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昌偉
一、藥劑拌種
1. 選種
播種前種子必須精選,剔除病粒、破損粒、蟲食粒、雜質,使種子大小均勻一致,以發揮良種的增產潛力。
2. 曬種
選晴天將種子放在陰涼處晾曬1~2天,以提高種子的發芽率和發芽勢。
3. 重迎茬病害防治
黃淮海夏大豆區在播種大豆時正好處于三夏大忙季節,各種作物種、管、收的矛盾比較突出,人與地搶糧,地與人爭時。再加上土地面積的減少,大豆播種勢必存在大面積的重迎茬現象。
重迎茬大豆發生程度最重、最難防治的就是根腐病和胞囊線蟲病,這兩種病都是土傳病害。多雨年份根腐病發生嚴重,干旱年份胞囊線蟲病發生嚴重。
①防治胞囊線蟲病。用含淡紫擬青霉的保豐菌肥拌種,用量為1千克保豐菌肥拌種100千克,陰干后播種,未播完的種子須存放于陰涼、干燥處,避免陽光照射,藥效可持續18個月。防治胞囊線蟲用含克百威的種衣劑無效。
②防治根腐病。用2%寧南霉素生物種衣劑按藥種比1~1.5∶100拌種或2.5%咯菌腈懸浮種衣劑按藥種比0.1~0.2∶100拌種,待藥液被完全吸收、種子不再粘連后即可播種。咯菌腈防效期可達2個月。
二、適時早播
5月下旬~6月中旬是黃淮海夏大豆區的適播期,且播種越早大豆產量越高。自6月上旬起,每晚播1天平均每畝減產1.5千克左右;自6月下旬起,每晚播1天平均每畝減產2.0~2.5千克;最晚不得晚于6月25日。 早播可延長大豆營養生長期,增加干物質積累量,提高經濟產量。所以夏收后要盡早播種,最好用小麥秸稈還田機“滅茬”后播種。
播種行距25~40厘米或寬窄行種植(寬行50厘米、窄行25厘米)。采用45厘米小壟條播或穴播,實行平播壟管,這種播法抗旱性好卻不耐澇。播種時要求播種深度一致、種子分布均勻。播后平整覆土保墑,及時用封閉式除草劑均勻噴施,防治苗期雜草。機械精量播種是實現大豆植株分布均勻,防止缺苗斷壟,合理密植,提高產量的重要技術措施,能做到開溝、下籽、施肥、覆土和鎮壓連續作業,可加快播種進度、縮短播期、保證播種質量。播種要求均勻無斷條,非穴播20厘米內無籽為斷條,每5米斷條不能超過1處。機械壟上播種時應對準壟頂中心,偏差為±3厘米,播量誤差為±3%,行距誤差為±1厘米,臺(畦)間誤差為±2厘米,往復行距±6厘米,覆土均勻,播種、鎮壓要連續作業。
大豆重迎茬種植會導致病蟲危害加重和營養不良,易出現死苗、病株、弱苗,可適當增加密度,使群體分布合理,以提高產量。壟上雙條精量播種的密度為每畝1.8萬~2.1萬株,播量為4~4.5千克;精量等距點播密度為1.5萬~1.6萬株。播種密度原則是肥地宜稀,瘦地宜密;晚熟品種宜稀,早熟品種宜密;分枝多的品種宜稀。最好是根據品種特性確定密度。
大豆播種的適宜水分含量為19%~20%,土壤含水量為田間持水量的70%~80%時播種,確保一播全苗、苗齊苗壯。若墑情不足,應造墑或遇雨搶墑播種;水分過多,則應適當散墑后播種。
三、分期管理
1. 幼苗期
①時間。6月中旬~7月中旬,25~30天。
②生長特點。長根長葉莖稈發育。
③管理的主要目標。及時間苗、定苗,促進苗全、苗壯、根系發達,為大豆豐產打好基礎。一般間苗2~3次。間苗宜早不宜遲,一般于大豆子葉露出地面并張開時進行。大豆間苗比不間苗一般可增產15%~20%,特別是在播種量大、土壤肥沃、雨水較多的年份,增產幅度更大。
④管理的技術措施。深中耕除草,減少雜草對土壤養分的消耗,同時可切斷土壤毛細管,保墑防旱,疏松土壤促進根系發育,并有切根控制旺長的作用。
2. 花莢期
