命的信心和友善,早已化為民族的血脈,流淌到普通民眾的身上,即便是鄉村野地。
吳哥的南邊,有個扁長形湖泊,叫洞里薩湖,是東南亞最大的淡水湖。實際上,它就是由周邊河流匯聚而成的一個蓄水區,其水面面積在旱季也有三千平方公里,雨季更是超過一萬平方公里。柬埔寨地處熱帶,一年分為兩季,大致上說,5月至10月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為旱季。每當雨季來臨,湄公河暴漲,河水會倒灌進洞里薩湖,湖面大大擴張,反之,湖水又會通過洞里薩河補給湄公河,可謂天然的水量調節器。可以想見,平坦廣闊的湖濱平原,土地肥沃,河道縱橫,叢林茂密,物產豐富。
3月,正是柬埔寨的旅游旺季,沒有見到洞里薩湖之前,早已向往了這里的叢林溝汊,瀲滟水光,以及水上人家。然而,見識之后才知道,洞里薩湖并非柬埔寨人的休閑之所,而是他們的勞作之地,生命之湖。
盡管由于湖中死魚和生活垃圾的賞賜,以及來往船只的不斷攪動,湖水顯得渾濁不堪、臟臭兼具;盡管岸邊貧民居住的高腳木屋,簡陋得不能再簡陋,甚至分不清臥室、廚房和衛生間的界線,衛生條件非常差;盡管飲水那么困難,窮人甚至直接飲用湖水;盡管許多兒童不得不光著身子,上學困難;盡管他們常患血吸蟲病、瘧疾、肝硬化、登革熱、肺水腫等病,平均壽命只有53歲;盡管如此貧困,如此艱難,當地百姓對于生命的頑強,對于生活的執著,還是讓人吃驚。
他們并沒有因為貧困而搬離家園,而是選擇堅守。為了對付食物的變質和匱乏,他們把從湖里打撈上來的魚腌制成一種“臭魚”,長年食用。為了對付毒蛇,他們發明了一種奇特的“妙方”——用當地人的大便制成粉末,混入炭灰,和以小便,據說服用之后蛇毒立除,也不知是真是假。據當地導游介紹,雨季的時候,岸上的道路會被淹沒,成片的紅樹林在洪水中只露出樹梢,如果有人死亡,人們會簡易裝棺“葬”于樹梢,待到洪水退去再入土為安。盡管醫療措施和力量極其有限,柬埔寨還是給百姓提供免費醫療。我曾在暹粒親見,數以百計的家長,帶著小孩在兒童醫院門口排著長龍等待看病,他們執著地從夜間等到凌晨,從凌晨等到中午,為的就是爭取那一份國家提供的免費治療。
洞里薩湖的水上人家,只要自家擁有一條船,生活就有了基本保障。他們的膚色,一律的黝黑。他們相信,好日子就在不遠處。我所拍攝的那個船家的兒子,稚氣的臉上,黝黑而又帶著微笑,那微笑里分明寫著堅韌。微笑,是當地百姓的生活態度。
貧困,是自然災害和長期戰亂的惡果。1953年獨立之前,柬埔寨曾經長期是法屬殖民地(二戰期間,一度被日本占領)。法國殖民者撤走后沒過幾年,柬埔寨又卷入越南戰爭,并且遭受了美軍地毯式轟炸。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美國人在柬埔寨扶植的傀儡政權被推翻之后,柬埔寨經歷了一段紅色高棉執政的歲月,那期間有超過100萬人被殺害,還有上千萬枚地雷埋在地下,遍布道路、田野和叢林。現在雖然排除了六七成,地下所殘存的地雷還有數百萬枚。后來,柬埔寨又遭越南入侵(1978年至1991年),國內黨派之間也一片混戰。但是,貧困、戰亂和磨難,并未摧垮這個民族。1993年,柬埔寨終于在聯合國的監督下,恢復君主立憲,組成了新的柬王國政府,迎來和平的日子。
洞里薩湖的夕陽,依然亮麗,整個湖面和湖邊披上了一片金光,紅樹林顯得安寧而神秘。站在水上人家的客廳外,撇開身后的嘈雜,遠方的寧靜依然會讓你發現,湖水的微波映現著晚霞的微笑。這里的人民,那種超越貧困、超越歷史苦難的頑強的生活態度,盡管被城市里的繁華和絢麗所遮蔽,依然回應著來自吳哥的樂觀和從容。
責任編輯 石華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