①時間。7月中下旬~8月上中旬,20~30天。
②生長特點。植株莖稈粗壯,葉片濃綠厚實、無斑點。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并進,是大豆一生中生長發育最旺盛時期,需大量的養分和水分。
③管理的主要目標。培育壯苗,在促進花芽分化的基礎上以減少花莢脫落,達到既增花保莢又要促控結合,使大豆植株體內積累更多營養物質供給花莢需要,又要控制其徒長,防止倒伏。
④管理的技術措施。
a.巧施花肥。花莢期是大豆吸肥最多時期,巧施花肥具有明顯的增產效果。一般在大豆初花期,每畝施用稀人糞尿1000千克混合尿素2.5千克進行穴施。土壤較肥沃、植株生長茂盛的應少追或不追,以防瘋長倒伏。
b.適時澆水。大豆花莢期需水量大,對水分特別敏感,遇干旱易造成大量落花、落莢。因此,如發現葉片中午萎蔫應及時灌水,以小水溝灌至土壤濕潤即可,切忌大水漫灌,否則易使根系窒息腐爛,退水后土壤板結、龜裂而損傷根系,或導致植株倒伏。
c.排澇降漬。花莢期正是北方的澇季,雨水偏多。大豆植株耐澇漬性能較差,花莢期雨水過多,會引起葉片落黃、花莢大量脫落。因此,大雨后應注意及時排澇降漬。
d.噴激素防倒。多效唑的最佳使用期為大豆始花后7天,適宜濃度為100~200毫克/千克。注意,無限結莢品種濃度可稍高,每畝使用量為濕性粉劑50~100克,加水75千克,均勻噴于葉片的正反兩面。
3. 鼓粒期
①時間。8月上中旬~9月中旬,35~40天。
②生長特點。大豆的營養生長已基本停止,生殖生長正處于旺盛期,植株體內有機營養大量向籽粒運轉,籽粒逐漸膨大,是大豆干物質積累最多的時期。在栽培技術上要達到保葉增粒重,莢多粒飽,就要加強管理。鼓粒中期前對水分反應非常敏感,需水較多,若遇干旱及時澆水能提高產量。
③管理的主要任務。要以水調肥,養根護葉不早衰。合理灌排,抗旱排澇。鼓粒前期要求土壤含水量保持在田間最大持水量的70%~80%,低于此指標時要及時灌溉,不要等到葉片萎蔫才灌水。大雨過后要及時清溝排水,防止土壤通氣性不良,影響正常發育。同時搞好葉面噴肥。大豆開花至成熟,對磷素吸收加強。鉀素能調節植物生理生化機能,在大豆生育后期與磷素配合,可加速物質轉化,促進籽粒膨大。因此,在大豆鼓粒期葉面噴施0.5%尿素+0.4%磷酸二氫鉀+0.1%硼砂+0.1%紅糖混合溶液,隔7天再噴1次,對減少秕粒,增加粒重,提高產量有顯著效果。據試驗,連噴2~3次一般可增產12%~15%。
四、中耕除草
1. 中耕
中耕可以消滅雜草,旱時蓄水保墑,澇時散墑,還可破除板結,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協調土壤中水、肥、氣、熱的關系,促進根系生長和微生物活動,加速麥茬等有機物分解,提高土壤肥力。同時有益于根瘤菌的發育和根瘤的形成,提高固氮能力。因而大豆苗期中耕是促苗早發,培育壯苗的重要措施。夏播大豆苗期高溫多雨,草苗齊長,易出現草荒。因此,必須及早中耕。大豆拱土時要及時鏟前趟一犁,對沒有深松的地塊進行苗期深松。出苗后一般要求三鏟三趟,第一遍在大豆苗出齊后進行,第二遍在大豆苗高10厘米左右時進行,第三遍在大豆初花期進行。
2. 除草
在大豆出苗后1~3片復葉、雜草2~4葉期進行化學除草。防治方法:防除禾本科雜草每畝用10%精喹禾靈33~50毫升,防除闊葉雜草每畝用44.7%滅草松和氟磺胺草醚250毫升,對水200~225千克,莖葉噴霧。8月上旬須除凈大草。
(作者聯系地址:山東省微山縣文化街111號2-3-202室 微山縣植保站 郵編:277600)